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我凈是外道論,是外道對涅槃特性的理解,也叫四種顛倒見,佛教以四念住對治此四顛倒見,即(觀心)無常(觀受)苦(觀法)無我(觀身)不凈,所以常樂我凈不可能是三轉法輪(唯識宗)的主張,之所以出現在大般涅槃經,這是因為三轉法輪的前期有很多不成熟的理論問世而大般涅槃經就是其一。為什麼說它們不成熟?主要體現在這些經典被後來的論師們所忽略不計,也就是被遺忘掉了,比如你翻開新義唯識的代表作《成唯識論》,對大般涅槃經隻字未提,不但如此,代表唯識宗的六經十一論也見不到大般涅槃經的任何蹤影,就好像這部經從來沒出現一樣,這是因為這部經典的理論和佛教的主張有過多的衝突,並且又沒被早期的大乘論師所提及,所以後來的論師就放棄了這部佛經,也就是說大般涅槃經的種種理論結構沒有人去註解並完善,它是一部斷檔的作品。

三轉法輪也就是唯識思想是如何與中觀宗統一的?這主要是體現在唯識宗所主張的三自性上。唯識宗認為,中觀宗只能體現三自性中的二自性,即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但是體現不出依他起性,所以唯識宗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建立依他起性的,下面我大概介紹一下什麼是三自性。

遍計所執性:對真相的錯誤理解

圓成實性:真相

依他起性:真相為什麼是這樣的緣由

用論師們慣用的一個比喻來詮釋一下三自性,有人錯誤的把繩子理解為蛇,蛇就具備了遍計所執性,那麼圓成實性就是說,蛇根本不存在,這便是事情的真相,所以中觀宗主要體現出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因為中觀總說別人錯了,正確的是這個不存在,那個也不存在,諸法皆空等等,但是並沒有解釋為什麼不存在的原因。依他起性,這是三自性中最能體現唯識宗存在的意義的一個,它在比喻中主要是體現為繩子,為什麼說蛇不存在?依據是什麼?依什麼而說蛇不存在?依的就是繩子,因為繩子所以說蛇不存在,所以繩子就具備了依他起性,它可以詮釋蛇不存在(真相)的緣由。簡單來講,唯識宗的存在,主要就是為了詮釋中觀宗為什麼講諸法皆空的,空的緣由高度概括一下,就是一切法不離識,因為一切唯心所現,所以才說都不實有,這就是唯識宗和中觀宗是如何和諧統一的。那麼有人問了,比喻中,由繩子否定了蛇的存在,那麼繩子存在不存在?唯識宗以唯心所現否定了一切事物的客觀實有,那麼心是否是真有?這一點在大乘佛教的後期出現了理論的分歧,中觀宗以應成派為代表,認為繩子或者心也不實有,唯識宗認為相對於世間萬物心是實有的,但是相對於涅槃,心也不實有


三轉法輪,根據 SN.56.11 記載,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世尊在鹿野苑渡化最初五個比丘時,本質上是描述對四聖諦的認同程度:從知四聖諦後法眼凈,到應遍知四聖諦的悟後起修,最終到遍知四聖諦究竟解脫,這三種階段乘以苦集滅道四聖諦,因此被稱為「三轉十二行」。個人認為,三轉十二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出「知」和「遍知」的概念。

不過大乘教《妙法蓮華經》的「方便說」思想流行以後,三轉的說法就跑偏了,而且還不只一種跑偏。不過本質都沒啥區別,無非就是我究竟你不究竟這些。

大乘教唯識宗認為,佛教阿含經思想是第一轉,大乘教空宗般若思想第二轉,自己的瑜伽行是第三轉。前邊兩轉都不行,就自己最究竟。

後來大乘教空宗不服,但是畢竟空宗成立的時候還沒有唯識,所以不可能瞪眼說瞎話把唯識說成二轉,自己是三轉,於是就搞出來一個全新版本的三轉:佛教阿含經第一轉,法相大乘第二轉,無相大乘第三轉,其實就是玩文字遊戲。而且,他們還特意強調了一下,第一轉說給小根聽,第二轉說給中根聽,第三轉是說給上根聽的,所以,前邊兩轉都不行,就自己最究竟。

再後來,空宗和有宗都 fork 出了很多的派系,然後每個派系的思想都不怎麼一樣,並且這些派系跟佛教阿含經思想差距越來越大。所以,為了統一大乘教,又傳出了一個全新版本的三轉:世尊證悟後先說的《華嚴經》是第一轉,然後因為那時候人都愚鈍,所以世尊開始第二轉說三乘法;最後世尊看大家思想覺悟都上來了,就說了《法華經》和《涅槃經》統一一下,就是第三轉。

再再後來,大乘教發展出瞭如來藏。如來藏的思路是不管你們咋轉,反正我必須是最究竟的那轉,我這去改你們的經論。

再再再後來,大乘教密宗出現。密宗表示我就靜靜的看著你們瞎折騰。

然而,不管怎麼轉,所有佛教、大乘教各個部派宗派共同認可的世尊親說的阿含經,永遠永遠是最被瞧不起的……

所以,你題目中的這種轉法,是大乘教唯識宗的二轉,加上大乘教法華門派的三轉的奇怪混合轉法,不出以外應該是在跑偏的基礎上又跑偏了,但也不排除大乘教的哪個宗派又有了新轉法。另外大乘教的各種三轉,其實是因為不一致才轉,所以你就甭研究他們怎麼才能一致了。

至於「常樂我凈」,百分之百不是佛教的思想,甚至連早期大乘教都不可能有這思想。大乘教《大般涅盤經》中宣揚常樂我凈,然而大乘教的《大般涅盤經》跟佛教經藏中的正牌大般涅盤經完全不一樣。其實我一直懷疑大乘教的《大般涅盤經》是被人惡意搞出來故意噁心大乘教佛教徒的,畢竟一本找不到來路但是聲稱是佛說的作品,大乘教不敢否定,但是還想不出來怎麼才能接受常樂我凈,是個挺尷尬的事情。


佛法其實自有一套完備的理論體系,基本佛經都是佛與弟子之間一問一答而成,其實你經看多了,你就知道,問的人許多時候問的很詳細(有些時候我都感覺屬於不給面子,近乎質疑了),佛也答覆的很詳細。所以很多理論背後都有詳細的解釋。不過這種解釋呢,有些是散見與各經之間。所以還得要互相印證。

  • 其實要理解這個問題,還是要回歸本來,佛為什麼要傳法?說直白點就是為了渡化眾生。而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法即是「因才施教」,所以針對不同的眾生法門不同,次第上也有不同(如同讀書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所以楞嚴經裏有一句:「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先勉強做個比喻方便理解(只是為了方便理解):譬如我們去看電影

  • 有一個人把電影裏的種種影像,誤認為真實存在,從而迷惑狂亂,不辨真實。好了,有個「好心人」為了幫他,慢慢開導他,告訴他,其實電影裏的這些「影像」都是假的。
  • 慢慢的這個人終於「醒悟」,知道電影裏的影像是假的,但是「過猶不及」,全盤否定了電影的價值。認為既然是假的,虛妄的,那麼這個電影是「毫無價值」的東西。
  • 這個時候這個好心人,看到這個情況,又再進一步開導這個人,告訴他「電影雖然是假的,但是不妨礙你欣賞、使用」,並教會他如何去拍攝一部「「的電影。

在這個比喻裏,迷惑於電影,不辯真實的人,其實就是我們凡夫。而開導他的好心人就是佛,而覺得電影」毫無價值「的就是二乘人。而最後進一步開導的過程就是」回小向大「究竟成佛的過程。

  • 所以在大乘看來,二乘人修行沒有錯,但是還不究竟,過於認識到」電影虛妄的一面「而否定了電影也有他的價值,屬於」偏空暗證「。」錯損菩提「。所以在華嚴經講:」如夢如幻,但不礙夢幻諸境「(就好像前面說的,雖電影是假的,但是不妨礙我們欣賞。不妨礙我們拍攝好的電影)。世間萬法雖非實有,也非實無。即假即空即中。能依此」幻有「成種種凈土廣渡眾生。
  • 所以《法華經》中說菩薩:」遊戲神通,凈佛國土,成就眾生「。這就是」如夢如幻,但不礙夢幻諸境「。也是大乘常講的:」宴坐水月道場,修行空花梵行;降伏鏡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這就是佛法中道的智慧。

那麼再回歸到問題,這就是佛為什麼剛開始說」無常、苦、空、無我「後又說」常樂我凈「。

  • 其實佛在《大般涅槃經》裏有大段篇幅講這個道理。先說」不凈、苦、無常、無我「破凡夫的四顛倒。如《放光般若經》:」複次須菩提,菩薩常念眾生行四顛倒。有常想有凈想有樂想有我想。當為是輩我當行道。成阿惟三佛時當為說法。為說無常為說不凈無樂無我「(但是這裡要注意凡夫的這個常樂我凈四顛倒和涅槃經裏佛講的常樂我凈不是一個意思。)。如前面用電影比喻,開導凡夫告訴凡夫電影是」假「的。
  • 但是凡夫若矯枉過正,又會產生」消極心理「一味尋求」灰身滅智「」錯損菩提「。所以佛這裡又開始」常樂我凈「就如同前面用電影比喻的一樣,告訴這個人電影雖然」假的「,但不妨礙欣賞,使用。還是要看到他的價值

關於」常樂我凈「你看佛在《大般涅槃經》裏其實說的很清楚: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凈者是法義"。"世間亦有常樂我凈,出世間亦有常樂我凈。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所以者何?有想顛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凈見不凈,是名顛倒。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凈者即有為法,凈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顛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凈

  • 簡單來說這裡否定了世間人」理解中的常樂我凈「,而肯定了出世間的」常樂我凈「。我們凡夫理解的常樂我凈,其實是一種我執,往往認為有個類似於靈魂一樣,不生不滅的」「。而聽聞佛說的」出世間常樂我凈「也會產生類似誤解。所以《大般涅槃經》這裡很難懂,經中有許多敘述這裡就不展開了。一個接一個的概念拋出來出來。(主要是經中弟子有疑而一個接一個問,的確不容易理解)我記得當年看這裡的時候看的我頭大。前面的概念還沒搞清楚,後面的又來了。如同別人餵你喫飯,一碗都還沒消化完,後面還有2碗、4碗、8碗。

《大般涅槃經》:為破眾生如是常心。說一切法悉是無常。惟說如來常住不變。。。為破眾生世間樂故。演說常樂我凈亦爾。如來為破世我世凈故說如來真實我凈

善男子。涅槃之性實非有也。諸佛世尊因世間故說言是

  • 佛在經裏也用嬰兒做了比喻:嬰兒消化力弱,不能多食,待長大後方可多喫,同樣聲聞初時不能接受常住法,待他們修行大乘,功德已備纔可宣說。另個一比喻:良醫教習兒子學醫,要循序漸進。同樣佛陀先教弟子」不凈、苦、無常、無我「滅除煩惱,後來才開始如來常住法。
  • 大致的意思是佛說」常樂我凈「也是為了引導破執的教法。所以《廣百論釋論》 :為止邪見撥無涅槃。故說真有常樂我凈。此方便言。不應定執。既不執有亦不撥無。如是乃名正知解脫

對此《六祖壇經》有段也講到過這個問題: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凈。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 所以佛的教法即是如此,安立種種名相概念實際上是為了引導我們自證自悟。但是我們卻又往往掉入這些名相的坑中無法自拔。為什麼因為我們人類的思維決定了,我們把每一個名號對都應了相應的」概念「,一聞說常,就」確定死常「(如六祖言)。一聞無常,就是落入」斷滅無常「。不解如來真實義


您好!

僅個人理解,謬處望指正。略而歸攝:即玄奘大師所譯《能斷金剛經》中兩偈頌:"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前頌對應空性,後頌對應光明。故三轉如來藏光明要在二轉空的基礎上抉擇,所謂基礎並非有高低之分,只是從眾生能趨角度而有次第,其實空和明均是法身如來藏體性,故說:"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但對於凡夫人而言即便了解了如來藏的常樂我凈的觀點也只是詞句上而已,與輪迴眾生本來認為的常樂我凈並無本質差別,故當先觀空性,破除迷亂的常樂我凈。所以中觀宗有些場合也會破如來藏實有,若問是否有誹謗之過失?沒有過失,因為所破之如來藏是凡夫心識所安立的如來藏,並非真實佛性如來藏。綜上分析,對輪迴眾生而言三轉法必須建立在二轉基礎上才能抉擇,佛一生的弘法重點也是在二轉法上,故當先證悟空性再抉擇三轉如來藏才比較可靠。謝謝!

這個問題不能直接回答的。

因為你能問這個問題,就證明你還沒明白什麼是「空無自性」

當你明白了「空無自性」也就不需要別人回答

那時「空無自性」和「常樂我凈」也就一致了。

「空」「無我」是不可以用文字直接讓人明瞭的。

不然佛陀就不會說:「不可說、不可說」

只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覺悟。

別人說多少答案都沒有用,因為你一直在用有「我」的主觀意識是做判斷。

八萬四千法門,開其中一門,門門皆開。

「無我」就是「空」,「空」就是「凈」,「凈」就是「不染」

「不染」就是「樂」,「無我、空、凈、樂」這些都是自性。

所以一但見自性,此題不答自解。

追求答案,追求目標,追求境界都是「我執」的結果。

「我執」在,有答案也不明白。

贈送你一句話,悟了,佛教萬卷經書,你就都懂了

「為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