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錯刀頻道 祥燎

這幾天,「以房養老」成為熱議話題。 網上對此的反映,普遍是難以接受。

中國的養老壓力會越來越大,東北是最鮮明的例子,彷彿是未來社會的預兆。

在此情況下,推廣「以房養老」政策,先不論合不合理,至少是想解決問題的。 初心是好的,但它就像有些產品,想解決用戶痛點,卻又無視了用戶,最後隔靴搔癢,不能止癢。1無奈之舉 「以房養老」的模式有很多,這次推廣的是最常見的一種模式,專業術語叫做「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即:房屋所有人把房子抵押給保險公司,然後每個月從保險公司領一筆養老金,待所有人去世後,保險公司再處置房子,並扣除相關費用,房子抵押並不影響居住。

這種模式下,那些收入較低,但名下住房價值較高的老人每月都能獲得一筆養老金,從而改善老年生活。

其實「以房養老」並不新鮮,早在2007年就在上海「試點」過,但僅僅完成了一例。 在2014年6月,又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個城市開展試點,為期2年。而到期後,試點期延長至2018年6月30日,還將試點範圍擴大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省等部分地級市。 效果卻不盡人意。四年來,參保者僅有寥寥98戶家庭、139位老人。 這些就是「以房養老」被推廣至全國時的背景。

為什麼聽起來不錯,落實卻出問題了呢?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產品的目標用戶,也就是老人們,他們覺得虧了。這是種絕對不對稱的風險收益。 按照目前產品,老人持有一套價值100萬元的房產,將房子交給銀行後,每個月只能領取2514元。最後,交套房子出去,本金都拿不回來,更別提利息了。忙活一輩子,房子和錢,都沒了。 而對於在高房價時買入的80後90後,年輕時每月按揭近萬,每月只給個三五千的「以房養老」更是毫無吸引力。

相比之下,把房子賣了,買個年化4%的理財產品。或者,換套小房子,收租金,自己則住養老院。有好多方案都比「以房養老」划算。

另外,想「以房養老」,你還得先過子女那關。或者,希望孤寡老人算數不行,可惜九年義務教育都普及了。

不僅是老人覺得不划算,銀行和保險公司也不樂意。 在全國推廣前,幸福人壽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開展了「以房養老」業務的保險公司。

這麼掙錢的生意,為什麼不搶著做?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風險也很大。 房子的價值,「短期看供求,中期看金融,長期看人口」。長期來看,貶值是必然(北上廣或許能堅挺)。 也就是說,銀行和保險公司得等二三十年才能拿到房,而到時你這100萬的房也許就值50萬。虧大了。 該類業務長期執行,將會有大量的「不動產」持留在銀行保險手裡。也容易積聚金融風險。 所以說,目前的「以房養老」,並不是個好產品。即便如此,它還是被全國推廣了,這也算是個無奈之舉。

日本是出了名的老齡化社會,而據美國評論員泰德·菲什曼測算,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從年輕人口主導的國家變為老齡化國家,中國所用的時間將是日本的四分之一。

日本的養老環境一流,但很多人仍不得不故意違法犯罪,主動去監獄養老。中國會是什麼狀況呢? 現在還沒到慘不忍睹的地步。但看看這組數字:不算政府補貼,我國的養老金年度虧空從2014年的1321億元猛增到2016年的5086億元。未來不敢想像。

另一邊,越來越多年輕人傾向不婚不育,結婚率和生育率逐年下降。養老金虧空的窟窿會越來越大。 「未富先老」的我們,受到了老齡化和少子化的雙重攻擊。解決問題,勢不容緩。 但很明顯,作為解決方案之一的「以房養老」尚未完善。問題是,有完善的空間嗎?2「以房養老」可以是件好事

在國外,「以房養老」由來已久。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開始試水該模式,隨後歐洲國家、日本、新加坡等國紛紛效仿。 在美國,「以房養老」是由政府參與和政府補貼計劃扶植,為老年人提供類似工資的養老生活費。 具體可以分為「抵押式」「搬離式」「共享式」三種。

「抵押式」要求老人將房產抵押給銀行或理財公司,並簽訂一個有「生活費發放效期」的協議。協議效期內,老年人可按月領取生活費,老人去世或協議效期到期後,老人或其後人應按協議歸還本息,否則銀行或理財公司有權自行處置抵押房產。 「搬離式」是老年人需搬出抵押住房供放貸方任意處理,並簽署為放貸方認可的還貸協議。 「共享式」一般無有效期、老人不需搬離,但要求老年人住戶讓出住房所有權的25%-30%作為還貸抵押。 不同方式,各有利弊,適合不同人。 在加拿大,老人可將房屋抵押給銀行,貸款數額在1.5萬到30萬加元之間,只要不搬家不賣房,房產主權不變,就能住到去世,在後人處理房產時折還貸款。 比如一位老人將所住的房產抵押給銀行,貸款10萬加元,該老人在15年後去世,銀行將其房產處置後獲20萬加元,減去10萬加元貸款,再減去15年的貸款利息後,剩餘的錢就由其繼承人所得。 可以看出,加拿大「以房養老」的倒按揭極其個性化,可根據貸款人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貸款方案。因為它是福利國家,並且有完善的規章制度。

在新加坡,老人可以申請將房子抵押給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機構或金融機構,由這些機構一次性或分期支付養老金。老人仍居住在自己的住房內,待其去世後,房屋產權由這些機構處置,進行抵押變現並結算利息,剩餘的錢則交給其繼承人。 雖然在國外,「以房養老」並非主流,有些模式與中國現有的產品也沒多大差別,但推廣起來難度小多了。主要有三點原因: 1. 土地。土地的價值比房子穩定,即使房屋完全損毀,但由於土地仍有凈現值,所以房產凈值仍然為正。而在中國,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銀行能拿到的只有房子,且拿到時基本是個危房。如果銀行到手的「樓面地」還得重新繳納足額的土地出讓金,真就虧大了。2. 公信力。中國人對代理機構的信任度很低,而代理機構本身經營管理能力也有限,很多承諾無法兌現。這需要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配合。否則僅房價的評估上,雙方就天差地別,更別說保險的流程、房價漲跌風險的控制了,誰也說服不了誰。

2015年被某機構以「以房養老」騙走房的老人 3. 政府的保險和背書。「以房養老」要推廣,就得為老人提供可靠的保障,這離不開政府的保險和背書。在美國,貸款由聯邦政府保險,假使房價真跌了,政府會將差價補給貸款機構。如果房價漲了,多出來的收益子女還可繼承。所以說,「以房養老」是好事,尤其是在中國,有大量的失獨老人,這個政策多多少少能幫到他們。前提是要不斷完善,找到最佳平衡點。

問題是,想的和做的,常常大相徑庭,看看P2P都扭曲成什麼樣了。3不能全靠「以房養老」 僅靠「以房養老」,只能解決一部分人的問題。 未來也許還會有設基金,收「單身稅」,延長退休年齡,減少養老金髮放等方案,以緩解養老危機。

網上評論:少生點專家,對大家都好對於普通人而言,甚至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養老是現在就得考慮的問題。 能靠養老金活嗎?很難。即使是大城市的人,能領更多養老金,到時也只能保證極其基本的生活。 本著誰也指望不上、自力更生的精神,普通人能做點什麼?在這裡,刀哥有幾個一些人不愛聽的建議。 1. 結婚。「人多力量大」,家庭的抗風險能力和保障能力,比個人會強很多。除非你是高收入人群,否則你和有家庭的人的財富差距、生活水平會越來越大。 2. 養兒/女防老。這個觀念一點都不過時,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好處。我們可以有不婚、丁克的人群,但不能太多,要保證健康的人口結構。話說,不婚、丁克的人拿的是別人家孩子交的養老金,又不用養育孩子,將來多交稅是大概率事件。 3. 存錢。多點錢才能過好晚年。不僅是現金,也可以是房產、股票,或者商業養老保險。

想安度晚年,得有150萬以上的資產4. 找份穩定工作。職業的中斷對養老金的影響是巨大的。你可以選擇自己交養老金,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你交的金額會很高,但進入你個人賬戶的會很少。所以別動不動就辭職看世界,家裡有礦啊? 這些和現在的「以房養老」一樣,都是無奈之舉,過程無比艱難。 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如何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及靈活運用多種政策手段來鼓勵生育,讓年輕人真正「敢生」。因為在一個沒有年輕人的未來,我們沒有生活,只有生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