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玉不離身,說明對傳統文化是有想法的,那麼你要明白歷史,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你知道嗎?其實和田玉的歷史,其實比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還要悠久,所以和玉大叔今天就來和大家盤點一下,和田玉為什麼能在歷史的長河中與中國的文化緊緊的結合在一起。

首先和玉大叔先說一下我們新疆地區與和田玉的文化淵源,大概距今3800年前,在今羅布泊地區的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溝生活著一群古羅布泊居民,從他們的墓葬中,出土了軟玉質玉珠,作用是死者頸腕部裝飾品。這可能是現存最早的和田玉器。兩漢以後,南疆地區興起了鄯善精絕等城郭王國,考古工作者在尼雅(古精絕國)、樓蘭(古鄯善國)兩座遺址中分別採集到玉珠,說明在當時的社會已經繼續使用和田玉器。

但剛才說的是已經被考古確切證實的,其實在更古老的時期,和田玉在神話中就已經出現了,相傳遠古之時,天柱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燒,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媧煉以五色石補蒼天,挽救了眾生,又將多餘的補天之石散落在大地,成為今天的各種美玉。這個神話將玉說成補天之物,可見我們民族對玉有著特殊的喜好。有詩文這樣寫到:「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出自《涉江》,描述了詩人屈原夢想有朝一日能騰雲駕霧,飽覽昆崙山的美景,這一時期,所謂的中國歷史中的和田玉其實就已經開始轉移到昆崙山這一帶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獨山玉,青海玉。

上面的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從上古時期中國的先祖就已經開始使用和田玉作為生活的裝飾了,實際上這些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被仔細鑒賞後可發現其藝術價值並不高,可能是在古代,人們所使用的工具質量有限,加之加工技法不成熟,只能以石刻類似的方式雕琢玉石,受到技術與工具有限,所以玉器本身大多沒有紋飾。《穆天子傳》記載,在2900年前,周穆王與西王母相會於崑崙,兩人難捨難分,後周穆王"載玉萬隻而歸",由此可見到了周朝的政治生活中,玉就已經佔有顯著地位,當時的皇家 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玉文化」。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玉又有了更多的涵義,玉象徵倫理道德觀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於玉」的觀點;到了東漢關於「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說法,就是將玉石的5種物理性質比喻為人的5種品德:「仁、義、智、勇、潔」。古語有云:君子無故,玉不離身。

幾千年來玉石的發展與帝王是分不開的,從周代祭天的禮器,秦國的傳國玉璽,明代的子岡牌等都是採用和田玉製成。中國歷史上的三位皇帝痴迷於和田玉,分別是秦始皇,宋高宗和乾隆皇帝。

自從和田玉登上歷史舞台,它就不只是一種珍稀的礦物質,而是一種可以祭祀祈福的「神物」,歷經千年的發展傳承,它還成為了玉文化的代表。中國是唯一將美麗的石頭稱作「玉」的國家,中華民族也是唯一將玉石道德化、人性化的民族,所以說玉文化在中國的流行不是孤立的,既然有它的歷史淵源,也必然會流傳下去,成為炎黃子孫一筆記錄歷史的文化遺產。


沒有這麼多講究。有一點要注意:如果是出土的玉,特別是從死者墓穴中流通出來的玉,它是陰玉,不宜佩戴,只能把玩。


我個人不講究這些,覺得隨意就好。


你好,沒有啥特別要注意的。

如果有的話,那就拿清水,稍微洗洗就可以了。

如果繩子有磨損嚴重的地方,那就需要重新換根繩子就好。

其他的就沒有啥講究了,畢竟現在都0202年了不是。


玉一直是德首符次的文化象徵,但今天已經逐漸失去了古老的象徵性,畢竟,這是一個信息科學充分普及的時代。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可以代表我們風骨,給我們一種鞭策的自我崇高感,但附著在上的繁文縟節已經式微了。

玉,要面向未來,打動年輕人的心,他們才是今後的持玉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