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你們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再我看來就算放在歐美國家應該也是再正常不過的


瀉藥。

魯迅先生在這裡的意思並非說中國人喜歡調和,而是接著上一段的文字。即胡適在1918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論》,倡導不用古文,代以白話寫作。這件事為什麼還可以進展下去呢?他認為是由於錢玄同要廢掉漢字而推行拉丁字母的緣故。

提倡白話文就是給黑屋子開窗,原本是要受到守舊派攻擊的,當然實際上守舊派也的確發難。可是很巧,與此同時錢玄同提出了更激烈的口號,就是廢除漢字。廢除漢字不等於把房子都要給你拆掉嗎?

為什麼要拆房子?因為房子里太黑。這時,那些守舊的人就會說:房子黑為什麼不開窗呢?於是乎開窗的目的就達到了。——由於古文嚴重束縛中國人的表達,所以我們要把漢字廢掉。為什麼要廢掉漢字?白話文不是很好嗎?於是乎,本該遭到圍剿的白話文倒是生存下來了。

在這裡,魯迅的觀點其實是,在當時的中國,溫和的革新是無用的。要實現社會的改變,必須用所謂偏激的觀點與做法,才能達到居中的效果。這是無所謂中外的。但要強調中國人三個字,是因為事情發生在中國。如果說全人類都有這一種「劣根性」,那麼又解決不了問題。中國人於是要想,既然這是普世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和我無關。

好比說,女朋友想買包,男朋友不買。她就說,就你不給女朋友買包。分手。——這是策略,而非真要分手,也非只有這男人吝嗇。

前幾年一直被大家非議的,所謂魯迅提倡青年人不要讀中國書,其實就是在這個思想下產生的。只有那些不會讀文章,且又不通人情的人才會真認為,魯迅不希望年輕人讀中國書。

——當汽車向右偏移的時候,我們需要向左打方向盤,而不是讓方向盤保持在中正的位置上,如此方能確實地讓汽車回歸原先中正的軌道。

所謂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實就是恰如其分。但當有些壞人竊居了中庸之道,並胡亂解釋的時候,與他們做理論上的辯論,未免書生氣。於是乎,我們只好把中庸之道都整體否定掉,認為那是無用的垃圾。這樣做可能才是真的中庸的態度。

最後,我想說。看任何一個問題,既要理解他的正面,又要看到、了解其對立面。充分了解對立面,問題本身才會浮現得更清楚。馬路上有兩個人吵架,你能只說一個人態度激烈嗎?除非你想拉偏架。

魯迅在演講的末了處這樣說: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態度,就不容易真,講演時候就不是我的真態度,因為我對朋友,孩子說話時候的態度是不這樣的。

——你琢磨琢磨,這兩句話和你所要提問的段落是怎麼樣的關係?

————————2018年12月20日作,今日更新—————————

我想問個問題,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四十多個贊,一條評論沒有,是什麼意思呢?


對啊,人類都這樣……

你還沒看出來這句話本來就是拆屋開窗嗎?


我覺得魯迅所寫的「中國人的劣根性」其實不只是是中國人才有,用「人性的弱點」概括更為恰當。

但是,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性主要在社會生活中體現。那麼社會制度、社會經濟等等因素的影響就不可忽視。

在一個不斷墮落的社會環境中,如何能指望群眾登時就表現出人性的光輝呢?只有一部分人覺醒了,再把火種傳遞給其他人。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火種,火種也在不斷被撲滅,這就是革命。

所謂「中國人的劣根性」,其實正因為國運不濟,社會墮落才體現得如此明顯。其時列強正瓜分世界,賺得盆滿缽滿,又怎麼可能表現出畏畏縮縮,踟躕不前的可鄙模樣?而把目光放回中世紀,中國人在人性上怎麼可能會感到自卑。

我認為魯迅先生所說的劣根性的確存在,但並非中國人特有,而是當時的中國人比較明顯。中國落後的原因也不是這些劣根性,它們是落後的社會產物。


多數人對於未知都是充滿恐懼的。不能期待每個人都欣然的接受改變。

舒適區

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里,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例如,習慣了右手刷牙的人,讓他用左手刷牙,他會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寫字的人,請他用左手寫字,他也會不適應。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理舒適區內,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寫字。以上來自百度。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舒適區。當他們在獲得安全,財富,健康,自由,成就感中的一類或幾類時他們都可以感到幸福。每個單獨個體的幸福疊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國家的幸福指數。

魯迅先生所言字面解釋是可以是一屋子人。你也可以解釋為一國人。再擴展開來你可以理解為整個人類。當一種制度能給人創造出舒適區時。你想要告訴沉浸其中者改變可以更舒適。他們是懷疑的。相比於看不見的未知。他們更害怕失去現有的舒適。所以人們會對改變有所顧忌。即使到了非改變不可之時,他們也希望能在保留現有舒適的情況下改變。拆掉房子?那是萬萬不能的。不是每一個人都看見過天花板後面的世界。這是動物的天性。當一個物種總是感到滿足時。他們不會想著費力遷徙。

所以不用責怪眾人麻木。相比於空洞的語言。將天花板掀開一角,讓屋子裡的人看見一朵雲。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是每個人都是勇士能直面慘淡的人生,淋漓的鮮血。唐吉訶德也不一定是真瘋。當我們在嘲笑不敢開窗的人時。其實我們也在這個房間里。
其實魯迅批判的一部分現象,在當今社會來看,都是常見現象。然而討論一切問題都要有前提,倘若開窗,調和是正常不過的。然而當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候,一些問題無法讓步,一些矛盾無法調和。這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象,所以分析魯迅的文字要結合當時的環境,才不至於對魯迅產生偏激的看法。

套路才能得人心,


原意只不過是個譬喻,求其上乃得其中,求其中乃得其下的意思。換了個朝代,人們有了些盛世的脾氣,看不慣這樣說「中國人如何如之何」,才胡思亂想。今天的我們有了什麼不滿,不也還是喜歡說「中國人如何如之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