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小時候都是感覺別人的比自己的要好


1、心理學來講自私是天性,是不可能矯正的,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你讓他去不吃飯,不睡覺怎麼可能呢?

2、我想你問題的潛台詞應該是如何調控小孩的行為,使用正負強化或者懲罰就可以,比如說孩子喜歡攀比,那麼你就可以給他講,你既然什麼都想要比別人好,那你的學習成績是不是也要比別人好呢,你的日常表現是不是也要比別人好呢。

3、最重要的是從小教會他換位思考,在我而言可能需要通過6~7年的時間,反覆的通過言傳身教強化這些方面。比如說在家裡面爺爺奶奶等長輩不動筷子,小孩不準吃飯,這樣的話長輩們受到你的尊重感之後才會給你好處,等你長大了,你才會願意養小孩。有好吃的優先考慮給大人分享,這樣大人們才會買更多好吃的給你等等。


自私和佔有是孩子的天性,規矩是成人後的遵守,孔融讓梨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覺得這樣來回答你可能更好,不要試圖去矯正或是改變你所說的這種「自私」,而是應該讓孩子認識到:

我知道我是自私的,但是我仍舊願意分享,仍舊願意去喜歡別的小朋友。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爸爸媽媽會不開心的,小朋友們也會不開心的。

以前我覺得,人的許多不好的品質是可以被改變的,但是後來我發現,我付出了許多努力卻收效甚微,後來我才明白,人有一些不好的品質其實並不可怕。

重要的是,你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不好,然後會因為這種不好的品質帶來的不好結果而試著去表現的好一些。

我是一個很敏感的人,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困擾我好久,我曾試著讓自己無所謂,粗線條一點,可是後來我發現沒什麼用,我依舊會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而感到痛苦。

後來我試著這樣去做: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是我太敏感了,如果我不做出一些事,之後肯定會難過很久。然後我就會換個方式去問對方,是不是覺得自己有哪裡做得不夠好,或是有一些地方理解錯了?當話說明白之後,我就知道,真的是自己多心了。

後來,以前那種痛苦糾結的時刻越來越少,我也不會再貿然揣度別人的想法。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這種敏感好像有所緩解。

所以,下次如果再有這種情況發生,你可以告訴孩子:

你這麼做的話,是很自私的哦。爸爸媽媽會覺得不開心,小朋友也會不願意和你一起玩,你肯定不想爸爸媽媽不開心,對不對?你也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對不對?然後將你覺得對的做法告訴孩子。

要注意的是,即便你有的時候告訴了孩子,孩子下次可能還是會忘記該怎麼做,耐心點,多教他幾次

再者,一定要「對事不對人」,千萬不要告訴孩子「你很自私」,你要說的是「你做的這件事很自私」,雖然只有幾個字的差別,但是影響卻是完全不同的。

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成為可愛的人!


小孩子世界裡不該是別人的都是好的嗎,哈哈哈哈
可能不叫自私吧 不能說比別人的要好 有差不多的玩具就好了 學會跟他的小朋友們分享 你可以慢慢引導她
小朋友覺得屬於自己的東西要好過別人,這個不是自私吧…可能小孩子從小心理缺乏自信,希望從物質上彌補這種自負的心理多鼓勵小朋友嘛,讓他覺得自己也是很棒噠


瀉藥認為自己擁有的比別人的好可以說自信也可以說自負,但是小孩子可能還沒有自負的概念就是單純的容易滿足吧。
自信啊 很好啊
認為自己的比別人好這是自私嗎?不知道。但我想說的是這個為什麼要矯正啊,像我這種總覺得一樣的東西別人拿著就比我好的人才需要被矯正吧。正所謂知足常樂?

瀉藥。

同意這是一個必然階段。合理引導,順其自然,不用強求。

孩子在3歲之前只有「我」,認為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隨後才會慢慢理解他的概念。

另外關於比較,家長需要引導的比較多。中心思想是和自己比,別和別人比。在見證自己的成長的過程中感受收穫和愉悅。別和其他人比,畢竟每個人的環境不一樣,要不搞成拼爹了就不好了。

注意選擇生活圈子,攀比心往往和圈子關係很大。
我覺得,題主應該明確一下自私是什麼。

先說答案:

  • 通常不需要特別矯正。除非情況特殊

再說理由。

兒童心理學認為,自私或自我中心是兒童的一個必經階段。也就是全世界的兒童都是這樣,雖然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因為是必經階段,所謂矯正既沒有必要也很難做到。強行矯正的話,效率低不說,還會有很多副作用。

在向下一階段過渡時,這種情況會自然消失。當然,必須的教育還是要進行的。如果到了下一階段還特別自私特別自我中心,那就需要矯正了。


這都需要矯正,管的也太嚴格了,很可能過猶不及
我覺得這是好事。孩子有好勝心,要保護。
怎麼比較?

在幼兒園經常看到這樣:

師:你們見過魚嗎?幼:我見過一條魚 我見過比我手還大的魚 我見過這麼大的魚(雙手展開表達自己看到的魚尺寸多大) 我爸爸帶我釣過一條特別特別大地魚 我爸爸帶我也釣過魚……孩子只是在這個時候想要表達自己,很多時候孩子說的東西家長一聽就知道有問題,這種比較沒有什麼大問題。這不叫做比較,至於自私,什麼行為讓你覺得孩子自私?是孩子和別人比較嗎,自私是孩子不懂得分享,好看的書他不肯給別人,自己的玩具不肯和別人交換。分享很重要,在日常的生活裡面多給孩子灌輸分享的思想。孩子的感情表達很直接,他對於自己喜歡的就會表現出不願分享的行為,這要看你怎麼處理了,慢慢糾正。家長也要有意識在他面前做出一些分享的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榜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