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薄瘦身風潮已經不可逆的吹向了各類筆記本,甚至一向以「磚頭」定位的高性能本也避不開這股風。近期

ALIENWARE也針對性的更新了全新m系列產品,首當其衝的就是2018版m15,之前個人測試體驗了2018版

ALIENWARE 15 R4,這次剛好有機會借到最新的ALIENWARE m15體驗對比下,瘦身之後的「外星人」有什麼區別,另外性能釋放是否受到影響。

文章較長,我這邊簡述下ALIENWARE m15的優缺點,及與ALIENWARE 15 R4區別。

缺點:

1, 價格

2, 邊框因為設計緣故,依舊不是三面窄邊框設定

優點&區別

1, 瘦身明顯(相比常規R系)

2, 星雲紅回歸(紅色外星人也算經典設定)、144Hz屏幕可選

3, 性能釋放優秀

想了解更多內容的歡迎繼續往下看

瘦身明顯&星雲紅回歸

m15整個系列機型這次瘦身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具體有多明顯呢?15寸機型機身重量僅為2.3kg,這個數值對於普通人可能沒一個直觀的概念,我就跟你這樣說吧,比之前標準版本15寸外星人輕了至少一公斤(比13寸還輕薄),而目前標壓+獨顯的遊戲輕薄本基本重量也都是2-2.5kg範圍,所以這個重量控制其實已經極大超出我預料了,瘦身之後的m15已經脫離磚頭機陣營,當然我也更期待未來M系列其他尺寸機型。

外設設計方面,m15設計語言其實還是延續AW這一代的設計語言,除了D面,其他位置設計跟之前的R系列變化並不大。不過之前R系列邊緣的燈光裝飾條也取消了,估計是因為瘦身的緣故。

讓人比較開心的就是這次紅色(官方「星雲紅」)回歸,紅色之於外星人,是很重要的配色,這個看下謝耳朵的愛機就知道了。雖然從屏幕上未必能感覺這種顏色有什麼特別,但實物來看是非常亮騷的。

下圖有對比mbp15及16開本書籍大小厚度,實際已經控制很理想了。

?ALIENWARE的紅,其實就是正紅,表面均勻的噴塗工藝+親膚質感材質,手感膜起來是很舒服,但要注意的就是日常清潔保養了。其實陽光之下還是有一些金屬光澤的。

有雷電3,但沒有SD讀卡插槽

IO部分要注意的就是,這機子有40 Gbps雷電3口,而且有一個ALIENWARE顯卡增強加速器埠,可以用來玩家AW家的egpu。具體介面下詳,但讓我很意外的是SD讀卡插槽沒有,跟R系列一樣。

2個A類超高速USB 3.1埠| 2.HDMI 2.0輸出埠| 3.迷你Display Port 1.3出埠| 4.Thunderbolt? 3埠| 5.ALIENWARE顯卡增強加速器埠| 6.電源/直流電輸入埠| 7.楔形鎖插槽(線纜和鎖單獨銷售)| 8.Killer? Networks E2500千兆位乙太網網卡| 9.A類超高速USB 3.1埠(採用PowerShare技術)| 10.1/8"音頻輸出埠(與直插式麥克風耳機兼容)

?鍵盤區域居然採用了更加實用的全尺寸鍵盤(R系列15寸都不是)。觸摸板相比R系列取消了自定義燈光的設定。另外比較特別的就是C面頂部也是有進風口的。

控制好體積之後的M15,總算可以放入常規的電腦包,而不用買專門的遊戲用雙肩包。我這邊用宜麗客的14寸雙肩包示意,M15依舊可以裝進去。

144Hz&IPS 屏幕的到來

因為外觀設計緣故,m15屏幕設計採用的是雙邊窄邊框,而不是大家普遍更加喜歡的三邊窄邊框(甚至四邊窄邊框)設定。作為邊框狂魔Dell肯定不可能沒有這樣的能力,個人理解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服從於整體設計,特別是m15依舊保留了那個突出攻擊角的設定。

看完邊框,實際更重要的素質表現如何?首先我手上這臺是星雲紅版,所以屏幕是144Hz的IPS版,此外還有60Hz的版本,目前看官方介紹,兩個版本除了刷新率以外,都是覆蓋完整的標準色域。

144Hz對於遊戲筆記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是選購標準。m15上面這款屏幕,在動態顯示效果(刷新率、響應速度)及靜態畫面顯示器效果(色域覆蓋、亮度平衡,色準等)算中規中矩,就是參數不差,但靜態畫面跟主打色彩的圖形編輯機型還是有差距。目前只有1080P解析度的選擇,個人覺得其實都不算短板,因為遊戲用戶看中更多是速度,哪怕增加2K甚至4K面板選擇,目前筆記本平臺基本也沒有顯卡帶得動,更別說高幀數。當然配置這塊Dell一向是比較靈活的,也不排除未來會增加其他顯卡、屏幕配置。

出色的性能發揮

常規理解,筆記本平臺在做了輕薄化處理之後,勢必會壓縮散熱的設計空間,導致的結果要麼散熱不佳所以降頻,或者廠商主動設計降低功耗發揮,從而避免溫度過高。不過這種問題在m15上面是不存在的, i7 8750H在M15上面得到了完整的性能釋放,甚至有點狂野。

說明下,下面的測試都是在2018年12月,以當時的bios版本為基準(筆記本平臺不同版本bios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性能發揮調教)。

我手上這臺應該算中高配i7 8750H+16GB雙通道內存+512G SSD+GTX1066。首先是一眾理論測試,因為i7 8750H的平臺測試,網上已經很多了,大家也可以參參照下。這邊值得注意的就是M15上面的SSD採用了更為主流且性能可靠的三星PM981(至少目前是,因為現在筆記本廠商在不同批次版本可能採用不同的SSD),整體性能發揮幾乎可以說是同級別配置模範生的表現。

遊戲性能部分,大家可以對比參考我之前15R4的測試,也是基本一樣的配置。而基本統一配置的m15,性能發揮並沒有隨著體積壓縮而受限,GTX1066性能發揮依舊。目前比較可惜的就是我們老黃家的移動端的新卡未上,所以沒得選。

狂野的散熱設定

出色的性能釋放肯定要搭配靠譜的散熱設計及官方功耗頻率調度。

m15上面採用了整套的ALIENWARECRYO-TECH V2.0方案,而官方對於這個技術介紹也是比較詳細且準確,就是這一整套方案並不是簡單的提升某個散熱規格(比如熱管、風扇、散熱片),而是整體方案優化,包含固件調度上面的調整。

我這邊以R15連續測試為例,連續測試10次,M15幾乎沒有明顯的性能變化,多核分數始終維持在1100+cb,這點來說表現是非常好的。

更誇張的大概了溫度功耗策略。CPU溫度牆達到了99°,cpu單烤的時候功耗55w,雙烤的時候降為40w;單烤頻率3.05g,雙烤降為2.7g;單烤的時候cpu溫度可以達到98度,單烤的時候90度。

變化明顯的內部佈局

「取消了HDD」。擴展性能方面標準的雙M.2跟雙內存插槽,我手上的這臺是沒有HDD的,實際如果你有特殊需求也可以選擇有HDD版本,但相應,電池區域會有一塊位置變為HDD的安裝位,所以電池容量變小。一般來說個人是不建議現在還買HDD,畢竟SSD越來越便宜了。

散熱方面,我們這邊可以看到m15採用了雙「散熱器」的設定,散熱規模實際對這臺機子來說已經算接近極限,且散熱片也均為銅製散熱片,相比鋁製更好。然後還採用C面鏤空增加進風的設計,同時一定程度避免D面被阻擋的影響,而D面在散熱器部分位置也是一大塊的進風槽設定。多方位的散熱系統設計,所以m15,在實際應用中只要你使用環境不是太糟糕,基本都可以正常發揮,只不過個人建議高性能本還是適當優化外部散熱環境,畢竟你也不希望機子長時間高轉速散熱吧(吵)。

續航

我手上這機子電池是90Wh版,所以這機子續航在遊戲本裡面算優良,在常規筆記本裡面應該也是可以算正常的表現。常規應用大概可以達到4小時的續航,而遊戲應用大概1小時多。

「瘦身」纔是出路

其實每次說外星人的缺點,都會說價格云云之類的,但實際價格對於這類型產品來說並非缺點,畢竟沒有外星人也會有一個類似定位的產品賣到這個價位,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個價格定位帶來的某些方面極致的特性。

換了新模具的之後的m15,講真其實會比常規版本更吸引人,當然要注意它的配置也有所限制,比如顯卡最高也僅為gtx1070mq,但瘦身效果著實明顯,甚至已經比常規13寸外星人更輕薄了。不過升級設計依舊延續這一代的設計語言,所以屏幕沒有做三面窄邊框是比較可惜的,其他後續陸續更新其他尺寸的版本,比如13、17,看有怎樣的差異化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