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裡面提到的「概念就是時間」被稱為是黑格爾當中最晦澀難懂的一句。

原文如下:

1、先剛先生《精神現象學》—《絕對知識》中的原文是「時間就是那個實存著的、作為一種空洞的直觀而呈現在意識面前的概念本身。

2、賀麟先生《精神現象學》—《絕對知識》中原文是:「時間是在那裡存在著的並作為空洞的直觀而呈現在意識面前的概念自身」。

事實上,這個段話,前後還很長。我把先剛先生的譯文部分再多放一些。

3、當實體在意識裡面顯現出來,實際上是被遮蔽了,因為實體尚且是一個缺乏自主體的存在,顯示出來的僅僅是它的自身確定性。就此而言,關於實體,自我意識最初掌握的僅僅是一些抽象的環節。但由於這些環節是一些自己推進著自己的純粹運動,所以自我意識不斷豐富自己,知道它從意識那裡奪取了整個實體,把實體的井井有條的本質性全部吸收到自身之內,並且——既然這種對待客觀性的否定態度同樣也是肯定的,是一種設定——從自身內產生出實體,從而使實體重新成為意識的對象。就此而言,而整個實體的轉變過程就是那些環節的運動。反之在意識裡面,整體作為一種尚未得到概念式把握的東西則是先於各個環節出現。——時間就是那個實存著的、作為一種空洞的直觀而呈現在意識面前的概念本身。正因如此,精神必然顯現在時間之中,而且,只要它還沒有理解把握它的純粹概念,也就是說,只要它還沒有消滅時間,它就會一直顯現在時間之中。時間是那個從外部直觀到的、自主體尚未理解把握到的純粹主體,是那個僅僅被直觀到的概念。一旦概念理解把握到它自己,就會揚棄它的時間形式,對直觀活動進行概念式把握,成為一種已經得到概念式把握、而且正在進行著概念式把握的直觀活動。——所以,時間顯現為那個在自身內尚未完成的精神的命運和必然性,而這個必然性的意思是,精神必然會使自我意識在意識那裡佔有的份額不斷擴大,必然會使自在體的直接性——亦即實體在意識裏的形式——運動起來;反之,就自在體被當作一個僅僅內在存在著的內在的東西而言,精神必然會使自在體得到實現並啟示出來,也就是說,必然會使自在體具有自身確定性。


謝邀。

理解這句話,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首先指出:題主把這句話,簡化為「概念就是時間」是不準確的。

我已經修改了一下,題主的問題。但修改後,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想再簡單地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一、前文的邏輯是什麼?

也就是說,在《絕對知識》這一章中,在這一段的前面幾段表述的是什麼問題。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原文,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得知,黑格爾在前面一些章節中,討論的是精神作為概念的運動及其真理。分別是:宗教的真理,哲學的真理。黑格爾認為,概念運動達到哲學後就達到了精神的最高階段——概念式認識——絕對知識。

隨後黑格爾就討論,這個絕對知識的本性是什麼,黑格爾指出,這個絕對知識的本性是「精神的自我意識。」

然後黑格爾就討論,這個精神的自我意識作為概念的「實存」是什麼。

然後黑格爾討論,這個概念的現實性的存在是什麼。

因為對於黑格爾來說,理念是概念及其現實化。

所以,黑格爾是一定要討論精神的這個現實化過程。而這個現實化的過程,就是出現在「時間中」的,也就是出現在「歷史中」的,具有現實形態或者歷史形態的東西。

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黑格爾在這個時候,討論的「時間」是指什麼,黑格爾在這裡討論的是精神作為概念通過自己的運動,在現實中將自己實現出來——也就是表現出來。而這個過程,就是精神在「時間」中的運動。

二、本章節相關上下文的聯繫是什麼

通過上面的簡單敘述,我們知道,黑格爾在本段中,討論的是「精神作為概念」在時間中的運動,也就是說,這個概念作為原則,是如何在「時間中展開的」,以及展開的形態是什麼。

而最為重要的是,後面,黑格爾對時間還有一個說法。而這個說法說的更加的清晰。我們先說這個。

——時間是那個從外部直觀到的自主體尚未理解把握到的純粹主體是那個僅僅被直觀到的概念。一旦概念理解把握到它自己,就會揚棄它的時間形式,對直觀活動進行概念式把握成為一種已經得到概念式把握、而且正在進行著概念式把握的直觀活動

我們在對比前面的說法:

——時間就是那個實存著的、作為一種空洞的直觀呈現在意識面前概念本身正因如此,精神必然顯現在時間之中,而且,只要它還沒有理解把握它的純粹概念,也就是說,只要它還沒有消滅時間它就會一直顯現在時間之中。

我們先說前面的時間的規定性是:

1、時間是概念——這個概念是直觀那個自主體,但還未理解的把握的,僅僅以直觀方式把握的概念。

2、這個概念一但達到了「概念式把握」,就揚棄這種「時間式」的把握。揚棄這種時間式的把握的概念是一種「概念式把握的直觀活動」。

我們來看後面的時間的規定性。也就是題主的問題。

11、時間是概念本身——這個本身是一種空洞的直觀——這種直觀是呈現在意識面前的——呈現在這個意識面前的作為實存著的空洞的直觀的內容。

22、精神呢?精神就是在時間中的,也就是在這個直觀的內容中的,也就是這個直觀的內容本身,也就是這個呈現在時間中的內容本身。

在結束這個討論之前,我們還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在這個問題之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句話。這句話是:

——就此而言,而整個實體的轉變過程就是那些環節的運動反之在意識裡面整體作為一種尚未得到概念式把握的東西則是先於各個環節出現

也就是說,在這個段落中,黑格爾討論的是實體、實存、對象。他們是同「意識」的關係是怎樣的。前面討論的是在概念這個環節中,實體同實存同對象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轉折中,討論的是在意識中的「整體」這個整體作為實體的「尚未得到概念式把握的東西

也就是說,現在開始討論的是「整體」,這個整體尚未被概念式把握,必然是出現在「時間」中的,也就是說,這個整體,作為絕對知識之一個環節——對象。這個對象要出現在意識中。在時間中的一種運動,一種現實化的運動形式。

所以,我們就能明白這個概念是指什麼了——這個概念是指在時間中對這個「整體」進行把握的東西。

為什麼說這個整體的在概念中的把握就是時間概念本身呢?

我們知道,黑格爾對時間的看法是有別於「康德的」,也有別於我們自然科學所理解的科學。黑格爾把時間理解為一種「否定性」,理解為一種變易,認為時間就是變易自身,就是運動。

如果這樣,這個時間概念本身就是「運動本身」的意思

這樣,這段話的總體意思就是:

這個整體,出現在意識中的,對這個整體的意識,就是一種直觀,一種對這種整體的直觀和表象就是一種空洞的概念。

而這種概念本身就是這個「運動本身」——這個運動本身就是「精神的運動本身」。

這個精神運動本身,就是這個主體,這個概念的現實化過程。


時間是一個客觀概念。

就好比你小時候叫第一聲媽媽,你可能不記得了,但是在你媽媽那裡你確實有這麼一個喫奶尿牀到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過程。

反過來說,客觀概念就是時間。

就好比你從小到大不知不覺的就過去了,當你回看幼兒園的小朋友的時候會忽然想起來,原來我長這麼大了。

不過,黑格爾觀看的並不是一個人的成長,而是歷史,從古希臘到德意志的歐洲文化歷程。

比方說,你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大致的猜想出他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時間。

但是你也會詫異,我不是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同一個世界嗎?

到此分割。

黑格爾提出精神絕對,世界是現象。

馬克思提出反對,世界絕對,精神是現象。

其實不矛盾,黑格爾獨自觀察世界,自然是感知為主,世界只是感知現象。

馬克思試圖構建社會規則,必然要依託一個參考系,而精神顯然是靠不住的,畫餅充饑,安慰自己還行,想要變革社會,重鑄社會生態,是毫無意義的。


獲得概念我要學習,也就是挖崛概念的挖崛,是一個時間過程,挖崛完成我記住概念,如果我不用即不再思想這個概念,那麼概念由時間的運動就轉化為空間的停滯,──這個叫揚棄──由時間轉化為空間的存在,前提是我不用且也不再想它了,也就是說我將它收藏了。──這個樣子我就把時間拋棄了。可是我拋棄了概念本身的時間,它還在我腦子裡,佔著我的時間呢,那可怎麼辦?好辦,我忘了它!──這個不叫揚棄,是拋棄!──我拋棄了它,它就成為靈魂,就成為精神,再然後就成了客觀精神,那就差不許多就成上帝了!離開我了嗎,我不是上帝呀,再者說了,上帝他老人家忙啊,怎麼可能老在我這呆著呢,是吧,合理、合情、合法!──如此一來,概念就獨立自主,自在自為,就在時間中在起來了!對於我來說,它就是物自體了!

誰說物自體不可認識?它就是從我這兒走的!

康德不幹了,黑格爾先生,怎麼說話呢這是?概念從你那走的,你知道是如何可能的?你說它是物自體就更不可能了,我怎麼覺著還在你腦子裡呆著呢?大家同道之人,不打狂語也!

向黑格爾同志學習!


鄧曉芒是這麼說的,我概括了一下:

時間是定在著的並對意識表象為空洞直觀的概念自身——這句話可以拆分成兩句,一句是「時間對意識表象為空洞直觀」,另一句是「時間是定在著的概念自身」。第一句是批評康德,在康德那裡時間是空洞的直觀純形式,而概念則被歸為範疇,這種劃分是表象意識的劃分,因為在黑格爾看來,時間就是定在著的概念自身(概念的作為能動的共相其定在就是時間),或者說是範疇的自我直觀,而既然是直觀,那概念就還沒有概念的把握自己。因此時間雖然是概念的顯現,但概念只是潛在的發揮作用,並沒有登上前臺,所以「時間就是外在的、被直觀的、沒有為自我所把握的純粹自我」。在康德那裡,時間作為內直觀是純粹自我運用範疇加工經驗的中介——時間圖型,這個時間圖型是第三者,時間在圖式的運用中表示的是自我意識的統覺作用,而之所以把時間作為這個第三者,是因為時間具有這樣的特性:它本身是純粹的,但一切雜多又在它之中顯現,通過時間這條線索,一切經驗雜多就被貫穿,而隨著費希特對範疇的改造(範疇的自行運動),範疇本身就被理解為純粹自我。對於康德,直觀與概念是絕對對立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概念無直觀是空的」,這是因為作為有限者的人,不可能具有一種進行著直觀的知性,理智直觀是上帝的特權。但對於費希特,這種進行著直觀的知性對於人也是存在著的,它恰恰就是想像力,想像力不是範疇與經驗的中介,而是能動的直觀著自身製造出經驗對象的範疇。毫無疑問,這範疇就是純粹自我,而時間則是進行著直觀卻還沒有理解自己的範疇,即直觀著自身卻沒有把握自己的純粹自我,或外在於自我的自我。所以在康德那裡,時間雖然是內直觀,卻是第三者。當概念概念的把握對自己的直觀,它就揚棄了時間的形式。


我們很難理解這句話。但是可以先看一個更廣義的問題。

如何理解一句話?

人們理解一句話時,總是用相似內涵或者相同內涵的不同詞語去闡述。用更多其它概念不斷限定來逼近要解釋的那個概念。

或者舉例,舉出具體的例子。

我對黑格爾的瞭解大多僅限於馬原課上,馬克思口中的黑格爾(不保證作答正確)。

黑格爾那個時候的時間空間和現在物理書上的概念,數學化的概念肯定是不一樣的。

理解這句話要看黑格爾一貫的風格,也要看當時文章的語境。黑格爾的概念是第一性的,是本質。而在黑格爾看來,概念的演化相互作用,邏輯推理的過程,就是「發展」「變化」,就是所謂「時間」。黑格爾慣用的行文方法就是用辯證法,讓概念不斷相互作用和演化。(沒看過原文,記不得是哪位教授還是哪本書的分析了)


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用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中的一句話來解釋:"使同一體分裂為二的,不是黑格爾的辯證法,而是時間。"(《本質》第二章"概論宗教的本質")一個人,之所以既可以睡覺,又可以喫飯,是因為這是不同時間中完成的。人類,既可以有希臘的輝煌,也可以有羅馬的宏偉,在於人類有歷史。

可見,發展、精神的發展,是在歷史中實現的。由此可知,辯證法是在歷史中實現的。最後,辯證法與歷史是一樣的內容。


1、德英文相異,但其表示的邏輯關係無異,英文可漢譯成「概念」的單詞有

甲、人-空間-concept-事-時間:1概念;

乙、物-空間-conception-自然-時間:1概念;

丙、人心事物-時空-notion-自然東西x人為財富-時空:1概念;

丁、事物人心-時空1概念-idea--1-大宗師:柏拉圖用這個詞表達他的本體論,a概念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

2、英文縮寫:純空間-宇C&>o&

3、如,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非時空&

4、所謂靈魂不死,靈魂作為1時間概念而不死,最終皈依天堂上帝本體神:這就是西方哲學所要表達的思想。


我覺得可以從概念生成的角度思考。在黑格爾這裡,概念是一直在變化發展的。我們一般說的某個概念,就是到目前我們對這個概念的各個性質的確定。而這些確定的過程是經歷了很多變化的,所以是代表了時間 。


你所理解的,珍惜的,不珍惜的都是時間,取決於你的態度。


概念的運轉與時間一樣,從起點到終點,是個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