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是因為無明這是共識,但人生下來是有大乘佛教說的清凈自性嗎?人生下來是無明的還是自性清凈的。


把這個自性等同於涅槃還好說,佛陀滅度幾百後的古印度數論派及瑜伽派已經了悟了涅槃清凈,只是沿用了「神我」等辭彙,用他們的話來回答就是三界之中任何有情都有了悟自性證得涅槃解脫的機會,僅此而已。另外關於惡來自無明這個說法不怎麼....殊勝(?),如果要用我們的語言去形容無始劫,那我覺得沒有什麼比「愛」更適合。

南傳有自性的說法,不過與大乘教完全不同。

南傳的自性就是指世俗意義上,人自己的性情。佛說的很明白,若只依自性,不依佛法是根本不可能證得梵行的。

這無明生惡的說法很唐突,雖然不能說完全錯,但也不準確,很顯然提問者是沒有什麼佛學功底的。

按十二緣起的說法,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按大念處經毗婆舍那內觀修法,是因為無明而有貪嗔癡。如果根斷無明的話,是不可能再轉世投身的。所以所有眾生一旦投胎結生的話,必然有無明。不可能清凈無染。增支部有一部經也說的很明白:只有男人才能成佛。世上只會有男如來,不會有女如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女性最高只能修成聲聞乘。女性甚至不可能被佛陀受記為菩薩。菩薩指的是被佛陀親自受記後將來必定成佛的,首要必須條件是一定要男人。見明昆大長老著《大佛史》,過去譯為《南傳菩薩道》,現已更正。女性要成佛也可以,來世投身為男人。當世是不可能的,這是必須條件。

自性這個詞語在阿毗達摩論教法當中經常提到:

即諸究竟法的特相。

佛陀的教法一定是修行觀禪,或者說觀智生起,如實了知諸行法的三種特相:無常、苦、無我,而證得解脫。

而對於觀禪來說,人、眾生都是概念法,不是觀禪的所緣。

觀智生起,如實觀照時,會發現人、眾生是不存在的,而過去密集的,被認為是我、被心執取為我的五蘊,也會分崩離析,禪修者將只是關照到其生起、滅去。

佛陀經常這樣教導弟子:

「色、受、想、行、識(五蘊)無常、苦、無我」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 中部35經 雙大品[4] 薩遮迦小經

三 相 偈

「一切行無常」,

以慧照見時,

乃厭離於苦,

這是清凈道。

「一切行是苦」,

以慧照見時,

乃厭離於苦,

這是清凈道。

「一切法無我」,

以慧照見時,

乃厭離於苦,

這是清凈道。

——《上座部佛教念誦集》

願大家獲得無我的利益。

不再為我而苦惱,不再為了自我保護而抗爭(嗔根心)、貪婪、邪見、傲慢(貪根心)、不安樂、無利益(不如理作意)。

願僧團和合、修士和合,增長慈心,做有利益之事。


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

sabhāva:m.[Sk.svabhāva] 自性,実相,天然.acc.sabhāva? まじめに,誠心で.-dhamma 自性法,第一義的存在.-nirutti 自性詞,如法の文治.-parisuddha 自性清浄.-rūpa 自性色.-lakkha?a 自性相,実相.自性,情況,性情,真實。sabhāvadhamma,【陽】自然的原則。sabhāvarūpa,有自性色--具有各自的特性,例如地界的硬等。sabhāva: 性質、本性、實相,真如。

大乘翻譯為實相,真如,佛性,自性

《釋禪波羅蜜》:「本是一般若,佛說種種名。」諸法唯有一實相,佛祖隨著不同的因緣,安立名目善巧說法。不能融通的人容易被名相所迷惑,為令有情早獲法益,故應會通異名。。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自性(梵語:??????,svabhāva,巴利語:sabhāva,藏文:???????,威利:rang-bzhin),又稱自體、法體、體、實性,是個哲學術語,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擁有、自體形成、自身決定存在形態的性質,是常住的、不變的、獨立,不依緣起而變化的;其外在特徵,則為自相。

真如?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唯識論二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雲自性清凈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

唯識述記二本曰:「真以簡妄,如以別倒。初簡所執,後簡依他。或真以簡有漏非虛妄故,如以簡無漏非有為故。真是實義,如是常義,故名真如。

探玄記八曰:「不壞曰真,無異曰如。前則非四相所遷,後則體無差別,此約始教。又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為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為法非異。二義同為一法,名曰真如。

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凈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

往生論注下曰:「真如是諸法正體。」教行信證證卷曰:「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雜阿含經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凈眾生,離憂悲,得真如法。

【實相】?實者,非虛妄之義,相者無相也。是指稱萬有本體之語。曰法性,曰真如,曰實相,其體同一也。就其為萬法體性之義言之,則為法性;就其體真實常住之義言之,則為真如;就此真實常住為萬法實相之義言之,則為實相。其他所謂一實,一如,一相,無相,法身,法證,法位,涅槃,無為,真諦,真性,真空,實性,實諦,實際,皆是實相之異名。

又依名隨德用之三諦言之,則空諦為真如,假諦為實相,中諦為法界。法華說實相,華嚴說法界,解深密說真如或無為,般若說般若佛母,楞伽說如來藏,涅槃說佛性,阿含說涅槃。

在華嚴之始教天台之通教已下者,不變之空真如為實相,在華嚴之終教已上,天台之別教已上者,不變隨緣之二相為實相。華嚴以隨緣之萬法為實相,天台真言以性具之諸法為實相。

維摩經弟子品曰:「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同觀眾生品曰:「佛為實相法人。」涅槃經四十曰:「無相之相,名為實相。」妙玄二上曰:「實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遍今也。」法華文句記四中曰:「言實相者,非虛故實。非相為相,故名實相。」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得。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


自性本在,萬物及眾生本自具足。但萬物及眾生是非自性地存在,曰「空、無我」。

自性是什麼!自主性,自我主宰自我存在。萬物實有而非自性。


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清凈的,自性不存在染污,所謂不垢不凈,就是不能弄髒他,也不能讓他更乾淨。無明只是不覺悟,所以虛妄作善作惡,輪迴生死。

在南傳佛教中有體性、自性、本性、空性等之類的詞語。今天就來詳細的說一下自性。


自性自性即人們心中本來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體(法身)。佛教裏的毗盧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稱為大日如來佛。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來佛,都有光明的法身,有一個心中的太陽。


謝大德邀請。

人生下來是有大乘佛教說的清凈自性嗎?

是。生不生下來都有。

人生下來是無明的還是自性清凈的

都是。

每位眾生都各有一個清凈自性,也就是一切之本,萬法所唯之第八識真我如來藏阿賴耶識入胎識。

如來藏分心體、種子兩部分。無明是種子之一。

只要無明種子沒有徹底轉化清凈,就都有無明。

此外,自性如來藏不光大乘有,南傳小乘解脫道經典也早有說明:

《央掘魔羅經》卷3:【……云何名為一?謂一切眾生,皆以如來藏,畢竟恆安住;……】

《央掘魔羅經》卷2:【無生際、實際、無作際、無為際、無老際、無病際、不死際、無染際、無漏際、無罪際、諦際、法際、如法際、寂靜際、安隱際、……無上際、最勝際、恆際、……斷道際、空樂際、結斷際、愛盡際、涅槃際、如來藏。】【「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長阿含經》卷10〈大緣方便經〉)等等

《成唯識論》卷3 言:【「說一切有部增一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謂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

南無佛法僧
原始佛教不認為人有什麼自性,特別是不討論人性是善或者惡(這些討論都是後期佛教創造出來的)。但是,佛陀認為人都有趨樂離苦的傾向。

自性即空無性,也就是無自性。

包括人生,無論什麼生,都是無明因緣生,自性無生。

諸法無生,因顛倒妄想而說有生。。。


南傳佛教不承認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佛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