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大同教」?「大同教」是如何創立的?從這個過程瞭解一神教,簡直刷新了我的認知

在巴勒斯坦常駐第二年的五一勞動節,終於盼來了期待已久的出遊,辦事處集體組織去海法參觀大同教花園。

為解開心中疑惑,第一次去海法後我上網做了功課,知道了「大同教」的正式譯名應該是巴哈伊信仰。

後來又讀了一些關於巴哈伊信仰的材料,可以說,對巴哈伊信仰的研究和了解,刷新我對一神宗教的認識。

一神宗教,簡單說就是認為只存在一個神,這唯一的神「創造萬物又超越萬物」。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世界三大宗教都是一神宗教。

巴哈伊信仰是新興的一神宗教,發展到今天僅有150年餘歷史。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由於歷史久遠,已融進了太多有待考證的傳說和神話,相比之下,有關巴哈伊信仰的史料詳實、清楚,對研究和理解宗教的起源很有參考價值。

巴哈伊信仰創立於波斯(即今天的伊朗),有觀點認為該信仰起源於伊斯蘭教什葉派。

簡單地說,其創立過程是這樣的:

1844年,一位原名叫作阿里的波斯年輕人自稱是巴孛,並宣稱神的使者將再次降臨人間,給全人類帶來新的啟示。

巴孛的言論迅速傳播,引起當權者和宗教人士的不安,並被視為異端與威脅,巴孛和他的追隨者因此遭到迫害。

1850年,巴孛被處死,火刑。

巴孛殉道後不久,他早期的追隨者——已被投入地牢的德黑蘭貴族巴哈歐拉,宣稱自己就是巴孛所說的神派來的使者,他在獄中接收到神降下的啟示。

巴哈歐拉出獄後被驅逐出境,開始了40餘年的流放生涯,從波斯輾轉奧斯曼帝國的巴格達、君士坦丁堡、阿德里安堡,最後被監禁在今天以色列境內的阿卡。

阿卡是當年奧斯曼帝國發配重犯的地方,巴哈歐拉在那度過餘生,客死他鄉。這期間,巴哈歐拉致力於創立並完善被他稱為巴哈伊信仰的新宗教。

漸漸地,阿卡成了巴哈伊信仰的傳播中心和聖地,不少巴哈伊信徒不畏旅途漫長艱辛,專程前往阿卡拜見巴哈歐拉。

海法位於阿卡以南,經過四次的探訪,巴哈歐拉指示長子阿博都巴哈在海法的卡梅爾山為巴哈伊信仰先驅——巴孛建造陵寢。

巴哈歐拉逝世後,阿博都巴哈繼任巴哈伊信仰的領袖。海法、阿卡繼續保持著巴哈伊信仰中心的地位。阿博都巴哈完成了父親的遺志,歷經波折將巴孛的遺骨從波斯帝國遷至海法,安葬在卡梅爾山。

阿博都巴哈逝世後,他最年長的外孫守基阿芬第繼承他的事業,繼續履行著傳播巴哈伊信仰的使命。

與其說守基阿芬第是一名宗教領袖,不如說他是一位卓越的管理者和執行人。他工作勤奮,非常具有開拓精神。他在海法成立了巴哈伊世界中心,處理巴哈伊信仰的管理、行政、協調、聯絡等事務。

他將巴哈伊信仰的經典著作從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翻譯為英文,詳細闡述其涵義,並與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和團體通信,指導他們理解與踐行巴哈伊信仰,還做出了在海法和阿卡建造巴哈伊花園的規劃。

他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去世後,巴哈伊信仰的領導者由個人轉變為選舉和任命產生的集體。

阿芬第所做的這一切,有效地促進了巴哈伊信仰體系的發展,推動巴哈伊信仰在全球的傳播。

2、巴哈伊信仰為什麼又被稱為「大同教」?

巴哈伊信仰的三大核心是:認神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

具體教義包括:獨立探尋真理、宗教與科學的和諧、男女平等、譴責一切形式的偏見、普及教育、消除極端貧富差距等。

或許是因為包容性、現代性和開放性,巴哈伊信仰發展迅速,教徒遍佈世界各地,人數約500萬。據說,地產大亨潘石屹夫婦都皈依了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的宗旨與中國古代「世界大同」的理想相似,所以在傳入中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譯作了「大同教」。

巴哈伊信仰繼承了伊斯蘭教一神論的體系,相信存在唯一的神。神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偉大到人類無法完全認知」。

同時,巴哈伊信仰認為世間宗教同源,都來自神的啟示。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穆罕默德等三大宗教的先知都是神的使者、神旨意的顯示者,而巴哈歐拉就是神派到世間的最新一名使者。

伊斯蘭教承認之前猶太教、基督教的先知,但認為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先知,即封印先知。而巴哈伊信仰認為穆罕默德之後,還有新的先知,神向人類傳遞啟示、派遣先知的過程不會終止。

巴哈伊信仰連續演進的宗教觀對伊斯蘭教構成了挑戰。

因此,在伊朗等伊斯蘭國家,巴哈伊信仰仍被視作異端,不被當局接受,巴哈伊教徒仍遭到歧視與迫害。

巴哈依信仰的聖地和最高管理機構坐落於以色列境內,得到以色列方面的承認和保護。但為避免引起猶太教徒的反感,巴哈伊信徒不可在以色列傳教,以色列公民也不能皈依巴哈伊信仰。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世界三大一神教有內在聯繫性,引用維基百科上一段很犀利的話:

「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均奉舊約中的亞伯拉罕為他們的先知...有觀點認為,從猶太教中派生出了兩個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則不承認該說法,穆斯林相信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內容纔是最純正的,而不是繼承或抄襲猶太教和基督教。」

三大一神宗教又有相互抵觸和排斥的地方,再從維基百科上引用一個例子:「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世主,這是(猶太教徒歷史上)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視和迫害的一個原因。」

如前文所提到的,巴哈伊信仰者也由於類似的原因受到伊斯蘭世界的歧視和迫害。

再聯想到亨廷頓所說的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文明衝突」,不免覺得人類歷史和社會真是複雜,因為宗教爭來鬥去,可能只有神知道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3、「空中花園」的奇蹟真的存在,就在以色列的海法

說完了巴哈伊信仰的故事,再來講講美麗的巴哈伊花園。

那年五一時去海法,車子剛拐彎進入德國區,我就看見對面的卡梅爾山中央,一座金色的穹頂在陽光下熠熠發光。巴孛陵寢已修繕完畢,再次向世人開放。

海法的巴哈伊花園依山而建,自山腳至山頂綿延千餘米,由十九層階梯狀的平臺組成,1987年動工,直到2001年才落成,造價約250億美元。

白色大理石石階貫穿整座花園的中軸線,連接各層平臺,巴孛陵寢位於山腰的第十層平臺,是花園的中心,它那金色的穹頂永遠是匯聚視線的焦點。

花園是波斯式的花園,也融合了歐洲園林的風格,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對稱,中軸線兩側對稱地分佈著草木、花壇、雕塑、噴泉等景觀。

花園特別的精美,青翠的草坪、成排的蒼柏修剪得就像用標尺量過一樣,特別整齊。紅色的月季花和紫色的矮牽牛開得特別嬌艷。

不少園林景觀是諸如九角星(巴哈伊信仰的符號)等幾何造型的,特別有波斯和伊斯蘭裝飾圖案的特色。白色石欄上立著的雄鷹石雕特別有型,如同守園的靈獸。

一股清泉沿著石階自上而下流過整座階梯花園,或在水渠中流淌,或在噴泉中湧動,特別的清澈晶瑩,為花園增添了生氣與靈動。大片的橘色碎瓦片和白色鵝卵石鋪在地上,與綠色草木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

遠離中軸線的區域過度為自然狀態,保留著卡梅爾山的原生植被,既是花園的組成部分,也是與兩側市區間的緩衝帶。

當然,如此精美的花園,維護成本一定很高,旅行指南《孤獨星球》上特別指出,100名專職的園丁在打理巴哈伊花園。

有必要再次提及,巴哈伊花園不是普通花園,而是宗教場所。雖有石階貫穿中軸線,但想從山腳「拾階而上」一直爬到山頂,這是不可能的。

或許是為了維持莊重氛圍並且便於保護和管理,花園各層平臺間鐵門緊閉,無法通行。花園的底層、頂層及陵寢所在的第十層限時免費向遊人開放。

據花園的官方網站上發布的消息,除了星期四,每天上午或中午,巴哈伊志願者會組織兩三次25人左右的walk-in tour,免費的,可以從第十層走到底層,具體時間會在網站上更新,感興趣的遊客可自行提前到指定地點集合,名額先到先得。花園的管理有序、先進、開放的,與時代緊密接軌。

五一假期那次去,很遺憾,根本沒趕上walk-in tour。連參觀第十層的陵寢花園的時間都挺緊張的。抵達海法後,先到了山腳的底層花園,這個路線熟,很好找,轉了一圈,拍了一堆照片,就趕緊撤了出來。為了順利找到山腰上的第十層花園,我特意從網上列印了地圖,又向底層花園的志願者問路。志願者提醒時間快來不及了,你們抓緊上山吧。

然後就連忙坐車上山。山腰上有一條橫向的公路從花園平臺下穿而過,方便了交通,也不影響階梯花園整體的連貫,花園入口就在與公路得交叉處。附近停車不方便,好不容易找到個空地,車剛停穩,我就急忙下車。花園入口開放到中午12點,那時離關門時間只有十多分鐘,盼了大半年,不能趕不上白來一趟呀,可不能讓心願落空呀。我一路小跑,氣喘噓噓進入了花園。

花園路上鋪著鵝卵石,走在上面咯吱響,我不覺放緩了腳步,那顆急躁的心也跟著靜了下來。

巴孛的陵寢向遊人開放,參觀前照例有志願者提示一系列注意事項,進去前需脫鞋,這一點像是清真寺。陵寢內空間不大,十分簡潔,地上撒著玫瑰花瓣,點著長明燈。正當我瞻仰巴孛的遺像時,突然叮咚一聲接到一條簡訊,掏出手機準備回復,卻被志願者制止了,我不好意思地說了聲抱歉趕緊收起手機。

出了陵寢花園,繼續向山頂行進,抵達可以俯瞰花園全景的最頂層。站在山頂看,巴哈伊花園像是一條精美的波斯長毯懸掛空中,再往遠方望,地中海與天空融為一體,無限蔚藍。面對如此美景,我的呼吸都被悄悄地帶走。

將視線往回收,就看到了海邊狹長的港口,成堆的集裝箱,高高的塔吊,在一片自然美景中,竟顯得很和諧。海法本就是座老牌的工業港口城市,以色列兩大石油煉化廠中的一座就建在這裡,除了傳統工業,海法還是高科技產業重鎮,城市南郊的Matam工業園區匯聚了英特爾、微軟、谷歌等眾多國際和以色列本土的高科技公司的研發中心。

海法還是兩所一流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和海法大學(University of Haifa)的所在地。既擁有巴哈伊信仰的聖地,而且又科技發達、追求創新,海法本身似乎就是巴哈伊信仰倡導的「宗教與科學和諧」的最好印證。

在海法,猶太人和以色列阿拉伯人關係和諧。

在德國區裏既有阿拉伯人開的烤肉店,也有猶太人開的啤酒屋,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做著各自的生意,各自過著各自的生活。在這裡,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間相互包容、和平共處,為紛爭不斷的中東地區樹立起了一個典範,也為巴哈伊信仰「建立普遍持久和平」的目標增添了一個註解。

阿卡也有一座巴哈伊花園,巴哈歐拉的故居和陵寢就在那裡。阿卡的花園是平的,風格雖和海法的相似,但與海法階梯狀的「空中花園」相比,顯得普通了很多。

我們驅車趕到的時候,已是午後,花園核心部分已關閉,只能在外圍轉轉。開車返回時,發現阿卡老城美麗而滄桑,就在海邊的城牆下停了車,四處閑轉。陽光明媚、舒適,照在海面上,化作一片片碎金。

阿卡的歷史很悠久,一追溯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臘時代。阿卡的古堡和古城牆是十字軍東徵時代保存下來的,十分完整和原生態,阿拉伯小朋友在石巷子裏奔跑、嬉戲,阿拉伯漁夫在集市上販賣從地中海中打來的魚,一對新人在城牆上拍婚紗照,兩個情侶在海邊的餐廳就餐,滿滿的生活氣息,還有什麼能比這更美好。

一家正統猶太人在阿卡最大的清真寺前坐上了阿拉伯人駕駛的觀光馬車,我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一幕,多麼難得又和諧的場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嘛,並不必打打殺殺,水火不容。很多事情被政治綁架了,就會變得很糟糕。

以色列的北部也曾不太平,也經歷過了戰爭的陰雲。

2006年7月,黎巴嫩與以色列之間爆發武裝衝突,真主黨發射火箭彈襲擊以色列北部,以色列予以還擊,空襲了黎巴嫩南部與首都貝魯特。據報道,海法遭到了93枚炸彈襲擊,居民或撤離家園或躲進空襲掩體,而程序員們在防空洞裏還不忘繼續編寫代碼。不管風雲變幻,依舊幹自己該乾的事。

戰爭5年後到達海法,已看不見一絲戰爭的痕跡,這座城市留給我的回憶只是平靜與美麗。但海法的居民知道,來自北方的威脅不曾消失,只是生活仍將繼續。而直到今天,黎巴嫩仍然無逃離出戰爭陰雲的籠罩,在內亂、內戰的泥潭中不斷掙扎,因為複雜的教派衝突,普通的民眾不得安寧。

如果說戰爭是可恥可憎的,那麼,內戰極其可恥可憎。

想起了約翰·列儂(John Lennon)《想像》(Imagine),歌中唱到:

「想像這世上,

沒有地獄,也沒有天國,

這很容易,只要去嘗試,

人們頭頂上只有天空,

只為當下而活。

想像這世上,

沒有所謂國家,

這並不難,

沒有殺戮或犧牲,

也沒有宗教,

世間所有的人,

生活在和平之中。」

願這「想像」照進現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