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605.gif子宮頸閉鎖不全,恐有流產危機!2014021114.gif

36歲林小姐與先生結婚10年,2年前突然想要小孩,卻遲遲無法自然懷孕,透過人工受孕後一次成功,但22週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頸口竟已打開2公分,伴隨羊水囊膨出,有早產危機,醫院診斷為子宮頸閉鎖不全

醫院為林小姐進行子宮頸環紮手術。林小姐出院後,除上洗手間,一直躺在牀上安胎,幸好順利養胎到足月,於懷孕38週產下2240公克重的健康男嬰。

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俐瑾說,每500名孕婦就有1名子宮頸閉鎖不全,在無任何症狀的情況下,自發性子宮頸縮短,進一步造成子宮頸口擴張,嚴重時羊膜經由打開的子宮頸膨出至陰道,導致流產。

子宮頸閉鎖不全發生時,孕婦通常沒有徵兆又不會疼痛,所以很多媽媽直到破水或陰道有異物感就醫,才發現子宮頸已經打開,若羊膜囊已膨出,幾乎很難保住胎兒。

什麼是"子宮頸閉鎖不全"?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葉長青說明,子宮構造包含子宮頸和子宮體,他將子宮比擬為牙膏,子宮頸就如同蓋子,當蓋子一直關不緊,未足月的胎兒隨時有被擠出來的風險。

一般婦女子宮頸在平常與懷孕期間幾乎是閉鎖狀態,直到懷孕足月進入產程,子宮頸變短,並隨著子宮收縮,子宮頸漸漸擴張,才讓胎兒通過子宮頸。

早產不容易預防,但臨牀定義孕婦是否為子宮頸閉鎖不全,進而防止早產並不困難。一般正常懷孕中期,約20-24週時,子宮頸長度應在2.5公分以上,若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低於2.5公分,就是子宮頸過短,可能因子宮頸閉鎖不全導致早產。

另外,當孕婦過去曾在懷孕中期,約14-30週有無痛早產或早期破水,幾乎可認定是子宮頸閉鎖不全造成,計畫再懷胎時,就可先進行相關治療。

陳俐瑾提醒,婦女只要是先天子宮異常、子宮頸病變或做過切除手術、多次人工流產手術、懷多胞胎等,都是屬於子宮頸閉鎖不全的高危險羣,建議懷孕24週前後,進行子宮頸長度篩檢或高層次超音波篩檢。

當發現子宮頸閉鎖不全時,可考慮子宮頸環紮手術,將羊水囊推回子宮,在陰道有限的空間,用不吸收縫線將子宮頸環形縫合,手術時間約30分鐘至1小時,等足月再將縫線剪開引產,胎兒存活率可達80-90%。(摘自聯合報20181010)

2014012723.gif2014012723.gif

2018102611.gif淺談子宮頸閉鎖不全(Cervical incompetence)

定義:

子宮頸口在還沒進入第一產程、無任何子宮收縮的症狀下時就自發性擴張,使得 羊膜掉入陰道中,進而導致破水、胎兒產出稱為子宮頸閉鎖不全。

發生率:

子宮頸閉鎖不全的發生率約為為1/500至1/2000。但懷孕中期流產的婦女中約有25%是由子宮頸閉鎖不全所引起。

致病機轉:

1.子宮頸先天性異常:

如雙角子宮、單角子宮、雙子宮、縱隔子宮與先天性子宮頸長度過短,容易有子宮閉鎖不全的問題。

2.外傷性:子宮頸曾經受過傷導致無支撐力。

好發族羣:

1.有先天性子宮異常、因前胎生產導致子宮頸裂傷如急產、產程過久。

2.外傷性問題,子宮頸曾開過刀如電燒,子宮頸擴張術(如多次人工流產手術、妊娠中期的引產等),人工流產手術,子宮頸整型,或因子宮頸癌前病變接受過子宮頸錐型切除術、子宮頸部分切除手術等,均容易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

懷孕時即是子宮頸閉鎖不全的高危險羣。加上前一胎分娩時,若無意中傷害到子宮頸(如:前胎胎兒過大或第二產程過久等),且傷口癒合不佳,將可能對下一次懷孕造成影響。

臨牀症狀:

懷孕中期 (16-28 週) 時發生子宮頸無痛性的擴張,有時會有少量的陰道出血伴 隨腹部的下墜感、內診或超音波撿查時時可看到羊膜成一氣球般突出於子宮頸口外,最終會破水、早產。

診斷方法:

內診,看子宮頸口的擴張程度,以超音波檢查子宮頸長度,若子宮頸長度在3公分以上,表示子宮頸正常。

正常懷孕中期(20-24週)的子宮頸長度最好在2.5公分以上,若短於2.5公分就屬子宮頸過短,子宮頸過短的其中一個可能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建議高風險的孕媽咪可在16-20週左右,透過內診或超音波檢查是否有異狀。

治療:

初次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時,預後很差、因為通常沒有徵兆、一發現幾乎都已 無法保住胎兒。

因應之道為唯有在下次懷孕14-16週中間行子宮頸環紮術 (cerclage)、把子宮頸紮起來,等到足月或臨盆時再解開。

子宮頸閉鎖不全的處理方式如下:

1.第一胎曾經發生,第二胎會在衛教時提醒孕媽咪多休息,避免過於疲累。

2.子宮頸若有變短的趨勢,有時會給予黃體素。

3.前一胎曾因為子宮頸閉鎖不全而流產,這胎會建議在懷孕14-20週評估是否可做預防性子宮頸環紮術。

4.曾做過子宮頸圓錐狀切除手術或多次流產手術的孕婦,子宮頸會比較短,也可以考慮預先給予黃體素或進行手術。

201810262201810261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