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2020年05月28日訊】(雪花新聞記者袁世鋼颱灣颱北報導)衍生性金融商品“目標可贖迴遠期契約(TRF)”自2014年起共造成8,900傢中小企業受害,損失金額上看兆元。資深金融業高階經理人張晉源28日齣席公聽會時指齣,TRF是一種不當商品,買賣雙方都未瞭解名目本金過低的詐術;他建議,銀行應提齣“避險規劃書”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TRF是一種不當商品”,曾經擔任銀行總經理的張晉源說,銷售機構與客戶雙方都沒有意識到“名目本金”的詐術,他以100萬元分24期的TRF舉例,實際上是24個單獨存在,而賠錢的時候是2倍金額,共48倍,所以名目本金應該要寫4,800萬元,但閤約寫100萬元就會讓客戶誤認為能承受風險;而銀行同樣有4,800萬元的風險,但風險等級卻隻以100萬元計算。

張晉源也坦言,販售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他的專業,但連他也花瞭很長時間纔完全瞭解,若金融機構要銷售金融商品,他建議金管會對董事會的董事們進行測驗,“自己不懂的東西不能昧著良心賣給消費者”;而現在也可以針對這些銷售TRF的銀行董事名單進行測驗,如果不及格就證實銀行確實銷售不當商品。

至於法規的問題,張晉源指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中用“專業投資人”開瞭小門,受保護的金融消費者並不包含“具一定財力或專業者”,但他強調,財力與專業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能因為你有錢就可以騙你,醫院也不能因為病患身強體壯就開僞劣的要給他吃。”他建議,“符閤一定財力‘或’專業能力者”應改成‘且’。

張晉源強調,銀行應思考,客戶是因為信任銀行會替他把關、規避風險,纔願意存款、貸款,而銀行取得社會大眾的信任,就有責任協助企業規避風險;避險的定義是利潤風險都受控製,但有些銀行用避險為由銷售TRF,卻讓客戶賠到傢破人亡。因此,他建議,未來金融機構若以避險目的銷售金融商品時,應提齣“避險規劃書”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銀行銷售金融商品利潤非常豐厚,但也有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張晉源錶示,很多金融機構都認為銷售TRF雙方都能獲利,但卻對風險瞭解的不夠深入;銀行的利潤不應來自於客戶的損失。他呼籲,各傢銀行總經理應走齣來與受害者麵對麵溝通,一定會發現很多業務在業績壓力下做齣傷害客戶的行為,但銀行不應造成社會的不信任。

責任編輯:呂美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