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主要還是指單獨的一個片語吧,句子什麼的看前後文就知道怎麼讀了。但比如大街上(尤其在日本),看到某個漢字的招牌或者地名,第一反應是用什麼語言讀呢?

即興隨意想到的一個小問題。。。日語萌新瑟瑟發抖


這個問題挺有趣。

作為一個學了20多年日語,在日本已經生活16年的人,我個人的一些真實經歷應該可以幫你理解這個問題。

魯迅

看到這個名字你的反應是什麼呢?LuXun? 還是ろじん?

雖然我知道魯迅的名字日語念做ろじん,但是我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腦子裡的第一反應還是LuXun

儘管我非常清楚「魯迅」是日語漢字的寫法,用漢語簡體字寫出來應該是「魯迅」。

再看看這些名字吧

宮崎駿,黑澤明,久石讓,小澤征爾,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木村拓哉,藤原紀香,鳥山明,北條司,藤子不二雄

如果你用中文和我說這些人的名字,不用看漢字,光聽,我也能很快反應出來這些人是誰。

而且這些名字如果是單獨出現的時候,即使是用日語漢字寫法,比如「宮崎駿黒澤明、久石、小、山口百山明」(粗體是和中文漢字不同寫法的日語漢字)

我的腦子裡首先反應的依然是中文。雖然我如今已經能完全熟練使用日語,這些人的名字的日語念法我也能以和中文念法同樣快的速度反應過來。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是我學習日語之前,或者剛學日語,日語還完全不熟練的時候就知道的日本的名人。(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也是促使我對日本和日語產生興趣的最初原因)。我是八零後,我們小時候,中國日本曾有一段蜜月期。我們小時候電視上放的都是日本的動畫片,我爸媽年輕時候打扮都是學三浦友和,山口百惠等日本影星。我上中學的時候還沒有韓流,那時候流行看日劇,《悠長假期》《東京愛情故事》《101次求婚》等等。我們八零後幾乎都能說出幾個知道的日本人的名字。

接下來,我要講另外幾個名字。

每次回國遇到親朋好友自然會聊到日本的話題,以下這些名字是我最近幾年回國從90後00後的親友口中聽說的。

我們聊天的時候大概的場景是這樣的

A問: 「你喜歡GangTianJiangSheng嗎?」

我:gangtianjiangsheng是誰?

B問:「你知道JianTianJiangHui嗎?」

我:jiangtianjianghui是何方神聖?

C說:「ShengTian DouZhen 超帥呢!」

我:這人我好像沒聽說過......

D說:「YouCunJiaChun好可愛啊!」

我:誰????????

是的,幾乎每次都會特別尷尬,他們說的這些人,我一個都沒聽說過。然後他們都會以一種看外星人一樣的眼神看我,他們的眼神分明在說 「這麼有名的人你都不知道,你也太土老冒了吧?你真是從日本回來的嗎?」

然後我會讓他們用手機搜索這些人的照片給我看看。

啊!你說的是 岡田將生 呀!

嗐!原來是 菅田將暉!

哦!你是說 生田斗真啊!

有村架純 !我知道,在日本挺有名的!

我才發現,這些比較年輕的日本偶像,比我小的國內年輕人也知道不少,他們大多是通過網上看日劇知道的這些人。當然他們不懂日語都是直接念這些人的名字的中文念法。

而我在日本生活這麼多年之後,這些人我當然肯定都知道,只是這些名字我完全沒有用中文念過。

他們在我腦子裡完全是

おかだまさき(岡田將生Okada Masaki)

すだまさき(菅田將暉 Suda Masaki)

いくたとうま(生田斗真Ikuta Touma)

ありむらかすみ(有村架純 Arimura Kasumi

你用日語說這些人的名字我一聽就知道是誰。

你給我寫漢字我也能一看就知道是誰,當然我腦子裡也是直接反應他們名字的日語念法。

但是你用漢語發音把他們的名字念出來我完全沒法和其本人聯繫上,即使反應過來也要花很長時間,費一番功夫。

所以這些人的名字在我腦子裡是完全的日語。

而這些人剛好也是我來日本生活了多年以後,日語已經完全熟練之後才知道的名人。

同樣是日本人的名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Kroll Stewart (1994) 曾經在雙語學習的腦神經學理論中提出過一個有名的「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修訂分層模型)

我們的母語(第一語言L1)辭彙是可以和這個辭彙的概念直接聯繫的。當我說Pingguo,或者寫出「蘋果」這兩個字的時候,中國人都能立刻反應出我在說什麼。

而我們學外語(第二語言L2)的時候,當處在初學階段時,第二語言的辭彙和這個辭彙的概念之間的Conceptual Links(概念連結)是很薄弱的,我們的大腦會傾向於將這個辭彙和與其對應的第一語言的Lexical Links(辭彙連結)聯繫,然後通過第一語言來理解這個概念。

也就是說當你初學日語的時候,遇到りんご這個單詞,你並不是直接就想到了它是什麼意思,而是先把りんご這個單詞翻譯成中文的「蘋果」,再通過中文的「蘋果」這個詞去理解其含義。

有一個現象,學過外語的人應該有體會,當我們把外語翻譯成母語的時候會比把母語翻譯成外語感覺更容易。比如咱們把英語翻譯成中文會覺得比較簡單,而要把中文翻譯成英語就更難。這是L1到L2和L2到L1語言處理的非對稱性現象。這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就能很好的解釋這個現象。

因為我們初學一門外語時,相對母語掌握的辭彙量要小得多(圖中L1面積大L2面積小)

而且L2和概念之間的Conceptual Links(虛線雙箭頭)也不如L1和概念之間的Conceptual Links(實線雙箭頭)牢固,所以我們會優先選擇通過Lexical Links來理解概念。

這也就是我文章前一段舉例的那些日本名人的名字,我剛學日語的時候,雖然我知道龍貓的作者是「宮崎駿」,我也知道他的日文名字的念法叫做 Miyazaki Hayao,但是我的大腦在處理這三個漢字的時候會自動優先選擇將其先和中文的GongQi Jun掛鉤,然後通過GongQi Jun來和這個人物概念配對。

而當我們的外語掌握到熟練程度以後,L2的辭彙量增加,它代表的辭彙量方塊的面積也會越來越接近L1的大小,而原來是虛線的L2 和概念之間的連結也會變成和L1和概念之間同樣牢固的實線的連結。

這就是我文章後半段例舉的那些日本名人的名字,因為經過十多年在日本的學習工作生活,我的日語水平已經接近母語,接觸這些日本人的名字的時候,我已經可以直接用日語和概念連結。不需要再藉助辭彙連結,所以一聽いくたとうま我就能立刻想到「生田斗真」這個人。

你說shengtiandouzhen我反而因為缺少利用這個Lexical Links(辭彙鏈接)的必要,幾乎喪失了將「Shengtiandouzhen」和「いくたとうま」連結並由此聯想到「生田斗真」這個人的能力了。

甚至誇張一點說,いくたとうま這個名字,其實已經變成我的腦子裡的L1,而Shengtiandouzhen反倒是我不熟練的L2了。


先說說普通辭彙。

如果是漢語里本身就有的,日語跟漢語漢字一致的辭彙,第一反應可能是漢語發音,也可能是日語發音,比如教室,公園,銀行等。

如果是漢語里沒有,或是不怎麼常見的辭彙,第一反應就是日語讀音,比如:運転,御手洗い,言葉。

樓主問的是日本的招牌或者地名,那我們就來看幾個具體例子:

(山口縣下關市)

雖然下面標了假名和羅馬音,反正我看到第一反應是漢語發音-_-||

(滋賀縣長濱市)

看板下面標了羅馬音,所以第一反應是日語讀音su,不是醋cu。

這個第一反應就是日語發音。日本經常有〇〇通り這樣的地名,所以前面的はつこい也就自然默念成日語發音了。

一味禪,第一反應是漢語發音。

お好み焼き,第一反應是日語發音。

牛丼すき家,第一反應日語發音。

優良安心店夜櫻,第一反應漢語發音…

歸納一下,如果是假名和漢字混合在一起,由日語里的常用辭彙構成的店名或地名,第一反應比較傾向於日語發音; 如果全部是漢字,尤其漢字組成的詞語在漢語中也是某個固定辭彙的話,第一反應比較傾向於漢語發音。


1、取決於我能否瞬間意識到這是漢語或者日語;

2、在意識到是日語的時候,如果這個漢字不會讀,那麼也會用漢語來讀。


如果是看招牌,只有一個或幾個漢字,沒有假名的情況下,大概會是漢語優先,但如果這個詞的日語風很明顯(比如帶「江」一類的字),就會試著用日語讀。

如果是讀日語的文本,那麼比較短、比較常見的詞,尤其是訓讀詞,會用日語讀;比較長串的漢字詞,常常就偷懶用漢語讀了。當然這是在默讀的情況下,如果要說出來,還是要認真去想日語怎麼讀的。


你瞧連精通日語的谷歌翻譯都按漢語讀了(大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