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如何看待6月19日起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正式發布了最新一版的《國際疾病分類》。即ICD-11。

雖然,ICD-11還需要提交2019年5月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上由會員國最終批准,並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是,這些只不過是走例行程序,內容不可能再更改。

這也就意味著,引人注目的遊戲障礙(成癮)被WHO正式納入「官方疾病名錄」,成為了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

ICD-11共包括55000多個與損傷、疾病和死因有關的獨特代碼,簡單理解就是包含55000多種疾病,遊戲成癮只不過其中的一種,為什麼格外引人關注?

一方面,遊戲障礙是第一次納入ICD的新疾病;重要的是,它還是繼賭博障礙在2013年被美國精神病協會「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首次納入為精神障礙性疾病之後第二個行為成癮疾病。

更重要的是,這是否意味著打開了行為成癮的潘多拉魔盒——包括性成癮、吃成癮、強迫性偷竊、強迫性購物,甚至跑步成癮等會陸續被接受為精神障礙性疾病呢?

人為什會上癮——人腦獎賞系統和成癮機制

人之所以會成癮源於人腦的獎賞系統。

人類祖先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對有利於生存的物質及獲取這些物質的行為予以獎賞,獎品是被稱為腦獎賞系統的中腦邊緣系統分泌多巴胺來產生一種舒服的感覺——欣快感。

其中,最原始和自然的觸發因素是利於生存的食物獲取和利於繁衍的性行為,即所謂的「食色性也」。

其他衍生出來的因素包括社會(行為)獎賞和某些物質(毒品)。

有一些物質或行為,不僅僅是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還會「劫持」腦的獎賞系統,表現為如下五個特徵,就是成癮:

渴望——對這種欣快感無限的慾望;

依賴——離開它就覺得難過;

耐受——由於人體自我平衡機制的平抑,想要獲得這種欣快感要求越來越強烈的刺激;

戒斷癥狀——當不能不能獲得相應刺激就會產生各種不適;

強制性尋覓行為——最終,為了追求更強烈的毒品或者行為刺激而喪失基本的價值判斷,失去理智和自我控制的強制性獲取。

可見,只有嗜好或者沉迷,並不能稱為成癮。只有全部具備以上5個特徵,才能稱為醫學的成癮。

從物質成癮到行為成癮

直到2013年,DSM-5將賭博障礙列為行為成癮之前,醫學上的成癮只針對精神性藥物,包括酒精、大麻、致幻劑、吸入劑、阿片類藥物、鎮靜劑、催眠葯和抗焦慮葯、興奮劑和煙草等。

DSM-5將賭博障礙列為行為成癮,意味著成癮突破了僅限於物質的界限。

原因在,隨著腦功能性磁共振的應用,大量研究發現,一些行為跟毒品一樣刺激乃至劫持人腦的獎賞系統,並激活大腦額葉意志力中樞,完全具備成癮的特徵。

尤其是,《科學》雜誌著名的科學記者和新聞作家斯坦斯霍爾登於2001年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行為成癮,真的存在嗎?」的重磅新聞評論,將行為成癮推上了醫學研究和爭論的風口浪尖。

經過多年的證據積累,2013年修訂的DSM-5將賭博障礙列為行為成癮的精神障礙,並將所在章節從「物質相關障礙」修改成了「物質相關和成癮障礙」,開啟了行為成癮被歸為精神病的先河。

但是,對於另一種入選呼聲頗高的行為成癮——「遊戲障礙」,DSM-5僅將之列在了「需要更多研究證據」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判了「緩刑」。

ICD-11的頒布意味著遊戲障礙稱為被國際社會公認的第二種行為成癮

隨著研究證據的進一步積累,遊戲障礙被列為行為成癮呼聲越來越高,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必然。

WHO主導的國際疾病分類最新版終於「順應民意」將遊戲障礙納入了精神障礙性疾病,這也就意味著醫生可以將遊戲成癮診斷為一種疾病,並進行合法的治療。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人特別愛玩電腦遊戲就是精神病。

要診斷遊戲障礙需要符合嚴格的診斷標準。

按照ICD-11的說明,診斷遊戲障礙需要符合以下條件:

持續和反覆沉溺於數字設備遊戲(包括在線或離線遊戲機上),並備受自責、懊惱等折磨;

遊戲沉溺者卻失去對玩遊戲的自我控制,仍無法自主停止遊戲;

或者,將玩電子遊戲置於比日常工作和生活,諸如生活興趣,日常飲食、睡眠和社交等活動更優先的位置;

並且,即使因此遭遇到諸如因工作時間玩遊戲而被解僱,因玩遊戲耽誤約會而失去社會關係等不對正常生活、工作的干擾,仍會繼續甚至升級遊戲行為。

只有符合以上條件才是遊戲成癮,才是病,才需要治療。

當然,由於ICD僅僅是一個疾病分類體系,更詳細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措施方案還需要相關機構制訂頒布相關的診療指南。

就是說,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公認的有關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案。

遊戲障礙被列入精神病,行為成癮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

被認為具有成癮特徵的行為並不只有病態賭博和遊戲成癮,其他的還有性成癮(有的學者更學術化地稱為縱慾障礙,Hypersexual Disorder),食物或吃成癮,強迫購物(也被稱為購物癖),強迫性盜竊,甚至跑步成癮等,也有大量證據顯示具備行為成癮的特徵。

這些行為會不會在將來被列為「精神病」?

這取決於進一步的研究證據,和科學界對這些證據的解讀。甚至需要從「政治正確」角度進行考量。比如,如果把(吃)(某些)食物列為精神病,其影響似乎忒過重大,自然需要慎之又慎。


很多人覺得這是危言聳聽,但是親身經歷的人,會覺得「遊戲成癮」就是一種精神疾病,並且病的不輕。我有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如果不是染上網癮,不說出類拔萃,絕對也算的上青年才俊。孩子家境優渥,從小學習鋼琴,四年級考過十級,多次參加全國比賽並且獲得名次。至今,他的鋼琴老師說起他,還是讚不絕口,一副驕傲的表情。從小到大,輔導班、補習課就與他絕緣。除了做作業,他好像沒有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沒事兒打打乒乓球,玩玩魔方。中學畢業沒費多少力,就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高中畢業沒費多少力,就考上全國最好的大學。當時,執意學建築的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專業素描課的學習。用老師的話說,這孩子太有靈氣了。大學以後,加入鋼琴社、文娛部。迎新晚會上,一件白襯衫,一首《出埃及記》吸引了一大票女生。他眼前,似乎是一條康庄大道,一片光明。高一下班學習,他的父母突然接到輔導員的電話。趕到學校的時候,他已經一個月沒有出宿舍的門。不刷牙、不洗臉,白天睡覺,晚上玩遊戲。誰的話他也不聽,眼睛無神的盯著電腦。相信沒有經歷的人,總會覺得是在誇張,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沒有任何一點點的徵兆。就像是抑鬱症之類的病情,突然發病。後來經歷了休學、轉系、再休學、再轉系。終於他在25歲那年,他離開的學校。從染上網癮的那一天,他就很少再和人交流。偶爾的一次,他無意中說起,不想在面對電腦,可是又無力自拔。我想這個毒癮大概是一樣的,一旦沾染就很難自控。這絕對是一種很嚴重的精神疾病。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精英菌點個贊哦~點擊右上角關注無憂精英頭條號,了解更多職場支招!


今年年初,世界衛生組織(WHO)決定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相關規定將自19日起生效,WHO將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WHO表示,遊戲成癮的癥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頻率、強度、打電玩的長度都要納入考量)、越來越經常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後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WHO稱,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6月18日《環球時報》)

由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性地位,其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影響。但同時如何界定遊戲成癮,本身就是一個難度較大的事,世衛組織也提出了要綜合評測,將玩遊戲的時間、頻率、強度等納入考量,是否喪失了自我行為控制力,讓遊戲完全支配了生活等。

而這個消息的出現,同樣也引發了許多的爭議。一直以來,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他們往往對於遊戲有著一定程度的偏見。而且在幾年之前,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各地紛紛出現「戒網癮」「戒網遊」的治療機構,它們收費不菲,往往採取封閉式管理,對孩子進行軍事化管束,利用電擊、毆打、辱罵、體罰等殘酷方法,進行所謂的治療。而結果則令人震驚,近年來頻頻被曝光有孩子因暴力毆打致死、電擊損害精神等悲劇事件,雖然政府因此叫停「電擊療法」,禁止暴力治療手段,可家長「戒網遊」的需求非常旺盛,「電擊療法」仍然存在。

確實近些年來有著部分青少年由於沉迷於遊戲,分不清虛擬和現實,不僅僅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遊戲中去,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諸如荒廢學業、天價充值、不聽管教、暴力衝突、自殘自殺等。令無數家長產生焦慮情緒,聲討網遊的危害性,四處尋求戒除孩子遊戲成癮的方法。但是有的時候造成這樣的後果的不僅僅只是由於遊戲,可能還會有學校、家庭等一系列複雜的原因。因此,怎樣算「遊戲成癮」,而這又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就變得很難確定了。

但這並不能阻擋的了一些不正當的「戒網癮」「戒網遊」的治療機構從中牟利,同時眾多遊戲愛好者就瑟瑟發抖,為自己有可能患上「遊戲成癮」而不安。網友則集體擔憂類似楊永信的「電擊療法」「軍事化戒網癮」「暴力治療遊戲成癮」等將由暗轉明,甚至於被合法化,成為商家光明正大賺錢牟利的依據,令更多孩子遭受傷害。

可見,當遊戲成癮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後,各種非法治療手段、機構極有可能藉此機會,走向蓬勃發展的道路,而這些非法治療手段,不僅難以達到治療效果,反而會給孩子們造成更大的傷害。政府和民眾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慎重對待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採取謹慎的態度進行科學研究,徵求專家和民眾的意見,不要輕易批准相關診斷治療方法,應嚴格遵循科學實踐原則,對治療方法進行合規評估,避免缺乏科學依據的治療手段合法化,淪為牟取暴利的工具。


要是我沒看錯的話,這個規定是6月18號公布的,並於6月19號正式生效,沒錯,一直以來備受廣大家吐槽的遊戲成癮被列入了世界衛生組織列入了精神疾病,其實看到這個消息我們都應該高興的,畢竟遊戲成癮真的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記得前段時間有很多家長在公開的媒體平台上多次抨擊遊戲影響孩子健康成長,是毒瘤,應該將遊戲消滅掉,換孩子一個健康的人生,類似這樣的言辭一下子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網友的評論分為兩大派
  • 一派就是以家長為代表的為人父母的人群,剩下的就是另外一部分了,當然,其中肯定有很多都是玩過遊戲的,但是在我看來,無論是誰的觀點都是很片面的,後來我看到了一篇出自某遊戲策劃的文章,裡面沒有長篇大論地支持哪種看法,而是從自己遊戲策劃的崗位出發,以及從一個孩子爸爸的角度出發,客觀分析了這個問題。

  • 大概的意思就是:家長要端正態度,遊戲的本身沒有錯,錯的在於家長盲目否定遊戲的本身,其實只是一個娛樂方式,孩子之所以沉迷是家長沒有起到該有的引導作用,並舉例說可以從獎勵、懲罰等多種引導方式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是啊,這才是理性分析的結果。


回到我們的問題本身來,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行列這個做法其實也是間接性為遊戲正名了,遊戲本身沒有錯,成癮了是因為生病了,而且規定一旦生病就得治療,這無疑給了很多盲目而又無所適從的家長指明了一條正確道路,給世界衛生組織點贊。


謝小助手邀請。

其實遊戲上癮在既往的精神疾病診治中也是會遇到的,只是當時對於專科醫生共通的做法或者治療法就是叫做「戒網癮」,網路會上癮,酒精也會上癮,甚至某些特殊的癖好也會上癮,這些都是沒有什麼可糾結的。

大家需要明確的不是所有的玩遊戲都是有問題,諸如不是所有的飲酒都是有精神問題一樣的道理,因此不需要糾結,或者誤解概念。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遊戲成癮的癥狀首先需要達到癥狀標準,比如無法控制地的打電玩行為,這裡說的是「無法控制」,可以控制就不考慮異常行為,考核的標準包括遊戲的頻率,遊戲的強度,以及遊戲的時間長度等等,都需要納入考量作為考慮標準;還要存在經常將電玩代替其他生活興趣之前,明顯知道有負面後果,還要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可理解為無法控制性和社會功能的受損性;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考慮,但是如果癥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而診斷。 具體將在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中增加「遊戲成癮」診斷,規律中精神疾病之列。

目前,遊戲成癮在各國都是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許多國家都有治療遊戲成癮的戒癮機構,在精神專科醫院,此前也會偶遇到這樣的家長求助,相關治療方法以行為治療為主。可以說,遊戲成癮不是新問題,目前是新處理探討,肯定有積極性作用。


我是胡新,華大應用心理諮詢師

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這個消息一出可謂一時激起千層浪,時隔多年之後,電子鴉片,遊戲成癮的論調再次輿論喧囂,彷彿玩遊戲成為了一種滔天大罪,讓玩家們不由得憤慨萬分。

很多人吸煙,喝酒,打麻將還成癮了呢,我們小可愛們玩個遊戲就要被定個精神病?

心理諮詢師 胡新 回答:

你好!近些日子來的確在微信、微博、新聞網站等網路平台上看到大家都在熱議這件事,關於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並寫入了國際疾病統計分類最新版(ICD-11)中。

雖然從流程上看還需通過明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會員國批准,正式生效要到2022年1月1日,但基本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為此,我也第一時間找來了ICD-11英文原版,找到了相關部分讀了一下,確實如媒體上說的那樣。

而且,它的屬性被歸入了「成癮行為導致的障礙」部分,僅次於賭博成癮,位列第二。

然而,即使是如此,我們還是要冷靜地看看,大家對它的熱議、恐慌,甚至是「憤慨」究竟是不是合理的呢?

很多時候,我們在情緒的作用下,容易對一些問題的理解產生偏頗,繼而出現自己所反對的並不是現實的真實情況這一尷尬的狀況。

所以,我們還是來看看,公眾到底在擔心什麼。

當這個消息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感到震驚,同時會聽到大家概括出來的關鍵字是:「打遊戲要被定義為精神病」。

由此,我們很容易理解,大家其實恐慌的是「打遊戲」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娛樂活動,竟然要和「精神病」扯上關係。

事實上,這裡需要澄清這麼幾個概念。首先,精神病並不都是像普通大眾想像的那樣,等同於瘋子、胡言亂語、社會功能喪失,甚至還有威脅他人生命的那種狀態。

嚴格意義上來說,對於精神和心理方面有問題的人,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精神疾病」,而不是「精神病」。

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卻差之千里,因為大眾印象中的「精神病」的狀態恰恰是心理/精神類疾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精神分裂症。而且,在精神醫學領域,撇開精神分裂之外的精神疾病及心理問題還有不少,其中絕大多數並不會輕易對他人產生傷害,反而更多的是得病的人自身痛苦不堪。

換言之,因此,回到「遊戲成癮」這個問題上來看的話,單純成癮類的問題和大眾說認知的「精神病」可謂差之千里,相去甚遠,完全沒有到擔心到那個程度的必要。

其次,我們是把「遊戲成癮」歸為精神疾病,而不是將「玩遊戲」歸為精神疾病。

同樣的,也是僅一字之差,但卻差之千里。在澄清區別點之前,有一點希望你能明白:在異常心理的臨床診斷中,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哪種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除了重症之外,一般不是以「有無」來界定的,而是以「程度」來區分的。

換言之,在構成異常心理的種種癥狀中,許多時候並非是他們具有一些普通人都不具備的行為表現,而恰恰只是其程度要比一般人強烈許多。

比如,一個人可能會因為反反覆復洗手或者確認規則而被診斷為強迫症,但這並不等於多洗幾次手和多確認幾次規則的行為本身有什麼特別;因此,「玩遊戲」和「遊戲成癮」的區別,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打遊戲本身不構成問題,只有玩遊戲「成癮」了才是問題。雖然ICD-11中將遊戲成癮細分成了兩類:線上遊戲和線下遊戲,但對何為「成癮」的癥狀界定卻是一樣的。即,無法控制地打遊戲(頻率、強度、打電玩的長度都要納入考量);

越來越經常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後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此外,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但也表明,如果癥狀嚴重,確診前的觀察期也可縮短。事實上,撇開遊戲不談,即使是賭博行為,在滿足這些條件之前,也不會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疾病。

由此可見,要想一個行為真正要被納入「成癮」也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一切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對於遊戲來說,適度原則始終是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只要能把握好一個度,不讓自己沉迷其中,就不必對打遊戲行為本身有太多的擔心。

同樣,不僅僅是遊戲,對於其他任何一項活動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解開你的迷惑。

作者簡介:

胡新,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認知行為療法和精神分析動力學取向。立足當下,探索問題的深層原因,激發個體內在的動力,實現內心的成長,與另一個自己和解。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正式發布了最新一版的《國際疾病分類》。

即ICD-11。雖然,ICD-11還需要提交2019年5月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上由會員國最終批准,並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是,這些只不過是走例行程序,內容不可能再更改。

這也就意味著,引人注目的遊戲障礙(成癮)被WHO正式納入「官方疾病名錄」,成為了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

ICD-11共包括55000多個與損傷、疾病和死因有關的獨特代碼,簡單理解就是包含55000多種疾病,遊戲成癮只不過其中的一種,為什麼格外引人關注?

遊戲障礙作為一種新的新疾病;

很明確的一點是遊戲障礙他作為一種新型疾病,它還是繼賭博障礙在2013年被美國精神病協會「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首次納入為精神障礙性疾病之後第二個行為成癮疾病。

如果你網路遊戲大於你的所有活動那麼你就是遊戲成癮,無論發生什麼情況發生,你也不會放下你的手機去打你的遊戲。而且這一類精神病需要情況非常惡劣才會被相關醫院接診,需要達到已經對日常生活行為,社交能力,工作等生活產生巨大破壞損失的且狀態一直保持在12個月以上的才能進行確診並進行相關治療。

「網癮」這個辭彙多年來一直都是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眼中釘肉中刺,而網癮的最大來源就是網路遊戲,固然遊戲好玩,但是也不能太過沉迷網路,好酒雖然好但是也不能貪杯的道理一樣。也希望在人們能正確的看待電子競技,它並不是什麼禍害他是一種新的形式,它只是在這個社會上很多人的一種娛樂方式,甚至真的是一些精神病人心裡的安慰所。

智聯校園 齊堯學生回答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查看官方網站 智聯校園 大學生成長求職平台

如果從文字表面來看,「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挺嚇人呢,那得有多少年輕人或兒童患有精神疾病。但再從遊戲障礙癥狀來看,我便長出了一口氣,符合癥狀的人數明顯就少了很多。但是即使有符合癥狀者,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中,也很難治療,這要主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一:從認知層面來看。很多家長現在最頭痛的是孩子手機或電腦遊戲成癮,只要孩子有時間就會沉迷於遊戲之中。請注意,這個有時間一般是指孩子們放學以後回到家裡,才有機會接觸到遊戲。因此,家長們往往不會把遊戲成癮和孩子有精神疾病聯繫到一起。再說年輕人群體,更不會把自己對遊戲的成癮和精神疾病相關聯,因此,不管你怎麼宣傳,都照玩不誤。

原因二:從管控機制來看。遊戲成癮必須要有電子產品為介質,但是從目前電子產品擁有量來看,幾乎已經普及到小學生,家長們常常以對孩子的安全保障為理由,給孩子配智能手機,結果讓孩子們很容易就接觸到遊戲,不管是單機版還是網路版的。再往小一點的孩子身上看,現在連幼兒都很容易接觸到父母的手機,因此,從管控機制來看,無法解決孩子對遊戲逐步上癮的難題。

原因三:從治療體系來看。在我們國家,在對待遊戲成癮這一問題上,無論從認知,還是從管控機制上,都存在意識淡薄的問題,再加上治療體系更加滯後,因此,即便有治療機構,家長也不願意讓孩子去矯治或治療。所以說,儘管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範疇,在我國也起不到任何作用。無論從家庭還是學校,都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


看到這則題目,社長不禁反思了一下自己,在《王者榮耀》連跪八局的情況下,還想開始下一局算不算是遊戲障礙?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最新一版《國際疾病分類》,其中明確的將「遊戲障礙」列入了精神疾病的範疇中。當然,這個新的疾病分類還沒有在世界衛生大會上由會員國最終審判通過,但也八九不離十了。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給出了兩條「遊戲障礙」的判斷標準:第一,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第二,社會功能受損。

遊戲障礙通俗講就是遊戲上癮,對遊戲失去控制力,將遊戲置於其它興趣和日常活動之前。 而且,如果被迫停止使用網路就會產生嚴重的戒斷反應,更嚴重的是,在心理上也會產生變化,比如在情感和認知上產生一些偏差,因為過度沉迷於網路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嚴重的不適應感,悲觀、沮喪、社交恐懼等情況也隨之而來。

當然,世衛組織考慮把它加入精神疾病一列主要原因是,遊戲上癮和毒品、咖啡因這類藥物成分上癮是截然不同的情況,遊戲上癮者的心理其實非常接近飲食障礙者,想玩遊戲——停不下來——已經很疲倦了還是想玩——最終垮掉,看上去和暴食症患者是比較接近的。

至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掉進了「遊戲障礙」的陷阱里,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就有答案了。畢竟,精神病從來不會覺得自己有精神病。


我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新聞和評論,綜合起來有幾個點建議注意一下。

第一,不是說玩遊戲就是病,這個上癮最起碼得持續12月才算,所以沒必要因為家裡有孩子玩遊戲就擔驚受怕。第二,實際上能玩遊戲上癮的孩子,本身就存在一些生理或者心理問題的,這才讓他們更願意去在遊戲里尋找價值感。第三,之前就聽說過有一些網癮訓練營斂財什麼的,通過電擊或體罰折磨孩子,家長如果真給送去了,看起來是為孩子著想,實際是坑了孩子。網癮還沒戒明白,心靈創傷一大堆。總體來看,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是經過綜合考量的,也是為何更多人的身心健康著想。

至於玩遊戲到底成沒成癮,我們還得審慎對待,不能說誰家孩子玩得多一點,就直接給扣上精神疾病的大帽子。這樣,反而會加重負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