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覺和領悟之路》中,有一章講到一個學生寫論文的事情。

這個學生準備著手寫畢業論文,因為缺乏自信,一直沒有動筆。森田正馬先生對他說:「總之要先著手幹起來」,但這個學生反覆強調神經症癥狀尚未治好,論文沒法寫。直到他父親聽聞此事對他發火,他才只好下決心動手寫論文。

森田正馬先生對此事評論到:

該學生是固執的典型。固執的人,拘泥於沒有自信的自我,不管我怎樣告誡他:「先應著手幹起來」,他總是無動於衷。他說因父親發火才下了決心,但即使寫論文,或者趕赴戰場也不需要什麼決心。下了決心,就會產生多餘的思想糾葛。不需要下決心,只服從於自己置身的環境,動筆寫論文就行。

如果他追問我:「即使著手幹了,仍然寫不成時,怎麼辦」,我會做如下解釋:「把決心啦、自信啦統統拋開,只要自己坐在桌前,攤開稿子、鋼筆和參考書,儘管寂寞,仍像小孩做遊戲一般幹下去即可。每天幹上10分鐘、半小時都行,儘可能不斷地坐在桌前,有時寫上二三行,有時順手抓到一本參考書打開來看,懂也好,不懂也好,胡亂地讀起來就行。或一星期,或兩星期忍耐著堅持下去就可以。」對此光想像可能不太好理解,實際做起來就會明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概括一句話,會也好,不會也好,應該乾的事,不管是否願意,無論如何也要去干。這時光憑勇氣、自信等假裝的信念是無濟於事的。

以上的話最初我讀起來,僅僅是理解了表面的意思,直到真正體會到了不同的做事狀態下不同的感受,才明白此中的含義。以前,因為想得太多和追求完美,不管做什麼事,心中自然會有相應的預期,這個預期自然也是希望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可一旦心中懷有這樣的預期,做事之時就會有對於結果和狀態有執著,同時就帶來無形的壓力,甚至要去做掃地和洗衣服這樣的小事時,都要下定決心和鼓起勇氣,而一旦做事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期,強烈的挫敗感也會席捲而來。而對於要專註的學習幾個小時,要完成一件困難的工作,光是想想就想放棄,乃至於該做的、想做的事,都遲遲無法付諸行動。

我想起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有一個人物叫李夢,是主角士兵許三多因蠢笨不受喜歡而被分配到一個無人問津的草原五班時遇到的室友。草原五班是被連隊忽略的地方,班裡的4個成員早已軍容渙散,每天靠抽煙、打牌和看電視來打發漫漫時光。李夢是一個有點才氣的文藝青年,他對許三多說,他愛好寫作,且有一個夢想,就是寫一本百萬字的小說,在他的想像中,這本小說將會是無比精彩的,他已經花了兩年時間去構思了。但其實他天天描繪的小說,其實連個題綱都沒寫好。他總是寫了撕、撕了寫,無法好好地寫下去。他以為是環境、氣氛、時機打敗了自己,但其實只是自己的想像打敗了自己而已。而最終改變了這個人的卻是許三多,一個腦子不好使,什麼也想不明白,卻只知道埋頭苦幹的笨蛋。

從小到大的教育均是都是讓我們注重結果,求好,求優秀,總是要認真、要一絲不苟、要追求完美,要我們不要做「差不多」先生,要盡善盡美,要做到極致。於是我們不小心就走了極端,造成了強迫癥狀。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需要那麼較真,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人生不是一場考試,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有時差不多即可,淺嘗則止即可,隨意一點即可。讀書認真可以,但如陶淵明所說的不求甚解也可以。做事不一定要多麼專註、一定要做多長時間,隨意一點即可,做5分鐘也是做,寫幾個字也是寫,有時結果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能夠開始、並且一點點做起來而已。

我們有時就是預期太高、對自己的要求也太高,而對於自己的實際能力,卻視而不見。就像沒學會走就想跑的小孩兒。

行動就是去做事,僅此而已。抱著無所謂地態度,能做多少做多少,不求結果怎麼樣,不管效率高不高,只管做就好了。這才是真正客觀的,實事求是地做自己的去。

這種做事態度是讓我們真正服從事實,放下無用的思慮,自然而然地去做事。最終我們會發現,其實開始做一件事並沒有那麼艱難和痛苦,而往往只要開始去做了,也會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做。《自控力》書中所說的「先做10分鐘」的小技巧,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讓自己做事之前放下預期的負擔和想像的壓力。

但如果為了把事做好,而生搬硬套故意想營造這樣的態度,就會又陷入了思慮的迷霧中。因為,那樣其實心底里還是在預期事情應該做得多麼好。

所以不管是吃飯睡覺,還是工作學習娛樂,順應當下的境遇,無需多想,老老實實地做事,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