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西蜀著名的軍事將領,他自從投靠劉備手下以來,屢立軍功深受劉備器重。曾經帶兵鎮守蜀國的軍事要地漢中,與威震華夏的關羽擔負著同等重要的使命,足以看出魏延曾經在劉備心中的重要地位。

據史料記載,魏延武功高強,性格孤傲,從來不會察言觀色、阿諛奉承別人。另外,他依仗劉備的恩寵和功高善戰,平時盛氣凌人、傲氣衝天。魏延尤其看不起那些文官們,言詞中充滿了蔑視,造成了眾人的反感和厭惡。他曾和長史楊儀存在很深的矛盾,魏延曾拔劍怒喝欲殺楊儀。蜀軍中,只有諸葛亮恩威並施才能止住魏延的氣焰。

劉備死後,魏延失去了倚仗的靠山。但是,他的性格方面沒有絲毫的收斂。諸葛亮制定的北伐方針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魏延卻笑為過於謹慎膽小,不能出奇制勝。因此,魏延提出過「子午谷奇謀」,主張他與諸葛亮分兵北進計劃,未被釆納。魏延自嘆才能不得施展,甚至對北伐戰略提出了質疑和不滿。

諸葛亮深知魏延的所思所想,奈何他是先帝生前重用信任的將領。由於長年累月的北伐戰爭,耗盡了最後的精神氣力,未能完成統一中原大業。他把遺志傳給了資歷尚淺的降將姜維,把撤軍指揮權交給了魏延的對頭長史楊儀,這種人事佈局安排無疑把魏延逼上了絕路。

魏延看到諸葛亮去世,壓在自己頭上的最後一棵稻草沒有了。論資排輩也應該他來接替蜀軍帥位,帶領軍隊繼續北伐戰爭。當他得知,楊儀和姜維掌管了蜀軍,並想撤回漢中。魏延便放火燒了回歸的棧道,揚言他要帶隊繼續北伐作戰,楊儀和姜維等人遣馬岱斬殺了魏延。

事後,楊儀上表後主劉禪,給魏延羅織了謀反罪名。蜀國滅了其三族。

蜀國斬殺魏延和滅其三族是以謀反罪為名,史學家們發現其實沒有謀反和投降的動機和事實。下令殺魏延和定罪的主角是楊儀。結合當時的境況,如果不殺魏延,後果不堪設想。然而,除去後患妄加罪名再誅三族,殃及無辜令人惋惜。


我認為不該殺,因為魏延的智勇是蜀國成功的惟一的希望。論智,他的子午谷奇謀其實是北伐是否成功的惟一出路!因為蜀國無兵無將無糧草,蜀道之難等客觀因素造成,若不出奇制勝,就是硬碰硬,無異於雞蛋碰石頭,就可想而知了!最後,孔明用行動證明瞭這點。我認為要拔一萬五千人馬給他,但先用一千人馬作試探,距離約三公里,若有埋伏便撤,若無埋伏便快速插入腹地。孔明先生不重用魏延是啥原因,《三國志》未作解析,我們不得而知,留下遺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