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註:根據最新《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Version 2.0)?點擊閱讀,這篇考經rating為:5-/5星考經。

評分細節:

根據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 ,考經應該具有出分前考經和出分後考經兩部分。本文為出分前考經,出分後考經見

百歌醫學:向著未來,走下去!楊卓然 Step1 263出分後考經 - 老酒系列?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我比較習慣先看書再做題,所以如果嚴格按照路標系統的階段劃分,我的第零階段(詳見USMLE 路標系統 V3.0 ?點擊閱讀)尤為漫長(總共備考2.5年,前1.5年都在第零階段)。後面從第一到第三階段較快達到各個checkpoint,然後參加考試。

備考是一個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過程。

先看書的方式備考,好處是可以對方方面面有個印象,建立自己的認知架構,之後做題和對答案多是加強和微調原有認知,遇到完全陌生的知識點補上即可,最後衝刺就是用最短的腦迴路找到答案,避免胡思亂想。

然而以先看書作為第一步的缺點,就是常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有時蝸牛一樣一天只看了一頁,此時常自我否定,情緒低落,還可能拎不清重點,在冷僻知識上耗費過多時間,或者被某些老大難的問題(比如某些生理、病生機制)卡住,死活也想不通。而其實做題多了以後,回過頭一看,有些東西也就想通了。

但是不管怎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第零和第一階段:2015年4月~2016年12月

2015年4月到6月參加了百歌醫學的上海周末班春季部分,算是開始備考。然而平時什麼書也沒看,連上課前的課件也沒有預習(現在回想真是太不認真了…...),所以那個時候只是建立框架留下印象而已。(小編於此處推薦收聽《直播:離精講課開始不到1周,我要做哪些準備?》?點擊查看)

那個學期是八年制「內外兼修」的學期,幾千頁的內科學和外科學在半個學期上完,然後就期末考試和見習。整個人沒找到看書的狀態,進步甚小。

2015年7月下旬參加了百歌北京暑期班(上完了全套的課程),同時開始看Pathoma和它的視頻,終於有一點入門的感覺。Pathoma邏輯清晰,提綱挈領,每個章節不長,因此看完一節後容易產生動力繼續下去。10月心血來潮開了Kaplan,本意是逼自己開始做題,事實證明非常不明智,因此浪費了一年的錢都沒做幾道題。

到2016年3月,看完BRS生理、Kaplan藥理和視頻,Kaplan微生物和視頻。

2016年4月做Kaplan Diagnostic只有55%上下,意識到純看書不做題,是難以吃透知識的,於是開始看Goljan每章後做Robbins的Review of Pathology,期間選擇性翻看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俗稱大Robbins)。如果看了Goljan還是做錯的題,絕大多數都能在大Robbins里找到解釋。

我比較喜歡翻各種課本(不管是原版的還是中文的),除了大Robbins, 還常備奈特解剖圖譜、格氏解剖學、Histology (A Text and Atlas with Correlated and Molecular Biology)、The Developing Human Clinically Oriented Embyology。對於解剖和組胚類知識,弄清概念很重要,而課本是定義最為準確的信息源。

2016年5月,拉著幾個醫學院的小夥伴成立了討論組,因為大家都是同學,氣氛比較輕鬆,按照每周一個系統的節奏,幾個人分工講一講,以FA為綱,輔以題目。當時進度最快的是靜姐、叉傅和學姐(小編註:此三人為李靜、傅航成、梁俐繁,都已經發表有考經,關注微信公眾號baigemed後發送他/她們的姓名即可查看),所以基本是他們幾個輻射題目。

討論能讓你發現看書習慣性忽略卻沒有真正搞懂的內容,同時在準備給他人講解的過程中加深理解。但因為我們幾個人進度相似,沒有一個快考試或者剛考完的,所以可能對重點的把握不是很准。不過話說回來,多了解一些總歸沒有壞處,因為最重點的東西早晚能在衝刺階段的不斷重複中熟稔。不同的人腦迴路確實不一樣,有時候自己鑽入的牛角尖,經別人三言兩語可能就走出來了。此處還要感謝叉傅夫婦(?點擊姓名可查看考經)提供的大量KJ,其中p450誘導劑和抑製劑的口訣真是屢試不爽。

10月看完Goljan,同時重開一年的Kaplan,之前沒有再做Diagnostic,心想就算再不達標也得開始往下走了。10月至12月看完HY神經解剖,Kaplan生化和Kaplan行為醫學。看書期間遇到不太懂的會去翻中文生化書(八年制)和系統解剖學(八年制)。 雖然看的比較慢,但感覺對於一個知識點了解越多便記得越牢,後面輻射得也越快越廣。

第二階段:2016年12月~2017年6月

開始看FA2016的各論。本著不走回頭路,看過的就盡量搞懂,打牢基礎的原則,看FA很細很慢。剛看完消化系統,2017年1月就要去DC交流,本想考試前再過一遍消化系統,然而也最後沒有時間看,為考試錯了不該錯的消化的題埋下隱患。從DC交流回來,看書和做題的效率提高不少。4月討論組因為靜姐(?點擊姓名可查看考經)和叉傅進入衝刺備考而暫停,於是大夥回歸單打獨鬥的狀態,不會的知識在線上討論。

因為買FA附贈了Usmle Rx三個月的試用,於是開通體驗一下,沒想到有意外收穫。Usmle Rx很適合看FA時已理解多數內容、但尚未記熟的人使用(主要是我懶得做anki)。它是一堆從FA每字每句扒拉下來的flashcards。這套卡片優點是貼合FA(也有不少雞肋卡片),可以量化看書速度和質量。但如果此時感覺是死記,那還是不要用這套卡片。

我一般是看完一頁FA2016,接著快速過一遍FA2017這頁的內容,同時背這頁Usmle Rx的卡片。看完一個系統的FA做這個系統的kaplan的題,同時看下一系統的FA,保證既有書看又有題做。開始大多設20題的小考試,當天對完答案,兩周左右過一章,將FA上沒有的知識整理成電子注釋。這樣到6月底看完FA各論並做完kaplan,總體正確率86%。Kaplan社會醫學的題庫有很多醫院管理題,最後考試我一道也沒有遇到,問了其他小夥伴也很少遇到,簡單了解下即可。

總結下來,第一遍看FA就比較順。FA以結論性的知識點為主,需要理解而不能死記(當然需要強記的必須得記)。現在考試中buzz word出現頻率越來越低,常常會七拐八繞地描述一個病,這就需要對一個疾病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勤查uptodate可以深化理解,然而uptodate提供的信息實在太多,可以先看summary,不清楚的再看下相應部分的具體內容。

Wiki比uptodate精鍊一點,但是有信息錯誤的風險,需要自己甄別。Wiki上面有些疾病的小視頻(比如Wilson disease)還挺有趣的。缺乏直觀認識的疾病可以多看看圖,病理圖片可能會成為解題的關鍵點(比如Bacillary angiomatosis和Kaposi sarcoma)。

2017年5月報了名,6月底選考位,雖然一個checkpoint還沒真正做過,但是看FA的感覺比較順,心想從6月開始就可以開始全職備考,加上11月要開始輪轉,因此決定11月之前考完。約了8~10月的區間,事實證明選9~11月更好,建議大家還是盡量往後選一些,以免最後有意外事件。比如我6月份的時候就約不到上海10月的考位,只能約到9月中旬的,但這個時間實在來不及考試,最終只得去約北京10月份的考位(此處要吐槽上海的考位太少,或者是我運氣差,10月份好像是有什麼註冊會計的考試吧)。

2017年7月1號做了kaplan sim1,做的時候感覺比較簡單,正確率89%,因為我對kaplan錯題印象較深,且小夥伴建議我趕緊開UW不要在kaplan耗了,所以沒有再做kaplan錯題,7月10日做了sim2,比sim1難一點,正確率90%。到此,算是平穩度過路標系統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checkpoint,走回正軌。

Step1的知識可以基本分成這兩種類型:

  • 一種是需要理解然後熟練記憶的,比如生理、病生;
  • 一種是沒啥好理解它就是那樣的,比如解剖、組胚、某些藥物副作用;

隨著我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後一種知識會轉化成前一種,你會發現曾經死記的一個副作用背後的機制原來是這樣,曾經習以為常的一個癥狀原來是以這樣的機制發生,從而建立起更廣闊的輻射網路。

我自己一直不習慣做anki,一方面anki和書是兩個軟體,如果anki存儲了大量的筆記就需要反覆兩邊換著看。另一方面經常糾結到底有沒有必要給這個知識點做anki(回頭看自己一開始的備考,有很多關注點太偏,且理解不到位)。索性就事無巨細的在電子版FA2016上做備註,把從題目答案、uptodate以及其他資料里的知識點都打在FA相應的位置里,最後做了幾千條注釋。好處是在不斷翻書中熟悉了FA的內容;壞處是注釋比較小,有時候不想單獨點開看,不能加圖,多個有聯繫的知識點只能手動翻頁回顧,而且翻書記憶不如anki背誦來得確實。我在備考前3個月還是開始做一些必須記住的anki。

第三階段:2017年7月~2017年10月

主要是做UW+翻看FA+做NBME。7月13日開了UW(算好到考試正好3個月,建議UW時間cover到考試,否則最後沒題做不利於穩定狀態)。一開始正確率在85%上下,感慨題目明顯跟kaplan不是一個檔次,答案講解也細緻到位很多。Kalpan有的題略嫌牽強,UW則幾乎沒有,任何題目都能找到確鑿的證據。

一個block加對答案就能花掉一整天,完全做不到路標系統第三階段所描述的一天兩個block+看20頁FA。因此一開始設立的考試期限看起來有些緊張。其間把FA總論部分看完,因為行為醫學的正確率一直不高,所以做了一半的kaplan ethics100,挑著看了BRS行為醫學的章節。原本想要單獨看一遍HY Gross Anatomy最後也沒有時間看,不過因為之前經常翻解剖書和圖譜,所以解剖方面沒有感受到太大阻力。

此時做題發現自己會出一些記憶性錯誤,比如我經常記混PBC和自免肝的抗體。於是痛下決心開始做anki,決心在正式考試的時候殺掉這些愚蠢的錯誤。一張卡片只有一個知識點,基本沒有那種從病因到治療講一種病的大卡片。到考試前做了400張卡片。每天邊做新的邊背舊的。

另外,我做題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記不清的老想翻書去看,也不一定是選不出來,有可能就是突然想到某個點發現自己沒記清。後來就壓抑這種慾望到做完題後再看。

8月15號做了NBME16,錯了12個,650/259,都沒有壓線,心裡基本有底了。此時全職備考已進行了2個月,其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我一般一天學9-10個小時,周六晚上休息,但每周總會有其他一兩個晚上看不進書,導致囤積起一套套沒對完答案(主要是未mark的題)的UW,而且缺乏危機感,到最後考試前還有十幾套的未mark題的答案沒對。

9月學校開學,瑣事變多,期間UW正確率一度跌到72%,NBME成績也有所波動。考慮到還沒有做完UW, 所以依舊按部就班看書做題。這段時間可以感覺到水平的升高,對答案更快了一些,輻射更流暢。9月22號NBME18做了660/261, 開始進入到最後的收尾階段,修補知識漏洞。

最後的衝刺階段看FA以題目為出發點,自己聯想到什麼就去翻。試過從頭到尾看第二遍FA,但由於時間緊,發現漏洞的效率低,所以放棄。之前聽聞最後1個月可能會有看不進去書的狀態,似乎也在自己身上發生。考前兩周做完UW, 平均正確率88.3%。

9月27號連續開8個block的sim1+sim2, 相當酸爽,後面的block由於疲勞感正確率明顯下降。sim1和sim2錯題數相差不多,但分數分別是277(錯12)和264(錯14)。

後兩周以一天一套UW錯題、對之前剩下的答案、看FA為主。考前4天又模擬了一次連續7個block的NBME19+官方120,分別是720/273和90%,依舊在第五個block下跌。

分析原因主要是自己習慣在第四和五個block間進食,因為怕餓所以吃的有點多(一個麵包+一罐八寶粥+一根香蕉+一塊巧克力)導致腹脹。建議大家中間那頓少吃一點,可以勻到後面的block之間加餐(前提是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另外,官方120題目風格與UW和NBME明顯不同,最為接近考試風格,建議大家多多體會,有利於在正式考試第一個block快速進入狀態。

考試:2017年10月13日

買了考前兩天的高鐵,出發前又出現bug:登不上UW題庫。浪費了一晚上時間也沒弄好,心情很糟,擔心去了北京沒題做,狀態下滑。另外還有剩下的幾套答案沒對。好在到了北京,換了網路又能夠重新登錄了。

酒店定在京儀大酒店,網路還算穩定(偶爾斷線),非常安靜,因此睡得不錯。酒店離考點有點遠,騎車15分鐘,不過考試當天一般都會早醒,有充足的趕路時間。

考前一天把剩下的錯題、不穩的知識點看了一下,仍有許多未完成的計劃,然而保持休息和狀態最重要,於是11點30睡覺。雖然帶了唑吡坦以備不時之需,但我個人吃了唑吡坦後第二天有點反應變慢,所以考前不太想吃。淺睡眠到凌晨3點醒了,戴上耳塞後深睡眠到六點一刻。泡好咖啡,下樓吃了自助餐,七點半出發去考場。

考場要求八點前到,當天好像只有我一個考U的。強烈建議不要穿帶口袋的襯衣,否則每次安檢都要把口袋翻出來。考場環境詳見李驁飛的考經(?點擊姓名可查看考經)。

我被安排在坐裡面的坐位,戴上耳塞後不會受到別人點滑鼠或進出的影響,每過10分鐘監考老師都會進來溜一圈。一開始的tutorial可以快速跳過,跟官方120的tutorial一模一樣,主要調節一下耳機即可,這樣能多省出時間休息(tutorial 15min, 休息45min, 我大概有58min的休息時間),可以每個block都去休息。

第一個block開始的時候心跳還沒有平復,但總體感覺不難,剩了15分鐘左右查完全部題目。

第二個往後難度有提升,中間的blocks腦子也不如開始時靈敏,最後剩的時間僅六、七分鐘,沒有查完mark的題目。好在我平時做題走的不是快速做完然後檢查的路線,盡量第一遍細心一些,但此刻仍有擔心,會在未檢查的題目里出現低級錯誤。

感覺帶書來考場是個錯誤選擇,手賤去翻了不確定的題目,結果發現錯了兩道,對心情有影響。其實帶書沒啥必要,畢竟考過的點一般不會出現第二次。

第四和第五個block之間吃的又有點多,沒控制好飲水量,導致第五個block很想上廁所。

最後一個休息時間過於悠閑,回來的時候發現休息時間僅剩數秒,開始做題的時候考試時間已經浪費了20秒,好在最後一個block比較簡單。

整體考試進入狀態較快,有不確定的題能通過推測和排除選出答案,還有一些是真的沒轍。有兩道題是複習的時候常常記混,最後栽在了上面。有曾經做過的原題(但是記不清是NBME、官方120還是UW了)。

遇到見過的答案選項要細細審題,有可能題干有變化。盡量不要選聞所未聞的選項,除非你非常確定其他選項不對。我遇到不少行為醫學和生物統計的題,可能是我這方面表現不穩定。現在主要的擔心是在沒有檢查完的題目里存在低級失誤。

要說遺憾肯定是有的,如果再多一個月,把後期衝刺的壓力勻開一點,多沉澱一下可能會更好。但再拖下去又會有耽誤後面的計劃,所以就這樣結束Step1吧。

看書:

  • FA:完整的一遍,對答案中不斷翻看
  • Usmle Rx: 配合著看了FA各論部分
  • 病理:pathoma+視頻*1, goljan*1, Robbins題庫
  • 生理:BRS*1
  • 藥理:Kaplan *1, Kaplan 視頻*1
  • 微生物:Kalplan *1, Kaplan 視頻*1
  • 神經解剖:High-yield *1
  • 生化:Kaplan *1
  • 行為醫學:Kaplan *1,Ethics 100做了一半,BRS挑著看了倫理學部分
  • 免疫:沒有專門看,挑著Kaplan的看了一點
  • 解剖:沒有專門看,挑著High-yield看了一點
  • 組織學:沒有專門看書
  • 胚胎學:沒有專門看書

Checkpoint:

  • Kaplan overall:86%
  • Kaplan Sim1 (2017-7-1):89%
  • Kaplan Sim2 (2017-7-10):90%
  • UW overall:88.3%
  • NBME16 (2017-8-18):650/259
  • NBME17(2017-9-2):620/252
  • NBME18 (2017-9-22):660/261
  • UW sim1+sim2 (2017-9-29,連做):277,264
  • NBME19+官方120(2017-10-9,連做):720/273, 90%

正確閱讀考經(beta版):

考經,不是循證科學範疇的single case report,而是一種個人傳記文學(屬於anecdote類型,在循證水平上屬於最低的)。

百歌醫學通過《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Version 1.5)?點擊閱讀,為大家提供了可信度大於3.0分的考經,即作為第三方來確認考經"是否為真人真事真成績單而寫成的真考經」,而非別有用心的組織或個人杜撰拼湊的虛假考經。但考經本身的個人傳記文學屬性是無法通過《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而改變成為single case report這種最基礎的scientific evidence的。 所以,在同學們閱讀時,請注意考經這種個人傳記文學「在全面性和準確度方面存在的先天誤差,在可重複性和普適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故,考經作為一種鼓舞鬥志的文學作品是合格的,考經作為指導USMLE考試的學習複習是有潛在危險性的。 請所有真正複習準備USMLE考試的同學,嚴格遵循路標系統(來源於cohort study和case control),按部就班完成「做題 + 精講 + 按時高標準通過checkpoint」的循環,這是正確的guideline。 PS:《正確閱讀考經(beta版)》是2018年1月12日新出現的配合於《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進一步指導大家正確精細準備USMLE最初版,今後會逐漸更新為正式版。

by 百歌醫學 2018年1月12日


#USMLE考經#考生更詳細信息:

  • 複習模式:先兼職後全職(詳見:《考USMLE,全職準備好還是兼職準備好?》?點擊閱讀)
  • 參照的路標系統版本:第二版和第三版路標系統?點擊閱讀
  • 【課考區間】 =916天(詳見:《考出USMLE Step1 需要多少時間?》?點擊閱讀)
  • 考試題目數:40x7=280(詳見:《最新USMLE Step1考試改革影響分析》?點擊閱讀)
  • 考試地點:北京考場
  • MBBS學位學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 星座:射手座
  • 姓名:楊卓然(zhihu.com/people/bryan-

本文於2018年1月始發於百歌醫學微信公眾號baigemed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