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當然有用!

舉個例子:你需要獲取育兒的知識,網上信息繁雜。有的支持母乳餵養,有的支持小米湯餵養,你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時候,如果有個三甲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來講解專業的育兒知識,一年的課程只要199元,你肯定會購買。

再舉個例子:孩子要中考了,你要獲取學校相關政策,可你卻毫無頭緒。這時,一個專業的升學老師提供在線問答的方式,解決了你的問題,梳理了要點,你家孩子成功考入理想的學校。你的成本,只是在線問答的諮詢費用50元。你覺得值得嗎?

根據艾媒諮詢所發布的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內容付費用戶規模預計將達1.88億人,經濟規模將達300-500億元。

知識付費的多樣性,比如淘淘課,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壁壘,真正實現了知識消費升級。


根據自己所需,按需選擇。有沒有用,用過後才知道。


有沒有用看需求,更看內容的質量吧。我就買過「得到」和「樊登讀書會」的產品。在「得到」產品中,「雪峰音樂會」帶我欣賞了很多美妙的古典音樂,真想把這個課程刻成光碟保存,「熊毅書院」帶我看聖人先賢的另一面,其中購買過最有價值的就還數武志紅的課程,為我解答了個人成長和親密關係中的不少疑問。回想起來這些對我有幫助的課程有幾個共同點,一是作者都是各個領域內的高手,專業功底紮實,並且參與過媒體工作掌握一點傳播技能;二是聽得出備課花了很多心思,內容優質。

這樣的內容不可能沒用。因為聽這些東西就像跟比你認識水平高的人聊天,只要他不用大概念忽悠你、說套話、空話或是表達不清,只要他足夠誠懇的願意幫助你或與你分享,在這個過程中你必然會有所得。

其實對於有沒有用這樣的事,個人期望值也很關鍵。比如,我把付費內容內容當湯,只要湯能夠強身健體我就會覺得有用。像有的人把付費內容當速效葯,如果葯到病不除,自然就覺得沒用。

另外,這東西好像還跟價錢有關係,對於我們這種普通工薪族來說,用兩人進趟館子的錢買365天的課,不會太心疼。但凡某內容的價格上了四位數,又對工作、專業沒有直接的用處,任憑商家吹的再好說得再有用,我也不會掏錢買的。


第一,任何一個行業,入場有先後,後入場的為了少走彎路,交一點費用,看看前面的人尤其是做得好的人的經驗教訓,是很划算的。

第二,這個社會分工會越來越細,但要求人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高,你不可能什麼都自己研究方法。一個人每年拿出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收入,去買各行各業的牛人的經驗,然後內化利用,是最高效的成長方法。我自己研究新媒體、研究寫作,但是對於經濟學、營銷、品牌、心理學等,我都得去買別人的經驗,為己所用。


有沒有用取決於你自己買什麼樣的產品,買了怎麼用。先不說是否付費的課程,回到我們學習的這件事上,大家學習真的很努力,但分數都不高。這是為什麼?

因為「努力這件事不僅包含了過程,還包含了方向。」若你的努力在一段時間還沒成效的時候依然繼續拚命努力,那就是另一種的不努力。不但你會疲憊不堪,而且會逐步懷疑自我,喪失信心然後放棄。你就覺得努力沒用。很多人都你努力可能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而正確的是:當你努力後沒有成效那就應該停下來分析你努力的方向有沒有問題,比如刷N套題分數不高,那麼就應該停下來看這些題目考的內容你掌握了嗎?基礎不掌握就刷題這條方向可行嗎?

  因為很多時候去「做」很簡單,只要動動筆就能「做」,但是去「尋找」正確的方法和過程就很難,我們往往會逃避困難而去選擇簡單,本身就是不努力的表現。

哦,對了,本回答的觀點引用了菜蔬的精品付費課程。

還有,我們從小結束的教育不也是付費知識嗎?


其實任何的都有用,不管是不是付費的,你都能從中獲得知識。知識付費也有價值很高的,也有一些稍微普通的。如果是比較系統的知識付費,這種相對來說還是不錯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