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日本自從2014年解禁後,就開始不遺餘力地對外出口裝備,比如2014年就開始談的澳大利亞蒼龍項目;2016年的英國反潛機項目;2017年的紐西蘭、阿聯酋運輸機項目;2018年泰國雷達項目;以及印度的水上飛機項目。

日本投入了不少心思,甚至首相都去了澳洲打廣告,最後6年過去了,為何還是這種結果?

日本C2運輸機、FPS-3雷達、蒼龍潛艇、P-1反潛機,US-2水上飛機紛紛被拒。。。


軍售從政治、市場、技術三個方面去分析,但是總的來說日本的軍售潛力有限:

1、政治不可靠

戰後日本政治總體上是自以為是的唯唯諾諾跟隨美國,這種做法使得日本難以向和美國關係不穩定的國家出售軍火,這就砍了很大一部分,可以選擇的一般是一窮二白的亞非拉邊緣小國,或是和美國關係很近的比如五眼聯盟。假如土耳其在中東的進展激怒了歐美,後者對土雞實施了禁運,日本的JM33或者更先進的穿甲彈向土雞出口就會受到歐美的壓力,過去的事實證明日本難以承受。

2、市場爭奪能力不行

雖然戰後日本軍工產品強調自產率,但是純粹自研產品有多少難說,相當一部分是技術或產品引進許可生產,這對其出口會造成阻礙。此外第三世界市場控制能力不如中俄這些國家。第二世界高端市場又難以和西方老牌工業國家爭奪。潛在市場就嚴重縮水了。

3、技術不完整,設計經驗不足有腦洞少優勢

由於美國的幹預等原因,日本的軍工產品存在技術不完整的問題,其次戰後日本長期缺乏實戰經驗,產品設計細節思路存在很多問題。不時腦洞的問題沒有消除,估計也就電子設備、船舶潛艇等等比較有優勢,這些都不是受用戶歡迎的地方。


其實這事情沒那麼複雜,東西價格貴,性能也不見得好,可靠性也存疑,出口還有雜七雜八的限制,買什麼?有更好更便宜的不選,難道買情懷嗎......


就舉一個例子

1999年《國外坦克》雜誌轉載美國一機構評選的「世界十大坦克排行榜」

第一名:豹2A6

第二名:M1A2

第三名:90式

================================

那時候我們不太瞭解,以為90式是什麼「天降神器」、「亞洲第一」

後來才知道,這貨連59D都能幹他

這是後話,但當時不知道啊

所以就按當時那個排名,姑且認為他世界第三

然後我們來看看價格:

M1A2在1999年國際軍售市場報價是250-300萬刀,豹2A6是220-270萬刀。爛大街的T-72當時才120萬刀還可以「買6送1」。就連世界軍火市場的大凱子印度,在2001年購買310輛T-90S也只花了7億美元,約合226萬美元一輛。

90式多少錢呢?

1990年日本防衛廳採購了26輛90式,單價1億日元,按當時匯率約合850萬美元

對的,你沒看錯,1990年這個車子賣到850萬美元一輛,而且還是日本陸自的採購價!

1990年的850萬刀能買些啥呢?

1990年我國軍費為290億人民幣,約合60.66億美元,全部軍費只夠買700輛90式坦克

就連被廣大羣眾嘲諷了幾十年的阿窮主戰坦克,2004年的生產單價也不過435萬美元

問題很明顯了:

你,是一國領導人,是花850萬美元的天價買連59D都能輕鬆打穿的90式,還是用同樣的錢買7輛T-72或者3輛豹2?

至於什麼售後保障技術升級等等等等

你可看到日本陸上自衛隊升級過90式嗎?

所以日本武器為啥賣不出去知道了吧


因為買武器不單純只是買武器,還是投名狀和保護費。現代武器不只是槍炮彈藥,還是後勤維護人員培訓,是一整套的系統。因此,一國買了某大國的武器也就打上了大國的標籤,可以認為是大國的盟友或者潛在盟友,一旦遭遇威脅,大國無論出於臉面還是不想砸自己招牌,都會想方設法撈一下自己的武器客戶,否則被人認為自己武器差--軍隊實力差--外強中乾,這對大國的國際話語權是巨大打擊。

從這個角度看,日本武器沒人買就很簡單了,你一個自己號稱永不再戰放棄戰爭權,連軍隊都只能打著自衛隊名號給美軍打下手的,能罩得住誰?就算有錢別人去給美國交保護費不是有用多了。

另外從武器方面,日本的武器號稱高科技,但是除了貴,這高在什麼地方還真沒說服力,畢竟日本幾十年沒打過仗,武器可要看戰績的,美中俄的裝備可是實打實經過戰火考驗的。日本近幾十年經過戰火考驗的估計只有豐田皮卡了,然而這裝備當不得武器賣。


非專業領域,不敢保真,僅供參考。

最主要原因:質量沒保證。賣武器這個東西是要實際使用數據的,日本不出去打仗,這些槍炮機船實戰裡面啥情況不好說,買來萬一出問題不好應對。所以還是美國武器好賣,他們隔三岔五就要出去打打仗,武器好不好用大家都看在眼裡。

而且日本在這個行當裏是新來的,想搶原來大佬們的份額也不容易。尤其是要跟老美搶的話,日本自己還得倚著人家呢,估計也不好得罪。


1.從買賣雙方地位分析

目前絕大多數日本可能介入的市場,其實(對於日本而言)都是買方市場,作為新勢力,日本還沒能拿出真正為買方量身定做的產品,多是那已有的去修改,但兩邊情況各不相同,日本特殊的地方還不少,獨立作戰的需求並不高,和對方不同

相比之下,美國,即使是同一個國家,有時就是賣方市場,因為美國足夠領先,有些就是隻有美國能賣,即使後來自食其力,也要從美國買到第一批來當啟蒙

2.產品定位

由於國內傳統,日本武器價高,但是性能優化不算好,畢竟是靠國家扶持給訂單接近旱澇保收的

任何產業總是低端市場容易進入,但是目前日本給的產品,不說高端吧,至少也是中端的,當然如果不是新聞報道沒說,日本可以參考中國從出口防彈衣之類的做起,畢竟日本材料有傳統優勢

3.補貼

韓國的路線其實很成功,靠補貼佔領市場為先,畢竟軍品迭代在和平時期並不快,這要求日本進一步壓低自己的利潤率,做好買賣一開始是賠錢的準備,考慮到可能得制裁,不惜以合資的方式製造產品聯合出口開始也可以,至少以後制裁風聲起時,對方內部也會有不同聲音


emm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60年代初假如中國和現在的日本一樣舔美國那種舔蘇聯,然後雙方一個ak一個56沖,一個T62一個59,當然個別領域會比蘇聯出色些但整體就那樣,武器價格ak比56便宜(假如)雖然都是很先進的武器在當時,你覺得華約和中立國家更傾向於買誰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