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組織偏離平衡狀態的鋼件加熱到適當的溫度,經過一定時間保溫後緩慢冷卻(一般為隨爐冷卻),以獲得接近平衡狀態組織的熱處理工藝稱為退火。

其主要目的如下:?

●?調整硬度以便進行切削加工。經適當退火後,可使工件硬度調整到170~250HBS,該硬度值具有最佳的切削加工性能。

●?減輕鋼的化學成分及組織的不均勻性(如偏析、等),以提高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

●?消除殘餘內應力(或加工硬化),可減少工件後續加工中的變形和開裂。?●?細化晶粒,改善高碳鋼中碳化物的分佈和形態,為淬火作好組織準備。?退火工藝種類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溫退火、球化退火、擴散退火、去應力退火及再結晶退火等。不同退火的加熱溫度範圍的工藝如圖所示,它們有的加熱到臨界點以上,有的加熱到臨界點以下。對於加熱溫度在臨界點以上的退火工藝,其質量主要取決於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冷卻速度及等溫溫度等。對於加熱溫度在臨界點以下的退火工藝,其質量主要取決於加熱溫度的均勻性。

圖(1)各種退火工藝的加熱溫度範圍?

1、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又稱重結晶退火)是將亞共析鋼加熱到3Ac以上30~50℃,保溫一定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入石灰和砂中冷卻,以獲得接近平衡組織的一種熱處理工藝。它主要用於中碳鋼,其主要目的是細化晶粒、均勻組織、消除內應力、降低硬度和改善鋼的切削加工性能。低碳鋼和過共析鋼不宜採用完全退火。低碳鋼完全退火後硬度偏低,不利於切削加工。過共析鋼完全退火,加熱溫度在Accm以上,會有網狀二次滲碳體沿奧氏體晶界析出,造成鋼的脆化。

2、等溫退火

等溫退火是將鋼件或毛坯加熱到高於3Ac?(含碳0.3~0.8%亞共析鋼)以上30~50℃或1Ac?(含碳0.8~1.2%過共析鋼)以上10~20℃的溫度,保溫適當時間後較快地冷卻到P區的某一溫度,並等溫保持,使A轉變為P組織,然後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完全退火所需時間很長,特別是對於某些A比較穩定的合金鋼,往往需要幾十小時,為了縮短退火時間,可採用等溫退火。圖4-18為高速鋼的完全退火與等溫退火的比較,可見等溫退火所需時間比完全退火縮短很多。等溫退火的等溫溫度(1Ar以下某一溫度)應根據要求的組織和性能由被處理鋼的C曲線來確定。溫度越高(距1A越近)則P組織越粗大,鋼的硬度越低;反之,則硬度越高。

3、?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將鋼件加熱到1Ac以上20~30℃,充分保溫使未溶二次滲碳體球化,然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在1Ar以下20℃左右進行長期保溫,使P中滲碳體球化(退火前用正火將網狀滲碳體破碎),隨後出爐空冷的熱處理工藝。

主要用於共析鋼和過共析鋼,如工具鋼、滾珠軸承鋼等,其主要目的在於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並為以後的淬火作組織準備。

近年來,球化退火也應用於亞共析鋼而取得較好效果,並有利於冷變形加工。

4、擴散退火?

擴散退火(或均勻化退火)是將鋼錠、鑄鋼件或鍛坯加熱到略低於固相線的溫度,長時間保溫,然後緩慢冷卻,以消除化學成分和組織不均勻現象的一種熱處理工藝。擴散退火加熱溫度為3Ac以上150~250℃(通常為1100~1200℃),具體加熱溫度視鋼種及偏析程度而定,保溫時間一般為10~15h。擴散退火後鋼的晶粒非常粗大,需要再進行完全退火或正火。由於高溫擴散退火生產週期長、消耗能量大、生產成本高,所以一般不輕易採用。

圖(2) 高速鋼的等溫退火與完全退火的比較?

5、去應力退火?

去應力退火是將鋼件加熱到低於1Ac的某一溫度(一般為500~650℃),保溫,然後隨爐冷卻,從而消除冷加工以及鑄造、鍛造和焊接過程中引起的殘餘內應力而進行的熱處理工藝。去應力退火能消除內應力約50~80%,不引起組織變化。還能降低硬度,提高尺寸穩定性,防止工件的變形和開裂。

更多相關知識請添加QQ羣:834375355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