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太史公排的啊。

在《史記》的刺客列傳里,太史公寫了一個五人組合——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

曹沫劫齊桓公,讓其退地;專諸刺吳王僚,魚腸劍千古揚名;豫讓毀身赴義,為故主報仇;聶政只是為了感激知遇之恩,就捨身行刺;而荊軻更是太史公所寫刺客列傳的核心,五千字的列傳3000個字寫的是荊軻,何也?壯哉。

其實從字數就可以看出太史公的態度,整個刺客列傳的情緒是遞進的。曹沫,是魯將,和齊國三次交戰都敗北,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劫持齊桓公,太史公看來,這是他的亡羊補牢之舉,字數最少。專諸的魚腸劍刺殺,太史公其實是不齒的,為什麼?

用隨後豫讓的故事來解釋吧,豫讓用漆改變自己的身形,吞炭變啞。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假裝投降趙襄子,在接近他之後刺殺他呢?這不就是專諸的做法嘛?然後豫讓是怎麼說的?如果我委身於他,然後再殺他,就是懷有二心。我知道這樣很難,但是這樣做,才能讓以後身為人臣卻懷著異心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

也就是說,太史公其實更贊同豫讓的這種做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行刺,也來的光明磊落。

而太史公隨後講的專諸呢?我覺得他的形象更接近一個「人」。豫讓為了報仇,改變自己的身形,對自己自殘,行乞於市,連妻子也不認。而聶政呢,在嚴仲子求上門讓他當刺客的時候,在百金的誘惑之前,斷然拒絕了。「我的媽媽還在,這刺殺的事我不能做。」

他是什麼時候去刺殺的呢?他媽媽過世了。他這個時候決定去做刺客了。為什麼,因為他覺得嚴仲子看的起他。然後徑直去問嚴仲子,想殺的是誰,而且拒絕了幫手。獨自走上了刺殺之路。

單以個人戰鬥力來說,聶政遠在荊軻和專諸豫讓等人之上。其他人都多多少少進行了遮掩,我們的聶政同志呢,直接是仗劍上門,從門口一直殺進去,幹掉了被一群全副武裝侍衛重重保護的韓相俠累。之後還殺了數十人,才自己把麵皮劃破,也就是說,這哥們是自殺的。

而他毀面目的原因呢,是不希望連累他的姐姐。

也就是說,聶政是為了知遇之恩而出手,而且對親人也始終是他最深的羈絆。雖然荊軻千古揚名,但是,說真的,聶政才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刺客。如果荊軻有聶政這樣的武力值……中國的歷史可能真的會被改寫好嘛?

至於荊軻,其實太史公在刺客列傳里也說了,有人評價他的劍術有問題,他名揚千古,更多的是因為易水的千古悲歌,是因為他刺殺的是秦始皇,是因為秦舞陽這個豬隊友的襯托,還有那功虧一簣的遺憾,故事性更加曲折。但是單單從刺客這個角度來說,我更愛聶政多一點,因為他心中更有愛。

俠以武犯禁,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刺客列傳的主旨。從這個角度出發,四大刺客里有聶政一席之地,有任何問題嘛?


去年曾經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姑且用當初的答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四大刺客」中,兩人刺殺成功、兩人刺殺失敗,聶政就是失敗者之一!

「四大刺客」的事迹分別是:專諸刺殺吳王僚,成功,當場被侍衛殺死;要離刺殺吳公子慶忌,成功,回國後自殺身亡。聶政刺殺韓相俠累,未成功,自己當場毀容後自殺身亡;荊軻刺殺秦王嬴政,未成功,當場被衛士殺死。

有人疑惑:為什麼失敗了也會受人尊敬,還出名了?答曰:並不是失敗者最出名,四大刺客都出名。後人或因個人崇拜或因政治原因,極力宣揚四人的功績,四人因而得以出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