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軟筆書法中入門字體的選擇方面,我和我的室友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希望各位大神可以幫幫我,我們寢深夜3點還在辯論(不講究字體的發展史)


我是從隸書開始

——

更新貼個圖:

行草

篆書

瘦金書楷

隸書

隸書


首先為你和室友的求(gang)知(jing)精神點贊。

下面進入正題。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仔細研究一下,發現挺有意思。

首先要明白一點,寫字和書法是兩回事,歷史上書法成為一門自覺的藝術是在魏晉時期,經過前輩張芝、鍾繇等書法家的努力,在王羲之那裡集大成,確立書法的技法和審美典範。當然,這個過程是經過一些時間完成的。

首先南朝梁武帝想推廣鍾繇書法,奈何鍾繇作品太少,於是轉而其次把王羲之當做典範。

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一生致力於推廣王羲之書法,寫了八百本千字文。

到了唐朝,唐太宗獨尊王羲之,還親自給王羲之作傳,王羲之成為「書聖」。唐太宗還讓褚遂良等將王羲之的系統標準化到楷書中,所以後世說楷書就想到唐楷。

唐太宗是跟虞世南學書法的,而虞世南是智永的徒弟,這麼看,唐太宗是妥妥的王門子弟。

宋人不滿唐人的做法,追求「意」,結果越寫越狂暴,趙孟頫以一己之力又把軌道拉回到魏晉上,沒有這件事,恐怕我們今天的書法會變成日本人那個樣……

清代以前,書法家的創作主要集中在草行真書上,篆隸鮮有人問津。清代,拜文字獄所賜,學者只能鑽進故紙堆里幹些考據的事情,學術上的風氣,自然影響到了書法,清代人開始注意被冷落已久的篆隸書,乃至北朝碑刻(魏碑)。

只是,清代人再寫篆隸魏碑的時候,已經跟古人不太一樣了,他們同樣進行了改造,方法呢,其實還是要借鑒王羲之系統。

以伊秉綬為例,伊秉綬擅長寫古隸,就是漢代八分書之前的隸書,這種隸書沒有八分書那種明顯的蠶頭燕尾,線條還是偏篆書,如《石門頌》《開通褒斜道刻石》等。

這種字,以前沒有人覺得有多大藝術價值,我們看伊秉綬改造後的結果,相當成功:

所以,我們現在寫隸、楷書,已經跟古人不太一樣了,是重新改造、藝術化的結果。

回到問題,我們在練字之前,不管寫楷書還是隸書,首先應該明白王羲之系統是怎麼回事,因為在筆法上,兩者是相通的。當然,隸書相對簡單,後人總結「隸書三筆,真書八筆」,因此,學書法的關鍵,是看你對王羲之的系統理解有多深。


哪個入門都可以,但你後面都得練


謝邀。魯迅美術學院和某市書協一些老師都是從秦代李斯的《嶧山碑》開始教學生。理由是《嶧山碑》,筆畫均勻,線條剛勁。短期能迅速提高學生控筆能力,為以後字體線條的變化,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當然,如果從《嶧山碑》起系統性的學習書法,只是對於一些有志於書法的人來說。如果學習書法只是為了,練一手好字的話,大可不必從《嶧山碑》學起,學習楷書就可以了,比如顏真卿的楷書巔峰之作《顏勤禮碑》就是很好的教材。個人是不建議從隸書學起,首先學習不可避免的要學習 魏碑,魏碑對於很多門外漢而言,讀帖都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出土的墓志銘會好點。而且隸書裡面暗藏了很多筆法技巧,會加大初學者的難度。


其實都可以的,入門說起來簡單,但學起來難,尤其是書法,需要日以繼年的去努力,不斷的去研究,才能入門,因而興趣是最重要的,在你雖然不斷的去臨寫但無明顯進步的過程中,支撐你學下去的動力就是興趣,不同的人興趣點不一樣,或許你的興趣點在楷書,你室友在隸書,這都是可以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書法無捷徑,選擇喜歡的字體好好的學下去。


都可以 書法六大體 相輔相成 實際上隸書還出現在楷書之前 唐楷盛行時 蘭亭早就天下聞名 練到最後 手中無劍 心中無劍 只不過 楷書寫得慢且方便於人掌握基本筆法 所以人們都建議先練楷書 比如說 永字八法是以楷書為例的


雖然兩者都可以,但是隸書的筆法要比楷書簡單得多,由於毛筆書法的入門就是毛筆筆法的入門,如果入門從楷書入手,可以為毛筆書法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有,現代人的字絕大多數以楷書為結體,因此從楷書入門也較符合一般人的書寫習慣。

BTW,既然你都說了你們爭論到半夜,不妨說說你們各自爭論的論點和論據都是什麼。


楷書入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