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笑果的藝人也都拉到直播間里了,第一期主咖是寶石老舅,第二期主咖好像是朱一旦。


其實從李誕做這檔節目並不能看出直播綜藝前景如何,也不太能說明當前互聯網流量趨勢之類的問題,一些回答看似專業實則離題萬里……

就事論事,這檔節目只不過是疫情期間,笑果文化經營很久的線下脫口秀演出事業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下,公司想到的一種權宜之計……

原本,去年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大火,以李誕為核心的笑果全球巡演可以順勢舉辦,票房也不會差,但疫情一來,日本站取消,接下來3月的幾站也有點懸(雖然海外巡演城市不存在什麼疫情,但這麼一大群中國人入境辦演出,對方是否允許都是個問題)

要知道,做再多線上節目實際都是為了獲取流量,而線下演出才是收口,或者說是利潤所在……

笑果的線下演出究竟有多爆?

沒親眼看到的我不多說,就說卡姆12.22的武漢專場(想想也是幸運,晚幾天的話可就嚇人了),千人劇場坐滿不說,外面一群觀眾苦苦哀求我們現場售票放人進去,無奈我們只是這場演出的協助方,笑果的演出一直很嚴格,沒票就是沒票……當然放票的時候是秒空,像武漢這種華中地區線下脫口秀已經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核心觀眾還是不少的……

所以說,疫情對笑果的衝擊是很大的……不僅國內巡演暫停(原本這段時間國內應該主打的是呼蘭的《腳踏實地》專場巡演),北上廣的開放麥暫停,國外也被迫取消了日本站,接下還可能有更多場次取消……

說的更宏觀一點,對於脫口秀這種極度依賴線下演出的藝術形式來說,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是極大的。而作為國內脫口秀行業的龍頭,如果整個行業走下坡路,笑果又怎麼可能不受進一步的影響?

舉個自己身邊例子,我所在的武漢本地脫口秀俱樂部「武漢開飯喜劇」成立兩年,到2019年剛剛有了些欣欣向榮的跡象,主辦和協辦的各種線下演出場場爆滿(除了協助上海笑果,北京單立人這種大廠牌辦頂級演員的巡演,我們也會邀請外地優秀演員來漢舉辦專場,主打秀,拼盤演出等)……

然而疫情一來,武漢的情況大家也清楚,可以說脫口秀這檔子事在武漢短期內就算是歇菜了……我們不是笑果,沒有線上資源,本地的演員和俱樂部全靠線下,等疫情過去,演員和觀眾還能不能像之前一樣凝聚起來,誰也不好說,畢竟這場疫情帶來的創傷是巨大的,而喜劇需要的生存土壤絕對不是一個剛剛經歷過巨大災難的城市……

說武漢的事,只是想用一個極端例子讓大家明白,作為笑果真正主業的線下脫口秀受到這場疫情的衝擊有多大……

最後回來再看李誕的這個新節目,其實他,或者說笑果的目的就很明確了……

線下行不通,一板一眼的線上網綜成本高周期長,不如到直播平台上來做節目,玩的還是脫口秀那一套,人也還是自己公司那群人,駕輕就熟還能真金白銀拿到錢(就如同前不久囧媽賣給位元組跳動一樣,現在直播平台是最捨得燒錢的)


這檔節目的上線讓我對李誕的欣賞更多了一點。

從80後到吐槽大會,從幕後到台前,從脫口秀演員到優秀的節目策劃人,李誕的每一步都走的很踏實

他對於每一個段子都拿捏嫻熟,把自己作為文化人的小清高融合到每一次吐槽中,讓每一位被吐槽的嘉賓都感覺被吐槽到想打人,但還要保持微笑(這段複製的百度百科)

多年的沉澱,他已經不再是哪個只存在於段子裡面的被打的蛋蛋。

這檔節目我相信只是一次試水,第一期播出之後大家的反響非常熱烈,我相信大家也一定非常期待第二期,我也一樣,這周六晚八點精彩繼續。

吐槽大會是一個很神奇的節目,應了那句話:你能經得起多少詆毀,就能接受多大的讚美。但是我還是沒想到,我能有什麼被吐槽的地方呢?


謝邀。這就是綜藝版本的「程序員和產品經理」的故事。

首先,分析下「但願人長久」是什麼意思,李誕到底在說誰,這裡面有多少無奈和喪。

提到李誕,那就會想到另外一個名字「池子」。2018年錄完《吐槽大會》第三季,池子微博「不再參與錄製下一季吐槽大會」,2019年,賀烽將池子移出「笑果家人群」,池子微博吐槽—賀叔,你是怕我「哈哈哈哈哈」嗎?

李誕在錄製許知遠的《十三邀》,他也曾經和池子一樣憤怒,現在也對這個無聊無趣不快樂的世界感到厭倦,「人生不是喜劇,人生是悲劇」。但是,現實教會了他妥協,教會了他「和光同塵」,教會了他「輕鬆一點吧,朋友,人間不值得」。

李誕就很直接的說「我很佩服池子,因為在他這個年紀,我只知道憤怒,卻什麼也不敢說;到了我這個年紀,已經不重要了」,「池子不想去拍廣告,我會去用錢說服他」,應該說李誕對於池子的欣賞源於自己的怯懦與妥協

其次,《吐槽大會》內部理念衝突的加劇,恐怕已經不能保持表面的和諧了。

《吐槽大會》只是一個產品,只是「笑果文化」的一個產品,「笑果文化」是誰的?「吐槽」這種舶來品形成過程?

笑果文化是賀烽的,不是李超瑞(李誕)的,李誕、程璐、思文、史炎等只是小股東;從節目上看,李誕權利很大,但他只是策劃人,負責產品研發,拉投資贊助、對接廣告商等掙錢的工作都不是他,他也干不來;吐槽最早的發端源於思文婦夫的婚禮,賀烽發現、發掘了這個產品;在《吐槽大會》之前,還有個贊助商撤資的撲街產品《今晚80後》;

第四季第九期,思文說「誕總,我們不要再騙錢了」,第十期呼蘭說「最近不能提違約,笑果文化很鬧心」,程璐作為總編劇肯定過了稿子,由此可以看出創作團隊對公司的意見已經按不住了。即便思文、程璐等是小股東,更應該站在公司的立場,但是當創作人的身份得不到尊重的時候,股東的身份反而更會讓他們表達創作訴求。

但是,從賀烽等公司管理層角度,卻思考的是「過審」、「市場」,翻譯下這兩個詞「尺度」和「廣告」。創作團隊牛逼到天上去,把觀眾逗得前合後仰,如果不過審都是白乾,《吐槽大會》第一季第一期,那真的是「黃暴狂躁」,但是一天就被下架,江湖再難尋蹤跡,然後尺度越來越緊,觀眾感覺「這是什麼吐槽大會,這是洗白大會吧」

再說廣告植入的事情,你以為廣告植入很容易嗎?對於創作團隊來說,費勁巴拉寫稿,不光監製審核,還要「金主」滿意,這不就是「程序員」—「產品經理」—「軟體商」的故事嗎。池子的廣告植入總是強行硬植入,完了還問觀眾「這段硬不硬?」;《脫口秀大會》,優品的陳歐跳票,徐浩救場那期,李誕就直接在節目里罵陳歐,「你是不是以為我不敢說,我他TM點名道姓罵你」。

所以,現在就是管理層要求創作團隊必須搞笑,而且能過審,最重要的是金主滿意,創作團隊是「金主滿意的不搞笑,搞笑的不讓播,讓播的觀眾不滿意,觀眾滿意的被改了稿」

直播的話,可能尺度比網播更大一點吧,也希望各位創作人員輕鬆愉快,笑果管理層日進斗金。


真不覺得這種直播綜藝會很火,反而我覺得這種模式也只能簡單的嘗試,還是不適合目前的綜藝節目。

我覺得一個正常的綜藝節目,首先參與的嘉賓有很有綜藝感,如果你請來的嘉賓沒有爭議的直播綜藝怎麼做都怪怪的。

另一點是這種直播的綜藝節目,綜藝感和自然妥帖之間的一個平衡,其實做的不太好。

你既要有那種綜藝節目的節目效果,但是一定要比較真實自然。這兩點你要平衡,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

我記得當時PPT上吐槽大會的時候,既用了他很多自己知名的梗,引用了現在的一些梗,而且保證了自己說的時候很真實,自然看起來就好像一個朋友在跟你聊天。這就是真正這種綜藝節目需要選拔的好的嘉賓。

所以這類直播綜藝我是真的覺得沒有太大的前途,最多只是在一個小圈子裡火一火,出圈的話還是有點難。

我見過哪些有意思的綜藝。

其實說實話,我是一個不太喜歡看綜藝的人,因為我覺得綜藝裡面的刻意性和設置的一些刻板類的東西太多了。

我更願意看到哪種情形的,就是人臨場時最真實的反應。

所以我比較喜歡看直播,遊戲直播除了主播本身比較有趣以外,從他臨場的真實反應,你更能看出來他是有一定智慧的,而這種智慧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更多的主播看起來是娛樂搞笑,但是你要搞清楚一點,如果你是一名主播,你該怎麼把你的觀眾都笑,把你的粉絲逗笑,我覺得這是一種能力。

所以與其看直播綜藝,為啥不直接看直播呢?

我不大明白,也不大想明白。


我也喜歡看葩說,也喜歡看李誕老師的節目。現在的社會,直播也是個趨勢,是也個很不錯的平台,各行各也可以展示自己獨有的一面,每個人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藝,和各方面的愛好,可以相互溝通學習,也可以作為商業營銷來當生意做,也傳遞了不少正能量的東西,也揭露了很多的負能量和黑暗,也有喜劇滑稽給大家帶來歡樂,也有不美麗的心情可以梳漏,也有新聞趣事,也有綜藝節目,可以說知識層面很高,學問很大,幫助了太多人實現美好,我認為直播是大趨勢,直播綜藝更會是前景似錦,很多人會喜歡,慢慢的去愛上,未來無限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