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初中開始就喜歡思考一些和實際生活聯繫不大的亂七八糟的問題,如今意識到如果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那麼自己花的時間精力再多也不過是民哲一枚,所以迫切渴望大牛們能給一份入門的有順序的書單,能讓我擁有基本的知識架構和哲學素養,還有就是自學的話除了看書和思考,還需要別的什麼嗎?


強答

本科專業英語,俗稱沒有專業的專業,所以沒事讀了不少書。要說讓我受益最大的,要數我看的那幾本哲學入門書了。

我看了看其他的幾個回答,上來就扔幾個大部頭讓你去看。這和勸退有什麼區別呢?

作為一個看過不少哲學入門書並且認為自己真正從中受益的人,我想把這幾本書分享出來,希望你也可以因此獲益,收穫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1. 《咖啡與哲學》

看封面挺土的哈,這是我從大學圖書館裡淘到的一本書。初看不以為意,四年過去了,回頭才發現這本書對我多麼重要。

看這本書的封面有一行小標題,「對話體哲學導論」,這也是我推薦它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叫對話體呢?因為整本書各章節的推進都是由三個人在咖啡館聊天的方式進行的!(這也是為什麼書名叫做咖啡與哲學)

這也是我第一次體驗到論辯的魅力。三個人每一章節會就一個哲學問題展開論辯,一人為正方,一人為反方,而最成熟的那位同學(書裏說她的專業就是學習哲學的)作為裁判和點評的存在。在激烈的正反方論辯後,由裁判最後進行總結,並點出相關的著名書籍以及人物,並輔以部分書摘,而最為重要的是,由於是咖啡館談話的形式寫作,讀起來絲毫不會覺得晦澀難懂,就像是幾個老友坐在一起閑聊,智慧的火花在不經意間一一迸發,那種感覺太美妙了。

上帝是否存在?我們能夠認識什麼?心靈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人格同一性要怎樣理解?...一個個閃耀著智慧的問題出現在你的問題,當你放下書再去回望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時,你會發現,它不一樣了。

另外,還有一點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即在書的第一章,它沒有急著進入主題,而是介紹了學習哲學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一個理性的思維是良好討論的開端,我們平時生活聊天中的各種謬誤在第一章裏被一一指出。說到這裡,我又想推薦一篇文章:love is a fallacy(愛情是一場謬誤),以一個幽默小說的形式,介紹了我們思維的各種謬誤,非常值得一讀。

綜上,哲學入門書籍,首推《咖啡與哲學》

2. 《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

這本書的形式比較正常,普及效果不如第一本,但是勝在內容更豐富,介紹的問題更詳細一些(論辯口吻畢竟有它的侷限性),所以把它放在第二本,當做進階讀物。

這本書已經做好了摘抄,在我的專欄「書摘」裏,有興趣的可以去看

在這裡也分享幾句我最喜歡的句子吧

哲學的全部出發點是為了尋找答案,並讓這樣的答案彰顯生活和人類經驗的意義。

幸福的人生不一定就是有意義的人生。

每個人都需要有心靈歸宿,但也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哲學家,不必多

學哲學,不可少

3. 從《理想國》到《正義論》

前面兩本書用問題來帶動思考,讀完後你就有了大概的認識,你會有更多的疑惑,也會想去看更多的專業書籍,那我推薦再去看看這本書:從《理想國》到《正義論》,用介紹原著原典的方式來帶動整本書的佈局,可以讓你對這些經典的大部頭有所瞭解,之後要做的,自然就是一本本的去啃了!

除此之外,還有幾本我看過的相關書籍,也私心想推薦給你。第一本是美國邁克爾桑德爾的 公正:該如何做是好。哈佛公開課的整理稿。也是以思辨的問題帶動思考,並引出歷史上經典的觀點和人物。因為與介紹的前幾本書有一些些重複,所以放在後面說了,但並不代表這本書不如前面的,相反,它可能要比前面幾本好得多,但是,誰讓我先看的是前面幾本呢..它們對我的影響太大了,我只能先介紹他們。另外還有劉瑜和他老公周濂的書,《送你一顆子彈》、《公正的水位》、《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這些書也是在教會你,換一個角度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

是這些書籍讓我愛上了哲學,也因為它們,我開始接觸了英式辯論,我真正開始意識到辯論的目的是為了明智,而不是為了固守傲慢與偏見,做個槓精。

誠然,對於專業哲學學習者來說,我可能連民哲都算不上,可是那又如何呢?通過學習哲學,收穫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不也是一件挺好的事嗎。

還是那句話,哲學家,不必多,學哲學,不可少。

希望您也可以因此受益,謝謝。

如果我的回答使您受益,您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輕話羣星閃耀時

期待在那裡與您相會!


只推薦一本:《大問題》。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哲學入門書,比《蘇菲的世界》更正式,體系完整,邏輯嚴密,也不失趣味性。不少哲學系把它作為入門導論,但它絕不是那種學究氣很濃的、讓你讀起來像是在讀字典的書(比字典更恐怖的是數學定理,比如斯賓諾莎的《倫理學》)。

無論哲學專業還是非哲學專業、文科生、理科生,都推薦這本書,讀它的收穫會是學會正確地思考,而不是僅學會復讀那些漂亮的詞。它從什麼是哲學、論證邏輯、概念體系開始,幫你建立自己的思考方式。


可以看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先生所著的《哲學六講》。


這是一本關於現代人如何理解「古希臘哲學精神」的書籍。 那麼,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呢? 因為我想,大概在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開始豐富了,對於精神生活也開始有所追求了,故而對於哲學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多。


我也經常被人問,該如何來學哲學。 通常,大家都會覺得學哲學的過程充滿了困難,因為西方哲學似乎總是給人一種疏離之感,同時還伴有著語言上的隔膜,就更不用說在東西方之間那些文化、語言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如果說,要尋找一本比較通俗的讀物來作為學習哲學的入門書,我覺得,苑舉正教授的這本《哲學六講》最合適不過了。

接下來,我將會從四個方面,來與你分享這本書:


第一,「哲學究竟是什麼」,在此部分,我將會試著給哲學下個定義;


第二,「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這裡我將介紹在「前蘇格拉底時期」哲學學派有哪些;


第三,「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在這個部分,我們一起看看哲學史上最著名的三人組,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傳遞演化的;


第四,「走向世界的希臘哲學」,在此部分,我將帶你思考,為什麼希臘哲學會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學說,值得全人類來學習。


一、哲學是什麼?


關於「哲學」一詞的定義,在歷史上可謂不計其數。不過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人性普遍都是「求真」的,因此苑教授認為最合適「哲學」的定義便是「彰顯真理,消除虛假的思想行動」。不過,這一行動並非易事,哲學家們追求真理的活動往往最先遭遇到的,便是「社會規範」。作為羣居生物的人類,社會規範在一方面給予我們一個穩定持久的社會秩序,但是在另一方面卻會消磨我們的個性,誘惑我們放棄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思考。然而,哲學家卻不願意相信社會規範給我們帶來的常態,他們拒絕這種思考上的惰性,他們希望尋求真理,並且將之與眾人分享。因此一次哲學意義上的行動往往包括了四個點,苑舉正教授將之總結為「深刻的思考、清晰的表達、勇敢的辯論以及求真的精神」,而凡是能夠做到這四點的人都可以被稱為「哲學家」。


在定義完哲學之後,你不禁要發問,為何我們需要從事「哲學」這項活動呢?


因為我們人類的本性是求知,從出生之時,便有著探索的衝動,然而這種衝動可能會隨著我們對社會規範的服從程度的提高而逐漸消失。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是在鼓勵我們重新發問,去發現那些在常態中不尋常的內容。


在對自然現象的探索中,人們最先產生了「神話」,然而神話的問題在於,它只是一個「看似有理」的權威,不接受批判和論證。當人們滿足於將「神話」作為對自然的常態解釋的時候,哲學便站了出來,對「神話」進行批判。

在一問一答的辯證法面前,人們開始反思起神話、信仰、傳統、倫理道德等內容,而反思所藉助的力量是「理性」。因此呢,我們也可以說,哲學就是一個「理性化」的過程。


這一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一個不斷否定自身的過程,但這實際上與人們那種容易滿足於常態,容易追求穩定的本性不完全相符合。


這也就是說,哲學是在不斷求變的,它是在常態與反思的衝突中,尋找真實,尋求進步。


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所藉助的「理性」不是一個如常人所想的建構工具,它是一個批判工具。「理性」不是用來確定什麼是真的,相反它是用來批判人們所謂的「真實之物」。因此,哲學是批判性的,而非權威性的,這就意味著,哲學家往往要去批判那些活在「常態」中的人們,意味著,哲學家往往要與大眾為敵。


這不但是需要勇氣的行為,同時還是需要智慧的行為,單純地刺激大眾並無益處,哲學家要令大眾認識到自身不合理的地方。


哲學家最常與大眾發生衝突的領域,便是道德領域。道德往往源自於人們普遍的情感,進而成為人們生活的綱領,它決定了我們不止是生活在「自然世界」,同時更應當生活在「道德世界」當中。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哲學在最初也推動著「道德」的發展,併力求使它覆蓋全部人類。但是一旦傳統道德被人們習慣性地奉為金科玉律,被人們視為不可撼動的「傳統文化」時,哲學家便會站出來對之進行挑戰,因為教條化的生活是一種僵化的常態,而這恰恰是不能被哲學家所接受的。 所以說,哲學家的勇敢往往是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情懷,因為他要強迫每個人都脫離肯定現實一切的「應聲蟲」的狀態,他不希望人僅僅是成為「相信真理」的人,他希望人們能夠突破「對於真理的自滿」,避免思想的僵化。讓真理自我顯現,而不是以某種思維方式去固化真理。


哲學具有這樣一種「否定」的本性,但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對之進行實踐。實踐的方式是「辯證式的思維」。它包含了兩部分,一個是源於直覺的大膽假設,一個則是在對話過程中的不斷回拒,這二者共同構成了哲學的源頭,乃至於影響到了現代科學的起源。


關於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哲學」,我們瞭解到,哲學本身不是一個讓我們以某種固定套路去獲得某種教條化知識的手段,它本身是一個以「真理」為目標,在實踐之中不斷否定自身的一個過程。可以說,哲學是一門天生就帶有「自我否定性質」的學科。接下來,我將帶你去追溯哲學的脈絡,這也就引出了我們的第二個問題「哲學都有哪些學派呢?」


二、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


在古希臘哲學史中,蘇格拉底是一條界限,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問題和興趣開始,然後沿著困惑自己的問題去尋找相近的哲學家的書來讀。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和哪些哲學家相關,或者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可以先看看哲學導論,裡面對各種哲學問題和相關的思想家都有介紹。找到對的人之後讀原著肯定是最好的。

如果沒有自己的切身困惑,讀哲學書就只是一種思維訓練。

(就一般的哲學導論而言,可以看看所羅門的《大問題》,內格爾的《你的第一本哲學書》。也可以看看《做哲學》,剛出的,還不錯。如果對正義問題感興趣,可以看看桑德爾《公正》,再專業一點就是金裏卡《當代政治哲學》,原著可以看羅爾斯《正義論》和諾奇克《無政府、國家和烏託邦》)


現在學哲學首先要看一下《系統邏輯思維》這一本書是在西方哲學之上,運用系統科學思想結閤中國哲學建立起來的一個新的哲學體系。如果說以西方哲學為主體建立起來的是現代哲學,這個新的哲學體系就是後現代哲學。進入相對論量子力學時代,科學進入了叛逆期,脫離了原來的分析思維模式,進入整體系統邏輯思維模式。而中國哲學的形象思維就是一種系統邏輯思維模式。系統科學思想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哲學開始進駐科學殿堂。留一個郵箱給你發電子版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