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設備一致

補充問題1:觀察這一行為究竟是通過什麼方式影響到量子的物理規律的?

補充問題2:如果觀測這一行為本身是無意識的(非智慧生物),是否還會導致坍縮?


個人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粗淺的理解,如果認為不對可以討論。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眾說紛紜的,即使是在物理學界內部也有很多爭議。注意我指的爭議是對量子力學基本假定詮釋的爭議,不是對題主問題的爭議,題主問題的答案是毫無爭議的,就是我下面說的。這裡對坍縮的詮釋只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一種理解方式。

首先回答問題,觀察者是誰,有沒有智商這些問題與波函數的坍縮無關。是觀測這個行為本身導致了波函數的坍縮。

我們知道,量子力學再非相對論近似下應該滿足薛定諤方程:

[公式]

這個方程是一個確定的演化方程,反映了空間中波函數的分佈與演化,並不具有不確定關係。注意這一點,很多初學者理解不對。不確定關係不是薛定諤方程帶來的,薛定諤方程是確定的,不確定關係是厄米算符的性質。在對物理量進行觀測時,波函數會產生「坍縮」。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波函數的演化不再滿足上面的薛定諤方程,而是坍縮到一個確定的狀態。

量子力學的狀態可以用一個希爾伯特空間中的矢量描述,就好像三維空間中的坐標也可以用三維空間的向量描述一樣。希爾伯特空間中的「矢量」就是態矢 [公式] 。在量子力學中,力學量用算符來表示,這和經典力學中的力學量直接用確定的能量、動量等表示稍有差異。量子力學中可以進行觀測的物理量,也就是表示力學量的算符,是一個稠定自伴算符。一個這樣的算符 [公式] 對應一個譜 [公式] ,這個 [公式] 和態矢 [公式] 構成了概率測度 [公式] 。通俗地說,這也就是在狀態 [公式] 時物理量 [公式] 測得值屬於 [公式] 的概率。

所謂的量子態坍縮是這樣的,也就是處於狀態 [公式] 的量子力學體系,在觀測到力學量 [公式][公式] 中的時候,狀態矢量的演化不再遵守薛定諤方程,而是直接變為 [公式] 。所謂的豬觀測螞蟻觀測會不會導致坍縮,問題就出在這裡。

這個觀測為什麼會使系統脫離薛定諤方程的描述,轉向坍縮呢?個人認為是這樣的。我們知道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宏觀一個是微觀,和兩者的區別就在於約化普朗克常量 [公式] 是否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忽略掉這個常數,認為它約等於零,那麼薛定諤方程就會變為經典的理論力學中的哈密頓雅克比方程,物理滿足經典力學的演化規律。現在問題來了,我們所謂觀測一個力學量,是要得到信息,而這個信息必須是人可以接收的,不然無法進行試驗,毫無意義。人顯然不能接受量子信息,只能接受經典信息,所以為了獲取信息,就需要製造觀測儀器。這個儀器可以把量子體系中的信息轉化為可觀測的經典信息來供人類接受。畢竟你不可能直接「看見」質子電子這些東西吧。你可以肉眼看見汽車的運動,但是微觀粒子你是看不見的。為了探測這些微觀粒子,人們製造了儀器進行觀測。而這個儀器必然要把量子信息轉化為可觀測的經典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就跨越了宏觀與微觀的邊界。經典信息是經典的,得到經典信息必然需要忽略掉我們無法觀測的由普朗克常量級別才能「觀察」的演化,於是普朗克常量帶來的量子與經典的區別被忽略了,當然波函數就要「坍縮」了。也就是說,我們獲取量子信息必定要轉化為經典信息,在觀測儀器對其進行轉化時必然跨越了量子與經典的邊界,於是在普朗克常量被忽略的同時量子信息不可避免地也被丟掉了一部分,所以直觀上看就是波函數坍縮。

所以觀測者並不重要,豬來觀測螞蟻來觀測,亦或是雪球來觀測奶牛來觀測都是一樣的,波函數坍縮的關鍵在於觀測儀器只要將量子力學中的狀態轉換為可觀測的經典物理量,就必然需要完成量子到經典的跨越,於是隻有在普朗克常量尺度才能很明顯看到的量子信息就丟失了,這也就是坍縮。所以重點在於觀測儀器的這個轉化,只要存在量子到經典的轉化,無論儀器多麼精巧,必然會存在坍縮。所以說觀察者不重要,重要的是「量子到經典的信息轉化」這一步。假想存在一種「智慧生物」,其大小就是基本粒子尺度,他們感受到的世界就完全和我們不一樣了,因為他們自身的運動就符合量子力學規律。他們可以獲取量子信息,不必轉化為宏觀物理量,他們獲取信息只需要讓自己的波函數與其他波函數相互作用就行了,那麼他們的觀測就不會帶來波函數的坍縮。當然這種假象是不存在的,事實上沒有這種生命,所以作為只能獲取宏觀信息的我們,就必然要走「坍縮」這一步。這個坍縮是量子到經典的轉化導致的,和觀察者、觀察介質、如何觀察無關。


看了一下,居然都是 Copenhagen 解釋,沒有一個提到在理論物理工作者中非常流行的 Everett 解釋,太不正常了。

個人認為 Everett 解釋是一個比 Copenhagen 解釋自然的多的解釋。

首先回答問題。在 Everett 解釋下:

標題: 理想情況下不會。(指在這個過程中保證「你」和「外部世界」之間沒有相互作用)

問題1: 觀察者不影響量子的物理規律。觀察者自己遵循和微觀世界一樣的物理規律。

問題2: 不存在那個討厭的、瞬時的、非定域、還搞不協變的「波函數坍縮」。

手機上打不了公式,留個坑,兩周後更。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先了解一下什麼是 Everett 解釋。

======= 我先來更一下 =======

說到觀察者效應,那麼我們從熟悉的薛定諤貓問題開始。

我們這裡稍微做一下改動,假設致命裝置必須要等到1小時之後測量待測量原子是否衰變。那麼測量之前,箱子內的態為 [公式] 。測量之後,體系經過一個仍然由薛定諤方程描述的幺正演化,演化到 [公式]

這裡沒什麼分歧,雖然其實對於 Copenhagen 解釋可以提出一個問題: 為什麼貓作為觀察者沒有讓箱內波函數坍縮?Copenhagen 解釋者自然可以找到一套理由,這裡先按住不表。

接下來我們打開箱子,自然從來沒有人看到過又死又活的薛定諤貓,於是 Copenhagen 解釋和 Everett 解釋分別對此做出解釋:

Copenhagen 解釋:

我們假設存在一個過程「波函數坍縮」, [公式] 概率對半地「坍縮」成了 [公式] 或者 [公式]

那麼這就導致了一堆麻煩:

1) 什麼樣的東西觀察才會導致坍縮?有意識?有智慧?還是隻需要尺度足夠宏觀?...

2) 坍縮的機制如何?瞬時發生的?那麼就會有討厭的非定域作用和破壞協變性。

3) 坍縮破壞幺正性?物理基本規律是非幺正的嗎?為何我們描述微觀世界的規律是幺正的?這個規律在什麼條件下失效?為何它在已經不「微觀」的實驗下還是得到精確驗證?

etc.

Everett 解釋: 沒有什麼波函數坍縮。打開箱子前整個體系的波函數是 [公式] ,打開後經過你和箱內的相互作用(仍然滿足量子世界規律),體系幺正演化到 [公式] 。現在整個體繫有兩個分量 [公式][公式] ,根據線性原理,它們相互獨立演化,井水不犯河水,並且各自都完全符合我們觀察到的微觀/宏觀規律。

這就是 Everett 解釋對觀察者效應的解釋:我們不需要引入任何附加假設,只需要承認量子的物理規律在任意尺度下都成立。

(先更到這)


物理學專業的來回答一下。

我上量子力學課的時候,我們大物老師反覆強調:絕對不能認為是觀測介質(比如光)造成了觀測對象的改變,而是觀測這一行為本身造成了觀測對象的改變

科學家用光(子)觀測微觀世界,發現被觀測到的微觀粒子都發生了變化。一開始,科學家認為是所使用的光子改變了觀測對象的性質,就好比我們在黑暗中想要知道一個物體的形狀,我們就要用手去摸它,在摸的過程中我們手上的汗水和皮屑就粘到了這個物體上,這個物體的性質就改變了。於是科學家力求降低對被觀測物體的影響,可是隨之發現無論影響多麼小,觀測對象都會發生改變,造成觀測對象改變的不是觀測介質,而是觀測這一行為本身

20世紀兩大物理學發現,量子力學是其中之一。這個東西不好理解,因為在微觀世界中,我們原本的經驗都不再適用,主導微觀世界的是「概率」這個虛無縹緲的概念。關於「概率」,我舉個宏觀世界的例子:

有一天,你去公園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你問她:「你有孩子嗎?」

她回答:「我有兩個孩子。」你又問她:「有女兒嗎?」她回答:「有。」現在問題來了,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多大?答案是三分之一。

因為她孩子的情況無外乎三種可能: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一個女孩一個男孩,兩個都是女孩。所以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三分之一。

第二天,你又去公園玩,看到這個新朋友帶著一個女孩在散步,你問她:「這是你的孩子嗎?」她回答:「是的。」現在問題來了,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多大?答案是二分之一。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她的女兒了,她另一個孩子是男是女的幾率都是二分之一,所以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二分之一。

這就很奇怪了,我們知道她有女兒,然後我們只是向她的女兒看了一眼,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就從三分之一變成了二分之一?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和這位新朋友的女兒沒有發生任何傳統意義上的相互作用。我們只是從女孩那兒得到了一些信息,一些關於她長得高矮胖瘦的信息,然後我們就永久地改變了其他一些東西,比如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概率。

在量子世界中,微觀粒子的種種性質都是以「概率」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獲知微觀粒子的一些信息的時候,就會永久地改變另一些東西。

量子效應存在於微觀世界,我們所處的是宏觀世界。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你可以理解為兩個次元。我們觀測微觀世界,換種說法就是把微觀世界的一些信息搬運到宏觀世界,這會導致微觀世界發生變化。

豬和螞蟻看不見微觀世界,它們看微觀世界需要顯微鏡,這臺顯微鏡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微觀世界的信息搬運到宏觀世界。在觀察者效應中,觀察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臺顯微鏡。

觀察這一行為究竟是通過什麼方式影響到量子的物理規律的?

答案是不知道。這等於是在問「概率是什麼」,「概率」可能是我們所處宇宙的一種本源屬性,目前沒人知道它究竟代表著什麼。

量子物理的發現意味著我們人類對宇宙原理的探索可能有一個上限,超過這個上限的東西是人類無法觀測無法理解的。一開始科學家覺得這不重要,因為微觀世界不會影響宏觀世界。然而薛定諤用貓打比方說明微觀世界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影響宏觀世界的。

想想看,有這麼一個東西叫做微觀世界,我們無法觀測它,但是它可以影響我們,這是不是有點像玄學?


2019年12月23日更新:

質子的質量是電子的1836倍。按理來說,用電子顯微鏡去觀察質子,電子對質子的影響應該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實際上,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質子依然會產生觀察者效應。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他們認為現階段人類造不出對觀測對象影響足夠小的觀測儀器。但實際上這種儀器已經造出來了,其觀測結果也證明瞭觀察者效應。

在100年前量子力學剛剛誕生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科學家沒有電子顯微鏡,他們是怎麼證明觀察者效應的呢?很簡單,我們高中物理都做過這樣的題:一個a千克的物體以b米/秒的速度撞上一個c千克的物體,然後以d米/秒的速度彈回,問c千克物體的速度?

也就是說,如果僅僅是觀測儀器影響了觀測對象這麼簡單的話,那麼這個影響是可以算出來的。當時的問題就是計算結果和實驗結果不符。

後來的實驗證明:只要我們用電子把質子的某些物理量信息帶出來,帶到宏觀世界,就會產生觀察者效應,質子的某些性質就會改變。而如果我們不帶出質子的物理量信息,那麼無論電子和質子如何相互作用,都不會有觀察者效應。重點在「信息」兩個字上


2019年12月25日更新:

女孩例子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量子力學的基礎是概率學,想學量子力學先學概率學。

在經典力學中,我們這樣描述一個物體的性質:它位於A點,速度是x米/秒,方向向東。但是在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的運動是隨機的,我們無法準確地得知一個微觀粒子的位置信息,我們只能知道它出現在某個地方的幾率。我們這樣描述微觀粒子:我們劃定一個範圍,它出現在這個範圍內的幾率是a%,它不在這個範圍內的幾率是1-a%。

然後我們學科平時的畫風是這樣的,我打個比方:一個微觀粒子出現在某一個劃定的範圍內的幾率是三分之一,然後我們得到了一個條件,這個條件是關於這個微觀粒子的一些信息,按照這個條件計算,這個微觀粒子出現在這個範圍內的幾率是二分之一。

然後我們就很蒙逼:難道算錯了?答案是沒有算錯,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再去觀測這個微觀粒子,就會發現它出現在這個範圍內的幾率就是二分之一。

我剛才明明看的是三分之一,難道我記錯了?你沒有記錯,剛才它就是三分之一。那麼,這個幾率是什麼時候從三分之一變成二分之一的呢?答案就是你剛纔得到這個微觀粒子信息的那一刻。

換句話說,在你得到這個微觀粒子信息的那一刻,這個微觀粒子出現在這個範圍內的幾率增加了六分之一。

在女孩例子中,新朋友的孩子性別從一開始就是確定的,「概率」只是我們用來推測孩子性別的一種工具。但是在微觀世界中,「概率」可以真正地改變粒子的性質。

以上說法是確定的,是在物理學界沒有爭議的。

這裡講一點常識——對物理學專業的人是常識,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是——物理學家分兩類,一類是做實驗的,另一類負責對前者的實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論物理學家。

當然,並不是說實驗物理學家就不能進行理論分析,也不是說理論物理學家不能做實驗。但是術業有專攻,頂尖的物理學家往往只專精一樣。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理論物理學家更有名。但是對於物理學界的人來說,我們比較偏愛做實驗的。

理論是負責解釋實驗結果的,也就是說它有可能是錯的,但是實驗不會錯。

我上面的說法「粒子信息泄漏會改變粒子的性質」這個是實驗結果,是已經被確定沒問題的,這個在物理學界是沒有爭議的

有爭議的是對這種現象的解釋,什麼坍縮理論啊,平行世界理論啊,這些理論是沒有經過證實的,是有可能錯誤的

目前量子力學的現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物理學家知道微觀粒子會產生什麼變化,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


2019年12月27日更新:

看到爭論這麼多,我就把女孩例子講一下。本來我不打算詳細講的,因為很麻煩,這個例子不是高中數學水平可以理解的。

評論區的低級錯誤我就不說了,我說兩個高級錯誤。

一、觀測一定是主動行為

這兩個評論,有人能看出來他們的問題在哪裡嗎?

女孩例子中的「你」可以理解為觀察者,「朋友」是觀察對象。在整個觀察過程中,觀察者一定是主動方,觀察對象只能被動接受觀察,不能有主動行為。這一點很好理解,觀察對象掌握著自身的全部信息,它如果有主觀意識,就可以有選擇地釋放信息,繼而誘導我們做出任何判斷。

朋友帶女兒到公園玩結果被我們看到了?錯,是我們跟蹤朋友然後看到了她的女兒,我們是主動方!

光子照到女孩身上反彈到我們的眼睛裡使我們看到了女孩?錯,是我們主動進化出眼睛看到了女孩的樣貌,我們是主動方!

我問你答,你只能回答yes或者no,一個字都不能多說。我問你:「你有女兒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依然是主動方!

解這種問題時,一定要小心來自觀察對象的動作,要分清楚這些動作是主動有意識地做出來的,還是被動無意識地釋放出來的。就像圖片中甲乙對賭的例子,甲自己看到一個紅球,然後對乙說至少一個紅球,結論是什麼呢?結論是乙被甲騙了(手動滑稽)。

二、觀測不是萬能的,人力有時而窮

我們只要問一句,就能完全得到朋友孩子的信息,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問呢?因為這是條件限制。「你兩個都是女兒嗎」類似於物理中的「同時測定兩個物理量」,萬一這不行呢?我發明一個機器,一次可以測一個物理量,然後有人問我:「你怎麼不同時測兩個物理量?」那麼我只能回答他: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錯誤講完了,下面講正確的解題思路。

第一天,我們交了一個新朋友,得知她有兩個孩子,這時有四種情況:

⒈第一個是男孩,第二個是男孩

⒉第一個是女孩,第二個是男孩

⒊第一個是男孩,第二個是女孩

⒋第一個是女孩,第二個是女孩

這四種情況是等可能事件,所以這時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兒的幾率是四分之一。

然後我們問她「你有女兒嗎」並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這就把第一種情況排除了,剩下三種情況填滿整個概率空間,所以這時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兒的幾率是三分之一。

以上應該不存在異議。

第二天,我們看到了朋友的一個女兒,這時「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等價於「她另一個孩子是女孩的幾率」,後者明顯是二分之一,所以前者也是二分之一。

上面那個三分之一應該沒有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在什麼條件下可以等價於「她另一個孩子是女孩的幾率」

評論區有這樣一種解釋:如果這位朋友是一兒一女,那麼我們隨機觀測看到兒子的概率就是50%。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女兒,所以一兒一女的幾率就會稍微下降一點點,兩女的幾率就會稍微上升一點點,然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計算可以證明「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剛好上升到二分之一。

這種解釋是正確的。但這是從大學概率論的角度來解釋女孩問題,不是我們量子力學的角度。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說女孩幾率的改變就是因為我們向女孩看了一眼,這一點我沒有開玩笑。

上面說了,「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二分之一的等價條件是:「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等價於「她另一個孩子是女孩的幾率」。因為後者是二分之一,如果前者等價於後者,那麼前者也是二分之一。

而「她另一個孩子是女孩的幾率」這種說法的前提是「她這一個孩子是女孩的幾率」,意即我們談論「另一個孩子」的前提是「這一個孩子」,只要我們能把這一個孩子是女孩這件事確認下來,「另一個孩子是女孩的幾率」這件事就出現了,它是二分之一,所以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就是二分之一。

在第一天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位新朋友有至少一個女孩,但是我們不知道哪個孩子是女孩。她的第一個孩子是女孩嗎?不一定。她的第二個孩子是女孩嗎?也不一定。我們只知道她有女孩,但是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女孩。我們不能確認「這個孩子是女孩」,那麼後續的「另一個孩子是女孩」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第二天,我們向她的一個女兒看了一眼,這件事的實質意義是我們「確認」了這個女孩,於是「另一個孩子」這個概念就出現了。只要我們以任意手段「確認」了一個孩子,整個概率分佈就會發生改變。

「確認」的另一種說法就是:獲取目標的某些信息,以便把目標和其他相似物區分開

簡單說一下什麼是我所謂的任意手段

「你第一個孩子是女孩嗎?」「是。」請問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多大?答案是二分之一

「你比較胖的那個孩子是女孩嗎?」「是。」請問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多大?答案是二分之一

「上次我給你打電話,接電話的那個孩子是你的女兒嗎?你知道的,小孩還沒到變聲期,男音女音都一樣,我居然沒聽出來他是男是女。」「是。」請問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多大?答案還是二分之一

只要你獲取的信息足夠讓你把這兩個孩子區分開,那麼這個信息就是有效的,是會影響概率分佈的。這些信息可以是出生順序,可以是高矮胖瘦,甚至可以是我聽到過她的聲音,看見過她的樣子。不可以是非唯一性的信息,比如這個女孩的星座,因為兩個女孩的星座有可能是相同的。當然嚴格說來對於這種非唯一性的信息也是可以計算的(其中一個女孩是天秤座),但是非常麻煩,這裡不討論。

姐姐妹妹只能算是信息的一種,算是時間信息,屬於最常用的信息,但其實只要把兩個孩子區分開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用時間信息,用別的信息也可以。


2019年12月28日更新:

今天又看到一個高級錯誤:

先說說什麼是我所謂的「高級錯誤」:凡是我曾經犯過的,或者我同學曾經犯過的錯誤就是高級錯誤(像那種把女1女2和女2女1看作兩種情況的就是低級錯誤,認真學過概率論的都不會犯這種錯誤)。

這個高級錯誤就是:並不是你不關心順序問題,它就沒有順序問題

我不關心順序問題,我就把男女和女男定為一種情況,這就唯心了嘛!

這裡主要看提問方式:

「你有女兒嗎?」「有。」這裡的男女和女男就是兩種情況。

「你第一個孩子是女兒嗎?」「是。」這裡的男女和女男就是一種情況。

提問方式很重要啊!

我們想表達一個意思,但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是無法清晰準確地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的,而且他們自己並不知道。就好像上面那個甲乙對賭的圖片,甲看到一個紅球,然後甲對乙說至少有一個紅球,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甲的準確表達方式是:「我看到了一個紅球。」

就是完完整整、一五一十地把他的經歷說出來。看過警局的詢問筆錄吧,就是那個樣子的。


2019年12月29日更新:

不懂的可以看看這位同學的評論:

排列組合和概率無關,排列組合只是為了計數

排列組合貌似是高中概念,印象中我上大學之後就再也沒用過這兩個詞了。

這麼說吧,高中概率相當於概率速成班,只是教人簡單的計算,並不牽扯一些本質的東西比如定義什麼的,就好像會計。掌握高中概率學,平時算算簡單的東西還可以,稍微深入一點就不行了。

女孩例子看不懂的建議自學大學概率,大學概率比大學量子力學簡單得多,而且實用性也強,學了不喫虧。

這個高中數學題是錯的,確定接電話的是個女兒的那一瞬間,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就變成二分之一了,不需要後面的姐姐妹妹。

數學題:我一個老朋友有且只有兩個孩子,有一次我打電話過去,是他一個孩子接的,而且是個女孩,那麼他有兩個女兒的概率是多少??

www.zhihu.com圖標

2019年12月31日更新:

我覺得三門問題特別簡單。假設有ABC三個門,你選了A門,汽車在B門或者C門後面。這時主持人去開門,他肯定會避開有汽車的那扇門。汽車如果在B門後面,主持人就會開C門;汽車如果在C門後面,支持人就會開B門,這樣剩下那扇門後面有汽車的幾率就提高了。

三門問題跟本回答完全沒有關係

之所以有人覺得有關係,是因為我要舉例說明一個問題,為了讀者能夠理解,肯定是舉最簡單的例子。最簡單的例子裡面的數值肯定就是1、2、3,這是個概率問題,概率不能大於1,那麼肯定就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了。

如果我舉這麼一個例子:

一家有兩個孩子,已經其中一個是女孩,而且是天秤座,那麼另一個也是女孩(無所謂什麼星座)的概率多大?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23/47。

還會有人覺得這個問題跟三門有關係嗎?我想肯定就不會有了。


2020年1月3日更新:

再強調一遍,量子力學中的概率和我們宏觀世界的概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就好像女孩例子,在宏觀世界中,新朋友的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唯一的實體。他們要麼是男孩,要麼是女孩,總之他們的性別是唯一確定的。我們使用概率工具,充其量只是想方設法地接近真相而已。

第二天我們向新朋友的女兒看了一眼,幾率從三分之一上升到二分之一,這只是我們向正確答案更近了一步。在這整個過程中,「概率」是我們猜測新朋友孩子性別的工具,「概率」從屬於新朋友孩子的性別

但整個事件還可以有另一種理解方式,即:我們向新朋友的女兒看了一眼,她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從三分之一變成了二分之一,她六分之一的兒子變成了女兒。

平時誰要這麼想,肯定會被斥為胡言亂語。但是,量子力學就要這麼理解,在量子力學中,概率決定微觀粒子的性質,微觀粒子從屬於概率,跟宏觀世界是反過來的

在宏觀世界中,有人這麼解釋女孩例子:如果兩個孩子是一男一女,那麼就有50%的幾率看到男孩,只有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情況下才會100%看到女孩。現在看到的是女孩,所以一男一女的幾率就要下降一點點,兩個都是女孩的幾率就會上升一點點,剛好上升到二分之一。

也就是說,一男一女這種情況被我們部分地淘汰掉了,當我們看到女兒的時候,我們其實是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子,在這個圈子裡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是二分之一。如果我們跳出這個圈子,我們就能夠看到被我們淘汰的那一部分一男一女的情況,把那一部分情況加上剛好就是三分之一。

但是在量子力學中,我們找不到被我們淘汰掉的那一部分情況。一旦我們看見一個女孩,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就變成二分之一,那一部分被我們淘汰掉的一男一女情況就沒有了。

為了方便理解,我用最最最最最愚蠢的枚舉法來解釋一下:

你有800個朋友,每個朋友都有兩個孩子,其中200個朋友是兩個女孩,我們稱之為A組;

400個朋友是一男一女,我們稱之為B組;

200個朋友是兩個男孩,我們稱之為C組。

然後你問「你有女兒嗎」,A組和B組的朋友會回答「有」,這就把C組淘汰掉了。在A組+B組的600個朋友中,兩個孩子都是女兒的幾率是三分之一。

然後你隨機地觀測其中一個孩子,因為B組的孩子是一男一女,所以這種隨機觀測就有50%幾率看到男孩。我們把隨機觀測看到女孩的B組稱為B1組,把隨機觀測看到男孩的B組稱為B2組。B2組被淘汰掉了,在A組+B1組的400個朋友中,兩個孩子都是女兒的幾率是二分之一。而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大,把已經被淘汰掉的B2組加上,兩個孩子都是女兒的幾率就是三分之一。

但是在量子力學中,只要我們觀測到了一個女孩,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就會瞬間變成二分之一,而理論上被淘汰掉的B2組,我們就再也找不到了

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能讓人理解:在宏觀世界中,雖然我們淘汰掉了B2組,但是B2組依然存在,我們只是把統計範圍縮小了。如果我們願意跳出這個統計範圍,我們就能看到被我們淘汰掉的B2組,把B2組加上就是我們以前的計算結果。但是在微觀世界中,如果我們淘汰掉了B2組,B2組就不存在了,原本B2組的粒子會變成A組和B1組,無論我們用任何手段,都再也看不到B2組了。

就好像雙縫干涉實驗,其實這個實驗在我們物理系看來是這樣的:在不知道粒子具體路徑的條件下,有一套概率演算法,這樣算出來的粒子落點剛好能產生干涉波紋;在知道粒子具體路徑的條件下,有另一套概率演算法,這樣算出來的粒子落點是沒有干涉波紋的。

當然,具體的概率演算法很複雜,至少比這個女孩例子難。我舉女孩例子只是想說明:在概率計算中,已知信息是要加入計算的。而一個信息知道與不知道,算出來的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

其實雙縫干涉實驗不算最蛋疼的,我上大學時做過一道題,當時班上出現了三種答案,我們為此爭論不休,最後問老師,老師說:「這三個答案都是對的。」

具體問題很複雜,我也記不清了,我還是用女孩例子打比方:要計算一個粒子落在一個範圍內的幾率,甲同學選擇什麼都不做,直接看結果,結果是四分之一;乙同學選擇測量粒子中是否存在某一性質(是否有女兒),最後結果是三分之一;丙同學選擇測量具體的某一個粒子(某個特定孩子是否是女兒),最後結果是二分之一。

在量子力學中,採用不同的測量手段,獲取微觀粒子不同方面的信息,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具體做題時採用了不同的條件,導致計算結果也不同,最後老師大筆一揮,全部都算對!

想想看,老師出一道題,結果班上出了三種答案,這是不是令人絕望?而比這更令人絕望的是這三種答案都是對的!

這裡的「對」指的是計算結果符合實驗結果。量子力學中有許多奇奇怪怪的公式,我們平時做的就是套公式計算。我們知道了微觀粒子的一個信息,這個信息可以套這個公式算,我們算出來一個結果,這個計算結果跟實驗結果一致。然後我們知道了微觀粒子的另一個信息,這個信息可以套另一個公式算,我們算出來一個結果,這個計算結果跟實驗結果也一致。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前後兩個結果是不一致的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先用宏觀概率論的方法計算,算出來一個概率,然後倒因為果,微觀粒子就服從這個我們用宏觀概率論算出來的概率,或者說,這個概率就決定了微觀粒子的性質(而不是反過來微觀粒子的性質決定了概率)。

我知道這很操蛋,物理學家也覺得這很操蛋。愛因斯坦就說過:「上帝不扔骰子。」愛因斯坦是泛神論者,他信奉的神就是自然規律,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微觀世界的自然規律不能用概率解釋。」實際上,很多人不懂概率論,所以他們並不能理解愛因斯坦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說出這句話的。


2020年1月4日更新:

有一天,你去公園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你問她:「你有孩子嗎?」

她回答:「我有兩個孩子。」你又問她:「有女兒嗎?」她回答:「有。」

這時新朋友兩個孩子的性別有三種可能:

⒈第一個是女孩,第二個是男孩

⒉第一個是男孩,第二個是女孩

⒊第一個是女孩,第二個是女孩

這三種情況是等概率的。也就是說,新朋友的任意一個孩子有33%的幾率是男孩,有66%的幾率是女孩。

這種有x%幾率是一種狀態,有1-x%幾率是另一種狀態的情況,有人給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疊加態

而相應的確定的性別,如100%是男孩,100%是女孩,就叫做本徵態

原本兩個孩子都是33%的幾率是男孩,66%的幾率是女孩。第二天你看了一眼,確定了一個孩子的性別100%是女孩。有人把這個過程叫做坍縮

假如我們再問新朋友一個問題「你的孩子是一兒一女嗎」,然後新朋友回答「是」。那麼當我們確定其中一個孩子是男孩時,就能立即確定另一個孩子是女孩;或者當我們確定其中一個孩子是女孩時,就能立即確定另一個孩子是男孩。新朋友的兩個孩子冥冥中產生了一種聯繫,有人把這種聯繫叫做量子糾纏

初學量子力學的人很容易犯一個錯誤:急於想知道新朋友的孩子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

也就是說,初學者容易誤以為本徵態比疊加態重要。實際上疊加態比本徵態重要,我們更關心一個物體的疊加態,因為疊加態包含了這個物體最全面的信息,疊加態纔是物體最真實的存在方式。「兩個孩子都是女孩的幾率」我們第一天算出來是三分之一,第二天算出來是二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都是真實的。要這麼理解:從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過程,並不是我們距離真相更近了,而是隨著我們的探索,真相改變了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只要設備一致,實驗步驟一致,就會產生觀察者效應,但是它們看不看得懂就另說了。

觀察其實是指儀器與量子系統建立量子糾纏,從而使得儀器也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到量子系統的過程。

首先對這裡的「量子糾纏」做最基本的定義和限定。不可分離態即糾纏態,是系統中不可寫成子系統態直積形式的純態。用數學語言就是:

子系統Hilbert空間[公式][公式]對應的複合系統Hilbert空間[公式]子系統量子態[公式][公式]若複合系統量子態[公式]不能寫成[公式]的形式,則稱這複合系統為子系統A、B的糾纏系統,兩個子系統A、B相互糾纏。(其實絕大多數純態都是糾纏的,因為糾纏態在複合空間中是稠密的)注意到雖然這個定義是平凡的,但是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就是混淆了「糾纏」和「關聯」。因為關聯不意味著糾纏,比如態[公式]雖然表示自旋取向的關聯,但不是糾纏態,因為可以分解為直積態[公式]

量子糾纏的機制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簡單來說,假設我們要測量某個粒子,它可能有「上」和「下」兩種狀態,儀器與粒子進行耦合,若粒子狀態為「上」,儀器則顯示「紅」;若粒子狀態為「下」,顯示為「藍」。於是,我們最終可能會得到「上+紅」或者「下+藍」的結果,而不是「上+紅」,「上+藍」,「下+紅」以及「下+藍」這四種結果。

觀察者效應也就是我們將被納入到量子系統的儀器與量子系統割裂開來,只關心儀器顯示的數據時所呈現出來的現象。

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的基本性質之一,不應該跟「測不準」混為一談。當然基本科普可以這麼提一提,但是一定要加以說明。

可以知道的是,觀察行為沒有影響量子系統的物理規律,反而是主動把自己也「貢獻」了進去,成為量子系統的一部分,此時如果我們只看儀器顯示的信息,就相當於拋棄了與量子系統之間的公共信息(糾纏信息),所以看到的現象好像是「波函數坍縮」造成的。

我想了個有點像的例子,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知道準不準確,只能想到這個了)

這張圖片上,我們能看出來數字嗎?

這張呢?

我們不妨把公共信息想像成顏色信息,有那麼一絲絲感覺了嗎?

至於屏幕上能不能看到產生干涉條紋,取決於量子系統的路徑信息有沒有被泄露(甚至只是有可能泄露),一旦路徑信息可能被我們知道,干涉條紋就不見了。聽起來很玄乎是吧?其實很好理解。因為「路徑信息泄露」,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路徑可以被我們分辨」,怎麼樣纔算是可分辨呢?說得淺顯一點,就是光路的疊加部分是分開的。既然是分開的,自然就不會有干涉條紋了。

以下內容引用自孫昌璞《量子力學詮釋問題》,其實公式沒必要看得懂,我們只關心其中的相干消失的部分就好了。

為了考察量子相干性與通常量子干涉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坐標表象 [公式]

中寫下密度分佈: [公式] 其中 [公式] 代表強度相加項,而 [公式] 代表相干條紋,當 [公式] 時相干條紋消失。我們從雙縫實驗可以進一步形象地說明這一點。由中子源射出的中子束經雙縫在屏 [公式] 上干涉。

遮蔽上(下縫)的波函數 [公式] 的坐標表示為

[公式] ,其中 [公式] 表示光程差。於是, [公式] 給出約化密度矩陣: [公式]

這裡可以將 [公式][公式] 看成儀器的兩個狀態與路徑之間的量子糾纏。

[公式] ,則 [公式] ,否則 [公式] 常數,無干涉條紋。

綜上所述,環境的存在就像一個觀察者在不斷地監視著系統的運動,它通過與系統糾纏引入了等效的隨機相位 [公式] ,狀態 [公式] ,被觀測後變為 [公式] ,平均結果給出: [公式] 其中,隨機相位 [公式] 是由等效相位因子 [公式] 的平均值 [公式] 來定義的。當它趨近於零,干涉條紋消失,退相干發生。

也就是說, [公式][公式]若是正交的(正交即路徑信息可被分辨),則干涉條紋消失; [公式][公式] 若不是正交的(不正交即路徑信息不可分辨),則干涉條紋依然存在。


簡單的回答是:無論是什麼生物在觀察,甚至沒有生物觀察,都會有量子態的坍縮。

下面做一點解釋

觀察這一詞在量子力學中意思就是測量。什麼是測量?測量就是將某個量子態(本徵態)反映為宏觀效應的過程,當某個本徵態演化出宏觀效應時,量子態一定發生了坍縮。能讓微觀量子態產生宏觀效應的東西被稱為測量設備,所以是測量設備造成了態的坍縮。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一個光子波包經過雙縫後分佈在熒光屏上,此時光子的波函數依然是屏上不同位置的本徵態的疊加。但是,光子和熒光屏上的材料會發生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能激發熒光屏中的某個電子,這時坍縮就發生了(儘管光子已經消失)而激發態的電子自發輻射產生熒光,形成宏觀效應。這裡的測量設備就是熒光屏。

為什麼與熒光屏的相互作用會使光子的波函數坍縮?坍縮就是波函數的各個本徵態相位隨機化,失去相干性的過程。因為熒光屏上不同位置處原子天然不具有相干性,儘管光場是相干的,但激發出的電子卻不是,所以說坍縮(退相干)發生在這個過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