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母親,女兒一個多月就工作,白天由媽媽帶著,因為是自己帶店,時間比較自由,但每個月也有一到兩次外出學習的機會,之前孩子小,出去時她不哭,但我內心不捨得。現在女兒一周8個月,每次出門,她都哭著喊媽媽,這次出差三天,本來女兒身體不舒服,又哭著不讓走,我的內心如刀割一般。每一次都是兩難的選擇。有的時候真想放棄,但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又不得不堅持。寶媽們,你們有同感嗎?


小芝麻一歲十個月,和你的情況很相像。

看見媽媽離開了會表現出不安焦慮,甚至大哭大鬧,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表現。

有一次我上班快遲到了,就急急忙忙出門 ,被小芝麻看見了,馬上跟過來,我想趕時間,加快腳步在面前消失,在遠處我都能聽到小芝麻撕心裂肺的哭聲。

我知道他很想跟媽媽走,他不捨得媽媽離開,媽媽在他的眼前消失了,會讓他很不安,很焦慮,甚至大哭起來,我明白這是小芝麻分離焦慮的表現。

很多孩子都會出現分離焦慮,而且不同的孩子差異也會很大。有的孩子很早就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有的孩子出現又會晚一點,比如:有的孩子嬰兒時期就出現了,有的孩子一兩歲出現,有的孩子上幼兒園了表現出持續的分離焦慮。

說到分離焦慮,首先要了解在發展心理學中一個「物體恆存」的概念,簡單地說是指當物體無法被感官所察覺時,這時物體仍然存在的。也就是說當孩子意識到即使不在眼前的東西,它還是會存在的,那麼就會產生分離焦慮。

關於分離焦慮,不同年齡段的行為表現有所不同:

嬰兒時期:

當孩子對物體有了恆存性了解後,分離焦慮就會加重。一旦你的嬰兒意識到你真的離開(當你正在離開時),可能會使他不安。

儘管有些嬰兒早在4到5個月大時就表現出對物體持久性的認識和產生分離焦慮,但大多數嬰兒在約9個月時才發展出更明顯的分離焦慮。

如果你的嬰兒處在飢餓、疲倦或不適的情況時,這種狀況可能會更糟糕

幼兒時期:

許多幼兒在嬰兒期跳過了分離焦慮,那麼在15或18個月大時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特徵。當孩子餓了、累了或生病了,和母親的分離就更加困難。

而這時候剛剛是孩子的學步時期,當他們蹣跚學步、學會了獨立時,他們會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分離。當他們在與母親分離時的行為會表現出大聲的哭泣,並難以停止。

學齡前兒童:

到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最清楚地理解他們的焦慮或對分離請求給我們產生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壓力,他們肯定是在爭取改變,他們努力使我們不要離開。

通俗來講就是當孩子離開媽媽的懷抱,會表現出不願意;或媽媽在眼前離開不見了就會大聲哭鬧,有時候會哭得撕心裂肺。小芝麻就是這樣,很多次看見我在他眼睛消失,哭聲簡直就是殺豬般的嚎叫!有的孩子上幼兒園後分離焦慮會更明顯,躲在媽媽背後,不願意進去,每天去上學都哭哭啼啼的。這些都是分離焦慮的表現。

看著孩子這麼哭法,媽媽會非常心疼又無奈,有時候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那麼如何減少分離焦慮或減輕分離焦慮給孩子的影響,我查閱了美國AAP網站,並根據自己平時和小芝麻應對分離焦慮的時候,總結一些應對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1.建立快速告別的儀式

在你即將要離開孩子的時候,把他抱起來親一親,或者是給孩子一個喜歡的玩具,和孩子做一個簡短而溫馨的道別之後,要迅速離開,不要拖拖拉拉,徘徊不前。你越是要走不走的,孩子的分離焦慮就越嚴重,過渡的時間就越長。

在和小芝麻道別時,我一般的做法是,先告訴他媽媽要上班了,不能陪你玩了,然後給他喜歡的玩具或讓家人照顧著他,自己迅速出門,我也會避免在他直勾勾看著我的視線內消失。

2.保持同樣的離開習慣

試著在每天的同一時間做同樣的事情,用同樣的儀式來和孩子說拜拜。讓孩子知道並習慣媽媽什麼時候會離開一會,習慣了也會減少孩子的焦慮,並且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你每天同一時間離開,也有助於建立孩子對你的信任。

3.重視關注孩子

在分開的時候,重視你和孩子的告別儀式,你的眼神、態度、語氣都對孩子要充滿了關注,讓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溫柔說拜拜,或親親他的小臉或摸摸他的頭,然後迅速離開。他會知道媽媽依然愛我的,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4.幫助孩子理解你回來的時間概念

在你告訴孩子你什麼時候會回來時,要具體、要用孩子的能聽懂的語言來告訴他,幫助他理解你回來的時間概念。比如你打算下午4點回來,你可以說:「媽媽會在寶寶睡午覺的時間回來哦,寶寶醒來就可以看到媽媽啦」。用「睡眠」這個詞來描述你回來的時間,而不是「我下午4點回來」。用孩子能理解的具體事情來將時間的抽象概念具體化,他能準確地知道幹完什麼事情,媽媽就會回來。也會讓孩子等待媽媽回來的時候更有目標、更安心。

我每天早上出門上班,我都會告訴他媽媽在寶寶吃晚飯的時候回來,那時候寶寶就可以和媽媽玩啦,他真的每天在我差不到家的時間就開始叫媽媽了,聽到開門聲能準確地知道是媽媽回來了。

5.提前練習分開

提前練習與寶寶分開,讓寶寶習慣你的離開也非常重要。你可以在周末或其他空閑時間讓其他家庭成員幫你帶孩子,或者是去朋友家,讓親人朋友幫你照顧孩子,然後你離開一段時間。

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或者你長時間出差之前,和孩子提前練習分開,非常有必要。

6.分開時讓家人幫你照顧孩子,最好是孩子信任的家人。

在這裡特別提醒啦,也不用太擔心寶寶的這種分離焦慮的表現,因為它不是長期的行為,隨著孩子心智的成熟,分離焦慮的行為會消息。我們要做的是不責罵孩子,不欺騙孩子,理解接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想辦法幫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焦慮的階段。

人的一生那麼長、那麼多事情要做,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陪著孩子,分離是必然。如果孩子成長步子慢一些,我們不妨耐心地等一等。

我是小芝麻媽媽,痴迷研究養育小芝麻,個人公號『不愛睡懶覺的小芝麻』,樂於分享我的養育心得~~回復「早教」可以獲得蒙台梭利早教視頻教案、書籍等


為題主是一位獨立女性而點贊。

如果懼怕孩子哭時觀察一下自己的情緒,是自己有恐懼而已,擔心孩子受到心靈的創傷。我認為這種焦慮恐懼比較無意義,因為從孩子角度,她永遠希望媽媽在身邊,她只能通過哭聲留住媽媽,這是她的本能。

而且我們大人有經歷,就是凡事得面對現實,我們知道哭是沒用的,那孩子如果從小能面對現實的樣子,她的心靈會更堅強,這對她進入小學、中學、大學和社會都是有好處的,因為她會習慣面對現實,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如果因為哭了留下來,那很有可能孩子永遠都長不大。

對於孩子從小就培養她獨立,媽媽出去工作就是出去工作。孩子在家有人照顧,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媽媽的時候難過哭是正常的,你可以抱抱她跟她講出去工作了,晚上回來親親她,她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成長和成熟。

孩子總會長大,她總會因為媽媽的獨立拼搏而深受積極的影響,將來也會成為和媽媽一樣的人。

加油!


 培養嬰幼兒獨處的經驗和能力

  讓小嬰兒獨處,並不是意指丟下他一人,讓他真正的「獨處」,而是在喝過牛奶,換過尿片之後,把寶寶安頓在父母的房間里或客廳中,讓他自己玩。剛開始寶寶可能會玩自己的手,或注視某一個物體;慢慢地父母可以幫寶寶準備一些玩具,只要他有專註於自已的活動,父母都不要去打擾他。

  讓嬰幼兒學會面對挫折

  萬一孩子在遊戲和學習過程中遭遇挫折,盡量讓他自己面對。例如寶寶吵鬧,父母可先和他說話,用和緩的聲音安慰他,讓寶寶知道父母對他的需求並不是毫無反應,但也讓寶寶知道,父母有其他需處理的事情,等把事情告一段落後會去抱他,他必須學習等待。而父母則需遵守諾言,只要忙完了,一定過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使他對等待深具信心。

  貼心提示:父母在與嬰幼兒分離時的注意事項

  1.讓寶寶逐漸適應分離

  當父母需和寶寶分離時,應有一段緩衝時間,讓父母與接替者之間有角色的過渡,一方面讓接替者產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讓接替者了解您照顧寶寶的方式與態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則愈能減少寶寶面對分離時所帶來的焦慮及不適應行為。

  2.讓寶寶看著媽媽走

  在媽媽外出時,一定要讓寶寶看著媽媽走,千萬不要不告而別,否則寶寶會覺得:媽媽消失了,媽媽不要我了。而別人再怎麼說:「媽媽一會而就來。」也沒有用,所以媽媽外出時,一定要當面和寶寶告別,告訴他媽媽幹什麼去,別忘了強調一會兒媽媽就會回來。寶寶知道自己必須忍耐一會兒分離,他心中有一個盼望和安慰,期待著媽媽的歸來。這樣做寶寶就不會因為暫時分離而驚慌失措。

  3.避免不良暗示

  當寶寶頑皮、不聽話的時候,千萬不要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媽媽就走了」,「你不乖,媽媽就不來幼兒園接你了。」這些話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並讓他對幼兒園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往往會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忍耐一下就好。孩子總會哭,為這個為那個。不要被孩子的哭聲綁架。你主導孩子的生活,而不是孩子主導你的。

只有是正確的事情,你就去做吧。

你值得擁有更好的時光。你快樂了,孩子才會快樂。


在家的時候專心陪孩子,走的時候前幾次耐心的哄孩子講道理,哪怕會遲到會。孩子聽明白道理後會好很多。


盡量弱化離別,別在離別時候多親熱。不上班多陪伴,平時做好約定。也交代離別時候照顧孩子的保姆或者家人,不要過於在意這件事情。另:再了解一下你不在孩子過的如何,有沒有被虐待。


1,媽媽的情緒也很重要,媽媽快樂寶寶才會快樂。

2,走之前一定要給寶寶講清楚你要幹啥去,大概什麼時候能回來,並且在走的時候抱抱寶寶。

回到家之後,跟寶寶打招呼,微笑擁抱,不要玩手機,陪她玩跟她說話。

寶寶雖然很小,但是他們什麼都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