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在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来回答,现在的AI的智能来源于模型的训练成果,而人的自我意识,心智也是类似的,人从出生开始,自己的自我意识,心智开始与外界发生交互,开始所谓的训练,积累过程。熟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人都知道,一个模型训练好了,把训练好的模型复制多份,都可以直接去使用,人的心智,自我意识最终也要归结于物质层面,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模型」,只是存储于大脑中罢了,当你有合适的方式抽取复制出来,并转移到新的载体并能让其恢复正常运行,那么,也就意味著完成了意识心智的复制。只是这个过程如何进行,现实中肯定还不可能做到,西部世界也是没有说明,应该是默认可以做到。

人的意识是大脑神经元的复杂反应,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这里面不单单是生物基因的影响,还有人在整个成长过程所累积的信息(经验、知识、情感等等)做出的综合判断。我认为科技的突破完全是可能模拟人的大脑神经结构。我们知道我们新的记忆在大脑中会产生新的回路(神经元),但是我并不认为克隆一个和你大脑一模一样的大脑,这个大脑会有你前面人生的经历(它仅仅有物理结构,能做这个类似人的运算),人记忆和经验的复制在现在科技水平看来遥遥无期。

未来机器生命是有可能的,可能产生人一样的情感和更智能思维模式,不过只是现在科幻片中的机器人需要编程的来实现机器生命恐怕是不可能。我认为人类自己无法彻底了解自己的大脑机制(学习机制、决策机制和反应机制等等),而且现在的代码编程思想还无法正确表述这些机制。

最后无论是人的意识和机器的意识都是需要物质或能量载体基础的,都是信息累加产生的结果。


棋谱多到一定程度,下棋如何分辨是计算机还是人类?意识虽然玄学,但类似棋谱,是可以被其他载体承载的,人的行为意识被采集到一定程度,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类人的,我认为不违反唯物。


首先确认基本原则 意识是受到外界环境刺激的应激反应。只要我们固定外界测定量的基本不变,就能找到不同的地方。

扫描脑电波 记录每一个时刻的对应反应 然后结合园区外部数据 过滤掉环境因素和事件因素 经过大量的数据积累了就可以过滤出相应的选择对应的脑部反应

在前期 需要搜集所有数据 导致进展缓慢 进入实验后期 可能已经找到快速过滤无关信息的方式 达到复制效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