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大小我知道,我意思是實際出片,em10mark3這種機子夜景很差勁嗎,跟xt30怎麼選


每年都有問系列,

另外說具體需求談比較都是耍流氓。每個人的使用需求不同,手裡票子不同。最後一定不同。

建議,

1.你的使用場景,拍攝的題材,輸出的方式。這是你搭配的根本。

2.手裡的票子。這纔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3.品牌傾向。很多人覺得這個不重要。但是我跟你講這個有時候真的很重要。

其實啊,手機拍的時候不也挺歡樂的嘛。所以一切都要看需求。

即便你這個問題。是單純考慮的技術,你也要把單純的想要知道的方向去說出來這些相機出來的時候,本身出場就他自己的定位。

就比如說,沒人拿無人機,讓他去潛水吧。


隨手發幾張,g9+奧巴121

之前用的是a6000+sigma 30

總的來說,畫幅大小對我記錄生活的隨拍沒有影響。

不過有一說一,室內的m43確實很勉強,需要大光圈和低快門。如果有raw,後期可以救回來。

不過最想說的還是,照片好不好取決於自己欣賞美的能力。反正我是不咋地~

後面仨是a6000。

反正量力而行,我沒錢也不想做器材黨。

以上


實際出片m43掛頂級頭,在光線好的環境下和殘幅比絲毫看不出弱勢。但一旦弱光夜景那是個人都能看出兩者差別。m43能出大片的,基本玩燈都玩得很6了,沒有光我們創造光,想要什麼光製造什麼光,但帶著燈架和燈出門,還在乎什麼相機體積。而對於普通用戶,99%靠自然光懟到底的使用方式,何苦偏要選擇m43,它並不那麼便宜、重量不一定比殘幅輕也就是同規格鏡頭體積小,機身性能除了5軸防抖,其餘都拿不上檯面(避免槓,接近2w的那臺機身性能不算)。我買了兩個pen-f一黑一銀,用來把玩的。偶爾在晴空萬裏會帶個75 1.8放進白金漢單肩包裏隨便咔幾張(也就只能帶1個鏡頭,再帶一個變焦單肩背負走久了你還是避免不了痠痛,也放不進口袋,其實體積上的優勢實際上作用幾乎為0除非你是長焦鏡頭的重度用戶),這裡說到一種玄學,m43的片子有氛圍感,apsc的片子數碼味濃,這句話你不用太當真。


你去看看APSC和M4/3的面積差多少。個人感覺,我的A7畫質沒比E-M1 MK2好在哪,包括高感,發色更是一言難盡。

但索尼殘幅系列卡口和全幅一樣,以後升級不浪費,這是很大優點。尼康佳能現在單反在收縮,微單要成氣候尚需時日,當然如果你有很多EF鏡頭,當我沒說。

如果說富士,我覺得富士的APS-C和奧林巴斯之間就不用太考慮畫幅問題了,半斤八兩。鏡頭羣方面,富士沒全幅,鏡頭也都是抱死當前卡口了。


用過不正道兒的m43相機osmo pro ,現在主力機是xt3。

照片不好說,但是視頻確實還是感覺aps-c好點,一個是因為很多專業電影機s35的面積接近,虛化啥玩意的可能都差不多(富士除外,富士虛化就不咋地),再一個是感覺底兒稍微大點理論上來講在高感畫質方面應該還是有區別的。

雖然這麼講,但是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難以解答,實際上還是具體相機具體分析。假如有個品牌的倆相機一個m43一個s35,其它啥的都一樣,且都能拍4k,感測器像素一樣,那這種情況下絕壁是s35畫質高感好。我當時用osmo pro的時候主力機是5d4,一樣的參數x5相機一點噪點都沒有而5d4噪點已經爆炸,這確實也得益於大疆牛嗶的降噪技術,不過那畫面肉的……俺們這方言說就是肉頭兒

但題主提到了具體兩個機型,可以說em5確實高感不太行,但xt30也好不哪去,因為我雖然覺得腹肌南波灣但是它確確實實的的確確真真切切是存在iso虛標的問題,而且似乎是沒有機身防抖的,所以如果你沒有三腳架的情況下拍照片,你就需要用到高快門速度和高iso,而xt30的iso貌似好像是最高就12800(反正我xt3至今沒有找到原生iso怎麼才能更高),這基本保守可以說6400以上都沒法看…除非你有很牛嗶的降噪技術。至於em5……你品,你細品

(雖然沒用過但是我雲感覺好像有牛嗶防抖的em52好像夜拍更勝一籌,富士的高感一直以來都不是強項)

說實話其實還是要看你拍這個照片要幹啥,對我來說我發朋友圈的話手機晚上拍的照片我都夠了;但是要投稿或者學校要用的照片那還是正經的拿出相機,不過這種情況下em52和xt30也不是說不夠用;但是有的時候出去幹活,給人家拍點東西,我拍視頻之餘需要拍點夜景照片我一定會帶上個夜拍稍微好點的機子(例如我朋友的1dx2)。

要是非要用m43拍夜景,我還有個辦法,用10bit422內錄且有雙原生iso的gh5s甚至內錄raw且雙原生iso的pcc4k放在3200(gh5s是800)拍一段視頻,然後導出幀(手動滑稽)

(pcc4k的「截圖」鍵)

個人感覺富士的銀色比較復古好看一些,奧林84的銀色太亮了。

Tim說mft卡口有框量(鏡頭上不緊),不知奧8有沒有這個情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