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提供確切數據,純粹根據記憶,如果不信,就圖一樂)

因為根本就沒有。

鼓吹資源枯竭的的人只有兩種。

一種是謀利者。

一種是被謀利者洗腦的公知。

比如石油。

1960年說1970用完,1970年說1980年用完,現在又說2050年用完。

為什麼,因為這些數據都是根據「現存」油田來算的。

而油田是一個一個不斷被發現的,陸地上的油田我們都只用了十之二三而已,海里的石油才開採了九牛一毛,而海里的石油是陸地上的七八倍不止。

為什麼鼓吹石油稀缺?

因為要賣石油。抬高價格。

很多國家就這樣搶著想把石油買到十年以後。

而且你別真以為人類只能用石油。

人類為什麼現在主要用石油?因為石油高效成本低。

人類真要找替代品,不說分分鐘,起碼也是輕而易舉。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已經讓其幾乎完全擺脫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轉而變成了石油凈出口國。

就現在人類能源很富足的情況下,可控核聚變都快有眉目了。

再比如森林。

每年都在鼓吹森林面積減少了多少多少,這些森林是不可恢復的,自然恢復要幾百幾百年。

但是請注意,「自然恢復」。

你真要人工恢復,以人類的技術(人類掌握的生物技術比你想像的可怕的多),這個恢復時間能縮短到百分之一。

那為什麼不去恢復?

因為沒必要。

哪天真的有必要了,別說森林,沙漠都能給你三年變綠洲。

拿中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做個例子,這個工程本身投資並不高(指佔國家支出),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循序漸進的工程,乾乾停停花了好幾期工程,就這樣實現了逆沙漠化。

為什麼?只不過因為需要罷了,國家評估覺得有必要,自然就回去做。

永遠別好像覺得國家不作為,你只能幹著急,哎呀這個問題不去解決,誒呀那個問題不解決。要知道國家考慮分析的是超乎你想想的數據,以及詳細到你無法理解的CBA。

另外還有一點,最早的工業城市綠化面積幾乎只有5%不到,當年倫敦霧都稱號怎麼來的?跟當時糟糕的城建密不可分。那現在呢?大部分歐洲城市都到了50%,甚至60%,70%以上的城市綠化面積,中國也差不了多少。現如今,城市和森林早就不是什麼對立的事情了,二三十年前很多人喊著要逆城市化,你看政府們鳥他們了嗎?現在隨著城建的合理化,還有誰在說城市環境問題?

再比如水。

水資源枯竭是最可笑的。

水本身根本不是消耗品,而是一種循環媒介。

比如你喝下去的水,會原封不動地尿出來,呼吸出來,吐出來。

比如工業用水,一般都是用來冷卻或者做溶劑。

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永遠不會變。

唯一要注意的只是水循環和河流海洋保護。

拿以色列做個例子。

猶太人剛被趕到那裡去的時候,就一片不毛之地。

連淡水資源都不夠。

怎麼辦?

只能海水淡化,現在整個國家靠著一片海,水資源一點不愁。

別人在幹得跟火星一樣的土地上都生活得好好的,你背靠著七大水系開始懷疑沒水喝了?

還是那句話,只有遇到問題了,人類纔回去解決,你預測什麼都是扯淡。

而且你預測的再多,人類的眼光也不會放在上面的。

只有真正面臨問題,人類才會行動。而就目前預測的這些個問題,壓根就不是什麼問題。

再說最後一個全球變暖的問題,這個已經跑偏了,跟資源沒啥關係。

全球變暖這麼多預測,最誇張的也就兩度。

然後就有人根據地質表分析,每上升一度會滅絕多少生物。

話說的沒錯(這些預測說的的確都沒錯,但是引用者的解讀就會把人帶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上去,科研是沒有錯的)。

但是你要知道地球溫度一直都在變。

平均溫度比現在高十幾度的時候都有。

物種會滅絕,但那是他們無法適應新環境的表現。而這兩度,對於人類來說,不說小意思,那好像太狂了,也就中等意思。

地球史上滅絕的生物多如牛毛,你還得一個個拯救不成?

考慮人類存亡發展的基礎上再去想想別人。

那為什麼西方世界一直在推行減排?

因為利益。

雖說地球變暖對人類沒啥影響,但是對於國家利益是有實實在在的影響的。

你往大氣排氣,的確會飄到美國那去。

而美國英國這些國家,他們都是發達國家,基建都是建完了的,他們的排放本來就是下降趨勢的。

但你發展中國家現在還在搞基建啊,你不讓排,難道我捂上被子放屁把自己悶死?

所以我們不簽。

西方國家可不管別人死活。(從來沒有國家會管別的國家死活)

他們就鼓吹中國排放佔了世界多少多少,然後拿那些科研數據說話。數據本來沒什麼偏向性,有偏向性的是人。

零零散散就說這麼多。

我個回答無意唱反調,並非在說人類不用保護環境。人類當然要保護環境。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會改造環境。

我的目的只是希望你看到類似的言論時,保持清醒,思考一下說這話的人是誰,為什麼要這麼說。

多注意裡面一些混淆視聽的字眼。


在榨乾最後一滴石油前,石油資本家絕不會撒手石油市場;在任何挽回化石能源的辦法用盡前,汽車資本家絕不讓投資新能源的新商人搶錢。

造福人類是一回事,階級利益又是一回事。

就像有人問,為什麼物理學發展越來越慢了?是物理學發展到天花板了麼?不,物理天花板還高到看不見呢,只是越來越燒錢的研究,讓物理學家們的經費快到天花板了,——這不就是「為什麼物理學能造福人類,卻沒足夠經費嗎?」

無奈的科學家們只能研究之餘用設備搞搞副業,比如拿加速器順便造點同位素賣給醫藥公司……想當年改開,曾經國家扶持的大型科研項目落了個什麼下場,研究晶體管的造洗衣機……


且不論地球資源即將枯竭這種屁話到底真不真實

你從哪看出人類沒有實際行動了?水電 潮汐能源 太陽能 風能的大量使用不算有所行動?

非得急火巴撩的造飛船纔算有所行動?


地球上除了核能的資源歸根是太陽的能量

太陽的熱在地表不均勻引發空氣流動——風能

太陽的能量被光合作用轉行為化學能——生物質能

早期植物沉積變成煤礦

動物喫掉植物被自然作用快速覆沒形成石油天然氣

當然潮汐能月球的影響更大

如果人類能用好太陽能就好了,現在人們確實這樣做了。

禁止擡槓≠


說明石油公司已經開始了新能源產業佈局了


氫能源

氫能是一種二次能源,它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製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氣可以直接開採,今下幾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製取得到,如果能回收利用工程廢氫,每年大約可以回收到大約1億立方米,這個數字相當可觀。

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作為低碳和零碳能源正在脫穎而出。21世紀,我國和美國、日本、加拿大、歐盟等都制定了氫能發展規劃,並且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和應用領先的國家之一,也被國際公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氫燃料電池和氫能汽車產業化的國家。

氫能源汽車

當今世界開發新能源迫在眉睫,原因是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石油氣均屬不可再生資源,地球上存量有限,而人類生存又時刻離不開能源,所以必須尋找新的能源。隨著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儲量日益減少,終有一天這些資源、能源將要枯竭,這就迫切需要尋找一種不依賴化石燃料的儲量豐富的新的含能體能源。氫正是這樣一種在常規能源危機的出現和開發新的二次能源的同時,人們期待的新的二次能源。 氫位於元素週期表之首,原子序數為1,常溫常壓下為氣態,超低溫高壓下為液態。作為一種理想的新的合能體能源,它具有以下特點:

重量最輕:標準狀態下,密度為0.0899g/l,-252.7℃時,可成為液體,若將壓力增大到數百個大氣壓,液氫可變為金屬氫。

導熱性最好:比大多數氣體的導熱係數高出10倍。

普遍元色:據估計它構成了宇宙質量的 75%,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態貯存於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廣泛的物質。據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氫全部提取出來,它所產生的總熱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熱量還大9000倍。

回收利用:利用氫能源的汽車排出的廢物只是水,所以可以再次分解氫,再次回收利用。

理想的發熱值:除核燃料外氫的發熱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為142,351kJ/kg,是汽油發熱值的3倍。

燃燒性能好 :點燃快,與空氣混合時有廣泛的可燃範圍,而且燃點高,燃燒速度快

無毒:與其他燃料相比氫燃燒時最清潔,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氫外不會產生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鉛化物和粉塵顆粒等對環境有害的污染物質,少量的氮化氫經過適當處理也不會污染環境,且燃燒生成的水還可繼續制氫,反覆循環使用。產物水無腐蝕性,對設備無損。

氫能源系統

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過燃燒產生熱能,在熱力發動機中產生機械功,又可以作為能源材料用於燃料電池,或轉換成固態氫用作結構材料。

多種形態:以氣態、液態或固態的金屬氫化物出現,能適應貯運及各種應用環境的不同要求。

耗損少:可以取消遠距離高壓輸電,代以遠近距離管道輸氫,安全性相對提高,能源無效損耗減小

利用率高:氫取消了內燃機雜訊源和能源污染隱患,利用率高。

運輸方便:氫可以減輕燃料自重,可以增加運載工具有效載荷,這樣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從全程效益考慮社會總效益優於其他能源。

減少溫室效應:氫取代化石燃料能最大限度地減弱溫室效應

時至今日,氫能的利用已有長足進步。自從1965年美國開始研製液氫發動機以來,相繼研製成功了各種類型的噴氣式和火箭式發動機。美國的太空梭已成功使用液氫做燃料。我國長徵2號、3號也使用液氫做燃料。利用液氫代替柴油,用於鐵路機車或一般汽車的研製也十分活躍。氫汽車靠氫燃料、氫燃料電池運行也是溝通電力系統和氫能體系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國正在研究如何能大量而廉價的生產氫。利用太陽能來分解水是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在光的作用下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關鍵在於找到一種合適的催化劑。如今世界上有50多個實驗室在進行研究,但至今尚未有重大突破,但它蘊育著廣闊的前景。

隨著太陽能研究和利用的發展,人們已開始利用陽光分解水來製取氫氣。在水中放入催化劑,在陽光照射下,催化劑便能激發光化學反應,把水分解成氫和氧。例如,二氧化鈦和某些含釕的化合物,就是較適用的光水解催化劑。人們預計,一旦當更有效的催化劑問世時,水中取「火」——制氫就成為可能,到那時,人們只要在汽車、飛機等油箱中裝滿水,再加入光水解催化劑,那麼,在陽光照射下,水便能不斷地分解出氫,成為發動機的能源。

本世紀70年代,人們用半導體材料鈦酸鍶作光電極,金屬鉑作暗電極,將它們連在一起,然後放入水裡,通過陽光的照射,就在鉑電極上釋放出氫氣,而在鈦酸鍶電極上釋放出氧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光電解水製取氫氣法。科學家們還發現,一些微生物也能在陽光作用下製取氫。人們利用在光合作用下可以釋放氫的微生物,通過氫化酶誘發電子,把水裡的氫離子結合起來,生成氫氣。前蘇聯的科學家們已在湖沼裏發現了這樣的微生物,他們把這種微生物放在適合它生存的特殊器皿裏,然後將微生物產生出來的氫氣收集在氫氣瓶裏。這種微生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除了能放出氫氣外,還可以用於製藥和生產維生素,以及用它作牧畜和家禽的飼料。人們正在設法培養能高效產氫的這類微生物,以適應開發利用新能源的需要。

引人注意的是,許多原始的低等生物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也可放出氫氣。例如,許多細菌可在一定條件下放出氫。日本已找到一種叫做「紅鞭毛桿菌」的細菌,就是個制氫的能手。在玻璃器皿內,以澱粉作原料,摻入一些其他營養素製成的培養液就可培養出這種細菌,這時,在玻璃器皿內便會產生出氫氣。這種細菌制氫的效能頗高,每消耗五毫升的澱粉營養液,就可產生出25毫升的氫氣。

美國宇航部門準備把一種光合細菌——紅螺菌帶到太空中去,用它放出的氫氣作為能源供航天器使用。這種細菌的生長與繁殖很快,而且培養方法簡單易行,既可在農副產品廢水廢渣中培養,也可以在乳製品加工廠的垃圾中培育。

對於製取氫氣,有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將來建造一些為電解水製取氫氣的專用核電站。譬如,建造一些人工海島,把核電站建在這些海島上,電解用水和冷卻用水均取自海水。由於海島遠離居民區,所以既安全,又經濟。製取的氫和氧,用鋪設在水下的通氣管道輸入陸地,以便供人們隨時使用。

行業發展

氫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人類對氫能源應用自200年前就產生了興趣,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就廣泛開展了氫能源研究。

氫燃料電池技術,一直被認為是利用氫能,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國氫燃料電池研發和應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濟大學等企業、高校,也一直在從事研發氫燃料電池和氫能車輛。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二大汽車市場。與此同時,汽車燃油消耗也達到8000萬噸,約佔中國石油總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應日益緊張的今天,發展新能源汽車已迫在眉睫。用氫能作為汽車的燃料無疑是最佳選擇。

雖然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基本已經被突破,但是還需要更進一步對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進行改進、提升,使產業化技術成熟。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加大研發力度的投入,以保證中國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技術方面的水平和領先優勢。這包括對掌握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的企業在資金、融資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國家還應加快對燃料電池關鍵原材料、零部件國產化、批量化生產的支持,不斷整合燃料電池各方面優勢,帶動燃料電池產業鏈的延伸。同時政府還應給予相關的示範應用配套設施,並且支持對燃料電池相關產業鏈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電池車示範運營相關的法規、標準的制定和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載客示範運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氫能汽車一定能成為朝陽產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