最近的手機事件,又讓馮小剛站在了風口浪尖上,而每次馮的新聞也大多是圍繞一些爭議問題。相比張藝謀,則多次作為國家級開幕式導演,在票房電影上倆人你追我趕,而其他領域則相差較多,倆人又差在哪裡


更一下回答,做些補充:

以下觀點非常主觀,或許我用詞不當,或許我小題大做,但我會堅持我的看法。感謝評論區里發出不同聲音的人,不同的聲音也給了我不同的思考。我一個人的想法是有局限性的,所以,若您不認可以下觀點,我表示很理解,也表示感謝。但不接受辱罵,也不接受陰陽怪氣。

君子和而不同。peace喲!


以下回答

就說一點吧,家國情懷

(如果覺得我用詞太刺眼,那就自動改成:在大場合上的處事分寸吧。)

在北京奧運會的時候,張作為總導演,將中華文化融入開幕式,閉幕式。他明白,這不僅是一場要做的很炫的表演,這還是一個文化輸出的機會。他要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展現中華傳統的恢宏。

擊缶而歌中,以曾侯乙銅鑒缶為原型打造的2008隻缶,伴隨著「有朋自遠方來」,發出了動人心魄的聲音。這種只在古籍文字里才能看到的「擊缶迎賓」的方式,被張導演在奧運的舞台上用這樣壯觀的方式呈現。沉寂千年的缶,在2008的奧運會上,發出千年前的低吼,沉穩大氣,散發著古老而又莊重的氣息。

後面的中國畫卷,千人頌論語,戲曲,絲綢之路等等,無一不體現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

張對中華文化是有深沉的愛的,他有家國情懷,他對這片土地充滿熱愛。他要在關鍵時刻為自己的祖國長臉!

再來看看馮導

有一次在笑傲江湖的節目上,一個小女孩說話很快,嘴皮子挺利索。然後馮小剛說,你以後可以去當外交官,你能把他們聊崩了。

接著馮小剛開始吐槽外交官,說話墨跡,太慢,還即興來了段表演:

馮「模仿」外交官說話

看完,我

外交官是你能吐槽的?是你能拿到娛樂場合這麼取悅大家的?關鍵是你說的對也行啊,你吐槽的什麼玩意兒?

外交官代表的是國家,你以為跟你拍電影似的,光口條溜就行嗎?

外交官講話要傳達準確的意思,表達明確的態度,用詞要精準,吐字要清晰。要沉著,大氣,不卑不亢。外交官講話不是作秀,不是舞台表演。

說外交官說話急死他了,真是給爺氣笑了,沒聽過政府工作報告嗎,沒聽過領導人發言嗎?講國是的時候,你看哪個是吐嚕吐嚕說完的。直接說自己沒耐心,沉不住氣,浮躁就完了,非說外交官墨跡。而且我覺得外交官說話不慢!那種場合,以一個中速表達明確的清晰的意思才更為重要。還有,英國,美國,德國……哪個國家外交官說話的時候不是慢條斯理,淡定從容。別的不吐槽,單吐槽中國外交官?

在一個娛樂場合,以一種調侃,甚至醜化的方式來吐槽中國外交官,合適嗎?吐槽吐槽娛樂圈電影業里的事也就那麼著了,吐槽中國外交官,夠格嗎?真是無知者無畏。還覺得自己很幽默。

我不能說他不愛國,但至少他是沒有家國情懷的,至少也是個沒有分寸的人。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一個知名導演,在明知自己有一定影響力的情況下,在公共場合口無遮攔,信口開河。

剛剛啊,


馮小剛骨子裡就是一個生意人,只是缺乏領袖的氣質與魄力。他不缺乏發家致富的點子,但卻沒有很好的執行力,或者說,他必須要傍上一個大佬才能成事。之前,他沒有成事,很大原因,是他合作的大佬不靠譜,最早馮小剛離開上班的藝術中心,並與王朔、彭曉林共同成立了「好夢公司」,王朔董事長,馮小剛總經理,還有一個負責財務。公司的主業是影視策劃諮詢服務。「好夢公司」籌備的第一部戲是《好夢獻給你》。也就是日後《甲方乙方》的雛形,好夢公司拍攝的五部半影視作品,除《一地雞毛》、《永失我愛》、《情殤》有幸面世,其餘全部胎死腹中。從此好夢公司被圈內視為「毒藥」,不再有人敢投資。「好夢公司」走投無路,山窮水盡。王朔對馮小剛說,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然後王朔遠走他鄉,赴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韜光養晦。「好夢公司」正式歇業。

這次公司的經驗,讓他至少有了如下的積累:一是有錢拍了很多片子,練了手,而因為是自己公司投拍風險自擔所以他的的電影多少有了市場意識。二是某些片子的被禁讓他學習到,在中國拍電影的真正風險在什麼地方。就是片子能通過要比片子受市場歡迎更重要。有評論說,如果不是當年一些拍攝的片子被禁,也許馮小剛就能成為一個藝術電影導演。其實不然,電影審查的那幫老傢伙們可不介意你電影藝術不藝術,他介意的你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問題,你拍的再誨淫誨盜也能成事。就好像趙本山的小品在春晚上播出,能在合家觀看萬眾矚目的晚會上堂而皇之的流毒而幾乎不被任何官方機構詬病。稍微有點普世價值的人都會為這些宣揚坑蒙拐騙的價值觀感到詫異,馮小剛不是一個藝術家。鄭曉龍說過,馮小剛當年的理想不過是建一個炮樓,見到花姑娘就給她拉進來。就屌絲髮明前的十幾年前來說,馮小剛的狀態叫做草根,他未必太接地氣嗎,但他拍的東西幾乎都是他熟悉的,他那個小圈子裡的事情,恰好,他的那個小圈子正在影響著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於是,在投觀眾所好上,馮小剛要比張藝謀陳凱歌討巧的多。當陳凱歌思考什麼家國命題,人類終極什麼的時候,當張藝謀還在為他的電影去加強色彩,去放大他作品的視覺衝擊的時候,馮小剛只要安排葛優和一個姑娘貧會嘴就可以了。馮小剛這個圈子裡的如作家王朔劉震雲他們,在二三十歲時候,可沒忙成別的什麼,就忙的貧嘴,所以輕車熟路舉重若輕。

還有一個大優勢是,馮小剛是拍電視劇出身的,出道早水準還不是一般的高,比如一個作品《一地雞毛》雖然被忽視了,但依然不改這個作品的優秀和深刻。對於一個拍電視劇出身的人來說,拍一個好看的片子不是大難事。拍電視劇的人總會去強調將故事說完整,而拍電影的學院派們則不屑將故事講的太清楚。80年代開始,導演們受作家們影響,作家們則和詩人學,他們不屑於去講一個故事,而糾結於一個故事怎麼講。導演們有太多形式主義的玩意,他唯一恐懼的就是觀眾輕易看懂了他的作品。馮小剛不同,多年後,他去講述自己的電影,總會提到他是如何思考和安排某段關係到另一段關係之間的過度,要合理不突兀,而且有戲劇性。所以他 電影一般來說,流暢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硬傷,因為馮小剛比其他導演懂得要去尊重一個故事。所以當中國還沒有電影工業的時候,一個討好觀眾的導演比只討好自己的導演值得尊重,前者畢竟是在讓觀眾感受到自己在娛樂時間,而後者,乾脆用他匪夷所思的情緒生硬刻意的技巧去偷竊你的時間謀殺你的生命。到了商業電影時代,導演們一窩蜂的蒙觀眾錢的時候,那些自詡的藝術家們數著人民幣的貪婪形象叫人大倒胃口,反而那個一直以來拿著算盤斤斤計較的小販叫人感動,因為他足夠堅持,且心口如一。

馮小剛電影有他一脈相承的的風格,形成某種類型化,這個說好聽點,叫做質量穩定,說不好聽,是老套。但電影本事就是娛樂,笑點總是相同的。導演總要綁著作家,馮小剛有幸綁著其中最好的兩個,一個是王朔,雖然恩怨不斷,但總還是藕斷絲連的合作,另一個是劉震雲,一個焉壞的作家,氣質與馮小剛很搭配,又抓住一個葛優,他的電影只要有這些元素,就不會賣的太差,雖然賣不到香港台灣或境外去,中國之大,已經足夠了。

馮小剛成名的這些年,總以一種狀似低眉順目的狀態去說誠懇卻張狂的言論。王朔的發小葉京不待見他,拍個《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還找個神似馮小剛的演員去消遣他。估計馮小剛以前總是做跟班受氣慣了,一旦翻過身來,實在是有些報復性心理,他也開始去做些並不擅長的東西比如去拓寬自己的戲路。拍《夜宴》,如他大話哥們也會玩這個,但老實說他玩的實在一般,所以也就玩玩就算了。拍《集結號》,這個電影說的過去,但我不太喜歡張涵予這個演員,有點裝。《唐山大地震》,說白了也就是一個城市投資去宣揚主流價值觀的宣傳片,教化的意義遠大於藝術,還多少也有點消費苦難的嫌疑。不過,拿他比較張藝謀《金陵十三釵》,雖然都在消費苦難,但格局還是大不一樣的,如《唐山》片就淡化了原著里養父和養女之間的情愫,好像馮小剛說過,不要在一個苦難的電影中多些人倫的爭議什麼的,但《金陵》一片,居然拿床戲做賣點。話說這是張偉平的主意。這個主意不是一般的糟糕而張藝謀居然也違心去做了。

好了再說姜文,這是個很難去找他負面的電影工作者,確實很牛逼,有人開玩笑說自己,導演中他最會演戲,演員中他最會導演。但對姜文來說,他演員做導演要比絕大多數導演強,他導演做演員又要比絕大多數演員牛逼。所以姜文沒有什麼問題,他唯一的問題就是膨脹。膨脹的問題很難解決,假如他的同行水準離他太遠的時候,他想不膨脹也難。這裡我要說《太陽照常升起》就是個爛片,可能姜文比較自負這部電影,但導演宣傳時候說的話又不能太當真,他說這是個牛逼的電影,我開始覺得也許是他給我們開的一個玩笑,拿一個胡言亂語但卻一本正經的東西出來,讓你百思不得其解又不敢去否定。我覺得,這個電影就是八十年代,作家們最喜歡的但也泛濫掉的所謂意識流弗洛伊德之類的東西,雖然毫無意義但卻表現的無比裝逼。姜文有文青的時候,他也許去溫習自己的一個夢境。但這個夢,起碼不上流。當然他自己也明白這電影是個怎麼回事。所以又回頭去拍一個更商業的《讓子彈飛》。我對著個電影也是略有失望。雖然他的暗喻符合當下社會的期待。但就電影藝術而言,這個片子情節排的太滿,高潮太多也就沒有了張力,而姜文作為劇中演員來說,也過於隨意化了,他把片下當導演的氣勢直接挪到劇中來。氣場太大,失去了表演的細膩。說來這是姜文最商業化的一個電影,這樣一個導演,我倒不希望他把自己搞的過於商業,《鬼子來了》是個偉大的電影。這樣的電影拿到國際上也不丟份。他不比張藝謀陳凱歌,他正當壯年,所以應該有更多的有價值的創作。他又不比馮小剛,馮小剛過於油滑,不如姜文有底蘊。所以馮小剛拍點票房高點的電影不成問題,我對他的新作《溫故1942》有期待,但估計也不會提升的太遠,而真要拍出既震撼又賣座的電影,去拿奧斯卡,我覺得應該指著姜文。

張藝謀找到張偉平,藝術上是不是損失我不知道,但在商業上肯定是極大的成功。這點他要幸運於曾幾何時與之並列中國電影雙峰的陳凱歌。陳凱歌將他電影的商業部分交給了妻子陳紅,一個前小明星去打理,說起來開的是夫妻店,但在電影工業中無論想像力還是操作能力陳紅都遠遠低於她的同行們。這也是陳凱歌如今日漸式微的原因。所以我們看張藝謀的電影還有個怎麼去罵的問題,看陳凱歌,連罵也懶得罵了。甚至,我們都不在乎他還是不是在拍電影。這點,拿後來者居上的馮小剛比起來差多了。他可以用自己的妻子徐帆拍電影做主角,但絕不會將商業部分也交給她。這樣,他能保證自己妻子藝術生命長青(不過又一想,演戲也不是陳紅的強項),但又不至於所有的錢都是他們夫妻賺到了。做生意就是這麼回事,你想去賺到一件生意的所有錢,基本上你就不能賺到最大的錢。

  張藝謀和陳凱歌都市從藝術片發家,利用國際大獎獲得他們在這個行業最大的聲譽和地位,這也是直到如今他們還有老本吃的原因。但在藝術方面,按我個人的喜好,我覺得《霸王別姬》是最牛逼的電影,他的價值看上去如同件歷久彌堅的老古董,但什麼時候看,又會有不落後於潮流的鋒芒。比較起來,張藝謀的電影要局限的多,在他藝術最高的時候,一如那個時代歌壇流行的西北風。說老實話,現在去聽西北風,你是不是覺得好笑。所以張藝謀的局限性是很大的,《紅高粱》在外面是讓外國人看到一個奇特落後的中國。在國內,因為首部「少兒不宜」的名頭獲得家喻戶曉的聲名。這點陳凱歌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霸王別姬》直接沒有緣分在國內上映。張藝謀能和陳凱歌比的只有一部《活著》,一樣是被禁,但就我們看過余華原著的人來說,還真的覺得拿《霸王別姬》是有很大的距離。葛優和鞏俐的表演,在不同的電影中表現其實是一致的。但在《霸王別姬》里是配角,所以驚艷。在《活著》中是主角,戲份長了,也就略有麻木。

  張藝謀可能覺得他的強項在於脫離現實,也確實是那些光怪陸離的電影給他帶來聲譽。我個人喜歡的是他的《有話好好說》,這部張導演難得的城市電影,據說是他和張偉平合作的第一部電影,結果是賠了2600萬。但就電影價值來說,我覺得可以和《大話西遊》《東邪西毒》去比較,後兩部在上映的時候也是大陪,時間遲早還是給他們帶來了聲譽。可惜,後來張藝謀又嘗試了一部《幸福時光》,據說也賠了。這個電影,其實和後來獲得很大聲譽的《鋼的琴》講的是性質差不多的故事。但就就好看程度上來,《幸福時光》要好的多,演員好,光芒四射的配角讓這個電影遠勝出《鋼的琴》,可惜,他略微超前了點。兩部城市電影的失敗,使張藝謀收斂了起來,開始專註拍攝那些商業需要的電影。叫我說的直接點,全是爛片。不過張偉平很牛逼,他有把任何張藝謀爛片包裝成國劇的能力(這裡可不是指京劇,但又有點類似國家榮譽的電影),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大手大腳,大風大浪,所以,張藝謀的電影有兩個作用,一是提供給全國觀眾去謾罵並同時讓觀眾心理上自我提升了審美的優越感。另一就是給新畫面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足以讓同行們眼紅的利潤,眼紅到可以改變影片拍攝審美取向的利潤。大家一窩蜂的去比爛,然後以罵名作營銷。

  說來兩張是中國電影低俗化爛爛片化的始作俑者。不過最近兩張決裂,聽張偉平評點張藝謀的鐵道部廣告醜聞,他說:他提醒張藝謀不要去拍廣告,因為你真拍是拍不過年輕人的,但你天價掛名,又必然帶來問題。這話也可以看出張偉平的清醒,對於已經貴為國家導演但巔峰期明顯過去的張藝謀來說,你如何指望他去拍一個正常的電影嗎,就如同你拿到一塊熊掌,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簡單清水去燉個湯來喝。不,必然要配上更大價碼的配料去將這個熊掌燉到幾乎失去本味才行。張偉平是個暴發戶,還有誰會比他 更理解這個暴發戶國家的氣質與神髓。觀眾們要的不是看個正常的電影,觀眾要的就是貴的令人髮指的,不但要貴的,還要消費完後能再有奚落的空間。好比一個暴發戶,買最貴的紅酒涑嘴一樣。玩的就是這個范。進到天上人間,讓經理將最貴的小姐脫光了喊出來。然後呢,然後就給爺掏個耳朵。完了。就完了。玩的就是浪費的勁。張偉平相中的就是這個虛妄的國民性。真要去拍個與時俱進的好電影,他知道,就跟廣告一樣,是拍不過年輕人。

  陳凱歌沒有張偉平這樣的大忽悠去指點,也就犯了這個錯誤,而且一犯再犯。其實說來《無極》這個電影不算太差,其實是有點想法的,背就背在一胡戈的惡搞,這是開創時代的惡搞,偏被陳凱歌碰上了。這以後,陳凱歌有點迷失。那個王志文演的拉小提琴的電影其實也說的過去,但拍成這個題材這個水準體現不出大師的范。後來的《趙氏孤兒》拍了後半段幾十分鐘的好戲。雖然整個電影水準不一致,但這個路子走下去還是對的。可惜,最近拍的那個《搜索》,拍的真叫爛。就像張偉平說,這個題材他如何拍過年輕人。上面所有的感覺全都不對的,尤其那個王學昕,古裝演的太多了,演的那個架子一點也拿不下來,就跟老演皇帝的張鐵林一樣,哪裡都一個聖上的裝逼樣。

  兩張現在搞崩了,其實張藝謀的藝術生命也幾乎到頭了。張偉平這時候爆料時間點選的很微妙,恰是張藝謀最負面的時候。你電影拍爛點說點什麼也是娛樂。但要是你參與體制腐敗當中去,那離身敗名裂就不遠了。但中國人也是盲目的同情弱者。張偉平一炮轟。反而有人同情張藝謀了。

  張藝謀和陳凱歌是中國電影的雙峰,從藝術得名,又想在商業上拿利,但他這個走向其實是不利的。我們這個民族不大喜歡藝術家名利雙收。所以,他們怎麼做都不脫離一個墮落的感覺,這點,馮小剛要比他們有利的多,因為他的事業是向上的、從底層一點點的做,現在,也可以玩點藝術情懷的東西了,這個,有機會再談,這個文章的字算是碼完了


馮小剛和張藝謀業務水平上是德羅贊和科比的差距

為人處世和人品上是CBA和科比的差距

格局和眼界是高中生和科比的差距

引用以前一個回答我對馮小剛的評價:

馮小剛一般來說都被人拿來和張藝謀,陳凱歌做比較,可是無論那個方面來看,馮小剛和另外兩位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比如說馮氏喜劇。「北京人在紐約」「大腕」「非誠勿擾」和最近的「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的電影特別愛傳遞他那個時代的電影人特有的奇妙思想:身為中國人的自卑+身為北京人的自豪片中所有角色都以定居美國為榮,以有美國朋友、洋妞為榮。最底層的老北京也以北京人身份為榮,對外地人角色也都帶著俯視的角度去拍。馮小剛喜劇的主角們幾乎所有人說話都一口京片子,然後見到老外就點頭哈腰,見到外國東西就讚不絕口我來學一句馮氏電影那味:「這是我哥們Tomas,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兒噠,看人家那行頭兒。看人家開的內車真氣派,就是跟咱兒不一樣兒」(然後給個葛優羨慕又害羞的打量老外的鏡頭)

你要說三四十年前你這樣拍還能理解,你2019年拍《只有芸知道》還是這個調調就很.......更不要說馮小剛電影的,製作水平之粗糙,講故事就是想哪拍哪,感覺就是把幾個小品故事串一起就是個電影了。能說出「王家衛電影是皇帝的新衣」的馮小剛,審美可能都趕不上一些影迷朋友。後來老了搞了個1942集結號樹口碑,觀眾不買賬又罵觀眾,這氣量實在是。。。。。


馮小剛是大陸最成功的電影商人之一,張藝謀是電影藝術家和比較成功的電影商人。

新世紀前的張藝謀和馮小剛沒有任何可比性。張的對比對象是侯孝賢,陳凱歌,王家衛們。他們是中國電影的門面。

新世紀的張擁抱商業,兩人才有了對比的意義。以票房的角度看,馮是更成功的商人。

當然,馮一輩子也拍不出能夠比肩《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者》《紅高粱》這樣華語影史級作品,但未來的張藝謀還有可能刷新馮的票房傳奇。

PS 為啥最近總邀我回答張藝謀相關話題?我不是國師粉啊,最喜歡的華語導演是王家衛,胡金銓,吳宇森和姜文啊。


格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