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理就是騙人的雞湯,騙別人可以,騙自己騙不了哦~什麼自我滿足、日久生情這些個概念本身是個謊言~人的幸福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源於自己,自我條件、內心訴求等,一部分源於環境,親情、愛情、友情,事業、生活、愛好~內心調整自己再好、外在條件不足以支撐,你能開心?再比如所謂的日久生情,男女看了第一眼沒有想睡的衝動,所謂日久生情就是:算了,還能接受,將就將就吧~哈哈~


說大道理,只是把學到的理論知識二次傳輸出來,難度高一點的也無非是將大道理結合自己或他人的經歷二次傳輸出來。至於實踐的怎麼樣,自己卻不用擔心。

那自己去做呢?首選得要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二次傳輸出來,其次還得自己去實踐,如何實踐,從哪一步著手,實踐得結果怎麼樣,都是大道理從理論轉化成的難度所在。

大部分的生物都有惰性,所以都會選擇更容易的事情去做。


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哪!


因為每個人最愛的是自己。 因為他愛自己,他可以原諒自己的一切行為,為自己的一切錯誤行為尋找藉口。 而對待別人,則以旁觀者清 的態度了。

知道多麼容易,就是腦子動動,不用付出什麼,不用和內心的小人做鬥爭;

而做,要你去行動,要你放棄娛樂的時間,不能幹這,不能幹那,要時常和人性的那些弱點相對抗。

你說是前者容易,還是後者容易。

學校時代,老師經常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如今想來,的確如此。

多少年的行為已經成了慣性,要突然改變,談何容易?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懶慣了,舒服慣了,內在的驅動力,就會生鏽,不願意動彈,不然哪來那麼多葛優癱。

這就是聽過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本質原因。

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改變自己。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知的問題。

我們從小當然知道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是上課依然不聽講,因為小小的年紀我們認識不到認真學習,與你未來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只知道當時的享受,而想不到太遠的未來。

如果讓你重新回到讀書時代,你還會上課不聽講,打瞌睡,說悄悄話,思想在夢遊嗎?

相信撞過很多南牆的你,應該會自覺成為三好學生,牢記老師說的每一個知識點吧。

初進職場的小白也一樣,有些就是混混日子,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浪費,不去想如何提高技術能力,不去想自己的業務能力為什麼這麼差,沒想到時間不等人,看著身邊的人升職加薪,自己還是原地踏步。

一晃眼,同齡人又走向人生的另一階段,你卻始終慢半拍。

這不是宣揚焦慮,而是你現在不焦慮,遲早有一天也會焦慮。

焦慮都是因為你曾經的不作為造成的。

往長遠看,其實人生都是公平的,你現在好過輕鬆,將來就會累,現在累點,老了可能就輕鬆點。

什麼時候這些認知,能夠徹底讓一個人覺醒,很有講究。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為什麼這麼大?

小時候的認知就決定了。

為什麼很多人對於韓寒羨慕嫉妒恨?

因為人家從小就活出了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從來不被外界所左右,活得自信又自在。

這也是接下來就說的觀點。

知道而做不到,還有一個內因是那件事情,我們本身不喜歡不感興趣。

人都願意幹自己喜歡擅長又有成就感的事情,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不喜歡的事情,任誰再怎麼強迫你,你也學不進去。

又可以拿《武狀元蘇乞兒》舉例子。

蘇燦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看到書就想睡覺,整天喫喝玩樂,被老爸寵得上了天。

但人家還是有一技之長的,看他的武功,確實是有實力的,武狀元也是自己真刀實槍贏的。

一個人的時間花在哪裡,是看得到的。

可見蘇燦玩樂之餘,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了武功絕學上。

這一點相信不用他老爸和老師強迫,屬於自主行為。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

等你找到的那天,你會發現自己涅槃重生了。

至於怎麼找?

很簡單,什麼事情不用任何人督促強迫,你能主動乾的事情。

就算不知道,多嘗試,總會有發現的一天。

曾經看過很多名人自傳,他們說到自己經常工作十多個小時,熬夜通宵也是常有的事。

當時覺得,一個人得有多大的毅力,才能這樣日復一日地沉迷於工作中廢寢忘食。

如今明白了,做喜歡的工作不需要毅力,沉迷於喜歡的事情時,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

享受完成那件事後的成就感,充實感,喜悅感。

為了贏得這樣感覺,不用任何人逼迫,你會自覺行動其中。

這也是武志紅老師所說的,尊重自己的意志,淋漓盡致地投入,全然釋放自己,不累,而是爽。

那是最好的滋養和休息。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意志是什麼,在內耗,才會活得那麼累,才走了那麼多彎路。

好在,不放棄,也有歪打正著的時候。

最後,想說說自信。

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缺乏信心。

總認為自己什麼都幹不好,遇到一點難處打擊,就輕言放棄。

機會可能就這樣白白流失了。

要知道,造物主給了我們每一個人長處和短處,優點和缺點,沒有完美無缺的人。

你只要找到自己那點長處,並行動起來,時間會讓你看到驚喜。

都是人,憑啥你覺得自己不能不行?

有的人是被打擊慣了,覺得自己不行,有的人從小活得沒有成就感,就認為自己一切都不行······

其實不是這樣,三百六十行,總有你擅長的。

別被過去的失敗,否認你的現在和未來。

有夢想,要勇敢去追。

追,就有希望,也會有奇蹟。

別人為什麼能夠成為我們的榜樣,因為他做到了我們不曾做到的。

還有我們不能被聰明這個詞欺騙了,很多人做不到覺得自己笨,別人聰明。

別忘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簡直太多了。

很多聰明人,就是以為自己聰明,不知道腳踏實地去努力,後來只是幸運了一時,沒能幸運一世。

智力剛開始是天生的,接受這一點,然後傻傻努力吧,你的努力會讓你越來越聰明。

《阿甘正傳》裏的阿甘不是如此嗎?

因為智商低被拒絕上學,被爸爸拋棄,被同學欺負嘲笑,校車上沒人願意和他一起坐。

由於媽媽的儘力爭取,時常的鼓勵,阿甘活成了所有人羨慕的模樣。

恐怕連他自己也未曾料到人生會有這樣的幸運。

有身邊人的幫助,有運氣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他簡單踏實的品質,為自己贏得了機會。

機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的努力吸引而來。

所以,借用有句話說的,你不必生來勇敢,天賦過人,只要能投入勤奮,誠誠懇懇。


1、這是「能動」和「自在」的區別。

什麼是人啊?人就意味著「能動」,改造客觀事物。例如,把木頭做成傢具,給別人灌心靈雞湯。大道理。例如,「少玩手機,早點睡覺」,這種十分正確的東西。

我們人,智力,智商,就意味著「能動性」。遇到什麼事,我可以想辦法搞你。

那麼,對自己呢?

2、自己搞自己,怎麼搞?

這就是「自在」。

我們在搞別的事的時候,可以「能動」,在搞自己的時候,卻不能「能動」。就是:不能把自己當個什麼東西來處理。

如果我們把當別的東西來處理,我們就是彆扭的。

自在,就意味著,自己和自己,是統一的。

我和被研究的我,我和被控制的我,我和被改變的我,是沒有分歧的。

3、自在是「能動」無法達到的。

回頭看看,我們能搞很多事,這都是能動性,無論是改造大自然,還是改造我們的身體,或者改造別人的人生,但我們都沒法自在。

我們在社會人生中,努力打怪升級,但還是充滿種種煩惱、恐懼,各種內在的、外在的衝突,這都是由於不瞭解「自在」是怎麼運行的所引起的。我們的人生,沒法通過「能動」性來獲得自在、圓滿。自在是無法通過打怪升級實現的。究其原因:

自在是統一的,能動是分裂的。


道:動詞,說。理:事物的規律。

道理就是用來說給人聽的,能做到證明在你的意識中起到了促進作用,做不到也沒有必要灰心,他起碼成為了記憶的一部分,說不定某一天就會對你產生激勵促使你做到你想做的。

道理說白了對人來說只是個輸入而已,有沒有輸出,輸出什麼,涉及到的太多了,沒有必要糾結,好好生活最重要。


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說和做不一樣


批評總是容易的。


知易行難


因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而且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別刷知乎了,趕緊去學習,去運動,去擁抱生活 (?^o^?)

(我是誰,我在哪…)


知易行難,學以不用


不知道很多人會不會和我一樣,在網上看了很多做菜的視頻,可是到自己親手做的時候就不盡人意了,明明覺得自己會了的,可是就是做不出來。

這所謂的大道理也是一樣的。嘴巴:我會了,我覺得我認為應該是這麼個理。腦子:不,你不會。


當局者迷。你能看透別人,但看不透自己。


感性戰勝了理性


因為常常是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戳中我的要害了,我總愛給女朋友講道理,講的道理大多都對,但是要說到實現的話,我總希望她做到我講的,但是很少用這些道理來約束自己,自己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自己也總能說服自己,這是毛病,得治啊。


就像你聽過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所謂旁觀者清,是因為自己在局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