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層:勸曹操急攻呂布不要退兵。說孫策要死於匹夫之手。假裝退兵離間二袁。勸曹操北征烏桓。

戰術層:毫無作為,一直「從徵」。

特別地,曹營吉祥物,自進入曹營來,曹家一直蒸蒸日上。

曹操評價: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有吹捧之嫌)

陳壽評價: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令君粉前來班門弄斧

奉孝近些年可一直處於三國的風口浪尖上。且感覺黑郭嘉的人不在少數。題主既然想不吹不黑的評論下郭嘉,索性先看看何為吹黑。

第一種言論:郭嘉就是三流謀士,嘴炮之王

這種言論擺明瞭看不起奉孝,倒也直接

第二種言論:郭嘉乃三國之神,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十勝十敗堪比隆中對。。。(此處省略一萬字)

這種更是典型的黑粉,打著嘉粉的名號希望拋出這種問題引來其他粉對郭嘉進行攻擊,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兩種或者說一種黑子之所以黑郭嘉,更多的因為郭嘉知名度大於了自己喜歡的人物而心生不滿。所以瘋狂踩奉孝,評價就不可能客觀了。

刨除這些黑粉和少數極端嘉粉,對郭嘉的評價依舊有很大差別(也就是頂級謀士和次級謀士的區別),且依據的史料也相同。

這就比較有趣了

先羅列一下郭嘉的史書功績:

1.曹操徵呂布時想退兵,郭嘉勸阻併力勸再戰(打否)

2.和公達一起提出水淹下邳,擒獲呂布(算一半功勞吧)

3.十勝十敗論(振奮人心)

4.在荀彧都勸曹操殺劉備的情況下提出留著劉備收攬人心(我令君居然有一丟丟減分項)

5.劉備出逃後在關鍵時刻力勸曹操無視袁紹出兵(巔峯一計)

6.官渡之戰料到孫策的死亡(歧義很大,我覺得很神)

7.平定河北提出讓袁氏自相殘殺

8.平定烏丸且準確料到劉錶行蹤

這些是整理出的功績,目前來說應該沒有啥歧義吧

整體上看除了十勝十敗外,均為決斷性的建議,也就是打不打,而決定後到底怎麼打的問題,請找荀攸。即決斷而不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關鍵對敵對勢力君主分析極為準確。針對這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每個人處事能力的不同,導致需要大方向還是具體實施計劃的不同。因此,當一個人不善斷而看到郭嘉的點子會覺得這是神,而不善謀的人會覺得這主意有屁用。

答主為一個不善斷之人。我想起當年考研時,對到底要不要考研一直猶豫不決,進進退退。直到大四上開學才決定考研,到後面各種時間不足(好在結果理想)。如果當時公達拿著一套攻略跟我說:主公拿著這份日程安排十拿九穩,我只會心想,公達我不是不會考,是糾結要不要啊。但如果我有一隻奉孝,能夠分析利弊,並分析出主要潛在對手:袁紹看著很強,但猶豫不決,經常不知道今天是該複習數學還是英語,遲早藥丸;呂布偏科嚴重,一半滿分一半零分,不足為慮;劉備潛力十足,但窮的沒地方,只能借住劉表寢室。而劉表水平不夠,還得提防劉備,倆勾心鬥角不足為慮;孫策是真的猛,才雄心很,但他出門不看紅綠燈,遲早被車撞死。所以本次是十拿九穩的。然後事實真的就這麼發生了。對於奉孝的計策答主一直是讚嘆不已。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我這樣的想法,總會有人認為:考不考還用你說?我是不知道咋考啊。對於同樣的謀略,對奉孝的評價也會不同,郭嘉到底重不重要,水平到底如何本身對於我們看客而言見仁見智。

那麼對於曹操而言,郭嘉到底有多重要呢?

先放結論: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謀主公達。

輕噴,以下回答均為我這個不善斷之人的結論,不同意的話直接關閉就好。

如果題主玩過三國志系列曹操勢力的話,應該有一種體會:曹操手下強將眾多,主要難度在於曹操身處腹中,會被四方勢力打。當然,就曹老闆手下的武將水平,五子良將曹仁雙夏侯,五大謀士再加曹操本人排列組合下東西南北四路平推也是可以的。

但歷史上的曹操不行。本人才疏學淺,能從中原起兵並完成大業的除了曹操一個都不知道,究其原因有個很重要的點,就是中原地區被四周包圍,而作戰的原則大家都很清楚:不能兩面受敵。這就為難曹操了,打呂布得防張秀,打張秀得防袁紹,打劉備得防袁紹,打袁紹得防孫策,打烏丸得防劉表。。。

這是一筆很重要的軍事賬,歷來的戰略規劃最重要的無非是分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備受推崇的隆中對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明確規劃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但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天下諸侯所剩無幾,僅就分清敵我而言難度遠沒有曹操高(看清前提)。何況曹操這裡幾乎都是敵人,一旦處理不好後果不堪設想。比如曹操打陶謙打的順風順水,呂布一個抄後就幾乎讓曹操成為喪家之犬。曹操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算清這筆賬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戰場決策。

幫曹操算清這筆賬的是郭嘉

而郭嘉之所以能算清這筆賬,在於其強大的識人能力。熟悉荀彧的朋友一定會對官渡之戰中荀彧的預言記憶猶新,而郭嘉在這方面也是不遑多讓的,他能準確料到對方君主的軍事行動。個人認為,最巔峯一次莫過於勸曹操消滅出逃的劉備,要知道當時袁紹部隊都開到黃河邊上了,曹操出兵打劉備一旦袁紹大軍出動,恐怕曹操只有死路一條。題主設想一下,你如果是曹操,這種情況下你會出兵嗎,我是不敢,也許會懷疑郭嘉是內奸然後砍了祭旗。之後就是官渡之戰時,劉備在徐州從側面搗亂(這是一州之力,和汝南那種規模完全不同),那畫面太美。。。或者官渡激戰正酣,傳來孫策要襲許的消息,郭嘉說他遲早死於匹夫,題主敢聽?我是不敢,然後官渡時分兵或分心後方,那畫面太美。。。平定烏丸之仗,更表現出了其準確的判斷力,這一仗具體作用請參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04610/answer/24510322 大神的回答,但讓我更為讚歎的是他對劉備的準確判斷(看看曹操北征的慘狀,如果劉表真出兵了那後果太美。。。)。

縱觀三國,郭嘉出的主意可謂獨樹一幟。很多人把法正比作劉備的郭嘉,從喜愛程度上來看的確相近,但從功績上來看法正更像荀攸在陣前出謀劃策。郭嘉的成功,得益於曹操開局開礦選位過差,更重要的是自身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和果敢。郭嘉作為三國唯一的鬼才,謀略水平絕對處於三國第一梯隊。三國頂級謀士,郭嘉當之無愧!


郭嘉的謀略,在於奇謀,這點上可是說是橫貫整個三國歷史數一數二的謀士吧,但是綜合考量,出計謀多少他不如荀彧,在整個戰略眼光和政治規劃上他不如諸葛亮,在觀人看人上面他不如賈詡。


四大嘉吹:

李隆基:自比阿瞞,把郭嘉比作張良。

毛澤東:多看《郭嘉傳》

羅貫中:遺計定遼東

易中天:三國第一智囊。


看了前面四個,都挺中肯的,也挺全面的,綜合起來看,基本就是郭嘉的長處和不足了。

同意他的最大的奇謀,就是在於「斷人心」的層面,對於人心,人性,和做人秉性的層面,他很精確


其實正史至少我個人查閱來……郭嘉真正厲害的是對於人性的解刨……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錢有勢的心理大師……當然心理大師我個人覺得分幾種……最低等就是會拍馬屁的,就是所謂的察言觀色…而且拍的很對口的……高級一點的就是能掌握分析本單位的人物性格,這就是權臣的體現…但是郭嘉呢,他還是比較厲害的,可能愛哪行專哪行,他對其他的BOSS也是很有理解……而且他對人物的性格分析與拿捏很準…從他說袁紹和孫策就能看出,…像曹操這樣疑神疑鬼的人都對他特別信任……你說6不6……但是軍事以及政治能力就不好說了……沒多大體現,而且也確實沒有領過兵……他應該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然以曹操對他的溺愛……他想帶點兵去打仗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只不過怕結局和馬謖差不多一個樣。就像赤壁一樣,火攻是黃蓋提出來的,但是到報周瑜處,要考慮過後才會實施方案…一個團隊開作戰部署會議,是要經過多番商量的,而不是說,你一說了我馬上就執行的…所以當戰略部署會議上你著重強調提出來…正史上才會記載,真正的戰爭哪有表面這麼完美,還算無遺策……只是把好的記下來罷了……而且他本人做事不檢點……應該不只風流這麼簡單,對於三國那個年代睡幾個女人談不上不檢點吧……綜合分析來看……一個行事作風不檢點的人,而且在別人當著你的面給領導說…你反而覺得理直氣壯,且領導又喜歡你這樣的人,而且同事之間沒有任何評價的調調……現實中你想像一下這樣的人是什麼樣子……說實話,我是不太喜歡的……而且參謀這種職位……一個團隊裏說白了點不知道有多少個…況且還是曹操單獨給他掛的……估計是走正規程序,政審底子不厚吧……個人猜測,因為我們這邊工作單位,一個初中文憑,電腦打字都是一個一個看著按的,但是單位換了那麼多領導…他那個馬屁是拍的毫無下限…而且一副人情世故都懂的感覺…但是領導就是喜歡他,他的編製也是靠他的那一套爭取來的……不得不說這樣的人,他有他能耐的一面…但是上升侷限性是會到頂的……這也是郭嘉為什麼不自己帶兵的原因,他所謂專攻的方向不同……所以我個人感覺在三國那麼多智囊參天大樹當中,還是顯示的一般吧……給你說說幾個真正厲害卻三國演義又很少提名的吧,畢竟大多數人想了解都是從三國演義才開始感興趣的…例如,田豐……袁紹自從得了田豐後…根據聽田豐的戰略規劃藍圖…那個發展規模大到什麼程度…滅了公孫瓚,虎據四州……你可以去了解一下,那纔是真叫什麼都軍師,只是後面袁紹這個人腦殼有問題……到最後居然不聽田豐的了,還把田豐關了…還有法正…正史上漢中提出的戰略可比十勝論實在得多,而且有營養……不像那些粗糙的馬屁文一樣,說一些,我家丞相聰明,他袁紹像傻逼一樣的廢話……軍事家能看到的是現實存在的利於弊……例如周瑜看破北方的瘟疫及水土不服,水戰不善,例如陸遜看破劉備的兵力太多適合拉鋸戰,例如關羽看破襄江雨季,引河水淹……這都是獨到的眼光……而不是猜疑人性的戰略時機……這樣的人對一般人還行……要是對上後期的諸葛亮……估計比司馬懿還要悲劇……


謝邀。但我沒看過正史啊……只是看過幾遍三國演義,經常玩三國遊戲,經常逛知乎三國版塊。強答一番:

四個字,算無遺策。但也僅此而已


謀士,幕僚可以不負責任的提出很多建議,而主帥要做的是在這麼多建議裏挑出真正實用的,並且制定具體的方案。袁紹對比曹操,曹操能贏不是因為謀士的建議比袁紹的高明多少,而是袁紹在每一步,都採取了錯誤的建議。郭嘉在曹操手底下能幹的這麼出色,和曹操的決斷能力是分不開的。

郭嘉自始自終都未帶過兵,所以不應該和諸葛亮比,對比馬謖其實挺好的。

十勝十敗論只是穩定君(軍)心的說法;斬蹋頓也只是提出了一個方向,要不是張遼,曹操估計當時就交代在那了;至於算死孫策,真是玄學,太準了,如果孫策不那麼冒險,周邊護衛周全一點,或者哪怕孫策晚遇刺幾個月到一年,三國局勢也會改變很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