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號:

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



"徽州"在哪裏?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

畢竟每個中國人心裏

都有它的影子


鍾靈毓秀的黃山

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名震天下


▼黃山,圖片來源@VCG


蜿蜒曲折的新安江

自西向東串起一個個古老的村落

它的下游則是築壩蓄水形成的

千島湖


▼新安江歙(shè)縣段,攝影師@清溪


依山傍水的婺源

粉牆黛瓦、油菜梯田

一派詩情畫意之景象


▼婺源曬秋,婺源曾是古徽州的一部分,現隸屬江西省,攝影師@蔣紅陽


沒錯

它們都是“徽州”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

安徽省之“徽”

徽派建築之“徽”

風雲一時的徽商之“徽”

八大菜系的徽菜之“徽”

均取自徽州之名


▼安徽省命名於清康熙時期,“安”爲安慶府,“徽”爲徽州府,下圖爲古徽州府位置,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即便如今的“徽州”

僅以黃山市的一個區存在

佔地面積不過全省的0.3%

但人們依然無法忽略它

更不得不提及它


徽州,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1

山 河


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之處

山嶺遍佈、川穀崎嶇

自古便被稱爲“山限壤隔之地”

古徽州就誕生於此


▼古徽州地形圖,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北部

黃山一脈橫亙東西

鼎鼎有名的72峯或雄偉、或秀麗

蓮花峯、光明頂、天都峯

三大主峯名聲如雷貫耳

其中蓮花峯海拔達1864.8米

居安徽全省山峯之首


▼黃山西部支脈爲牯牛降,東部支脈主要爲大會山脈,攝影師@Tony Wang


南部

五龍山、白際山、天目山連綿展布

成爲古徽州西南至東部的天然屏障

山脈南北夾持、東西合圍

將古徽州團團圍住

來自北方的寒流被黃山阻擋在外

而來自南方的溼潤空氣則在山間積蓄

造就了一個雲霧繚繞的仙境世界


▼績溪縣雲霧蒸騰的山間村落 ,攝影師@清溪


暖溼氣流沿山體爬升

隨着海拔升高、氣溫降低

水汽則不斷凝結

在空中形成奔湧翻騰的雲海


▼黃山雲海,攝影師@Derek Chen


凝結後的水滴形成降雨落下

雨水又在山間匯聚

遇懸崖峭壁則飛瀉而下

飛瀑深潭,點綴山間


▼徽州地區的山峯和岩石形態是地殼擡升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圖是黃山九龍瀑,攝影師@方君堯


然而在漫長的地史時期

由於地層多次發生斷裂

導致部分地殼隆起成山

形成重重山脈

另一部分則相對下沉

形成山間平坦的斷陷盆地


▼位於山間盆地的婺源江嶺村,攝影師@沉默的劍心


發源自山區的溪流

不斷向這些盆地中匯聚

當河流衝出山谷

便失去了兩側山巒的束縛

寬度從數十米變爲百餘米

流速也隨之迅速減緩

於是水中攜帶的石礫泥沙紛紛沉降

日積月累之下

形成大大小的沖積平原


▼黟(yī)縣盧村油菜花,攝影師@趙高翔(請橫屏觀看)


其中規模最大者

便是新安江沿岸的休屯盆地

其面積約660平方千米

接近一個新加坡大小


▼黃山市徽州區靈山村,地處休屯盆地邊緣,攝影師@方君堯


此外

還有各支流沿岸的

黟縣盆地、華陽盆地、練江盆地、蘆昆常盆地等

這些盆地沿江串聯

往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

加之終年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

極其適宜人類居住和耕種


▼古徽州境內主要有新安江、樂安江、昌江三大水系,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外有崇山峻嶺

內有沃土良田

這片山限壤隔之地

已然擁有成爲世外桃源的標配


於是自漢代以來

爲了躲避中原的戰火和災難

大量士族和百姓紛紛遷徙至此

在山間盆地中安居樂業


▼婺源虹關村,攝影師@李曉棠


甚至河流凸岸的邊灘

也成爲一方隱祕的家園


▼凸岸是指河道轉彎處河牀凸出的一側,攝影師@趙高翔


至北宋末年

在繁重的課稅和徭役下

歙縣傭工方臘率衆揭竿而起

一時間從者如雲、聚衆數萬

然而在短暫的輝煌後

“方臘起義”迅速潰敗

而成功鎮壓起義的北宋朝廷

便以意爲“繩索”的“徽”字

將該地由“歙州”改爲“徽州”

並保留自唐代以來“一府六縣”的格局


▼一府六縣,也有人認爲徽州的命名來源於徽嶺或“美善”之意,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至此

“徽州”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而一段長達790年的傳奇才剛剛開啓



2

出 路

 

不過

世外桃源中的生活並不安逸

人們享受安穩與平靜的同時

也面臨着兩大嚴峻的考驗


第一個問題

是水災

由於山區坡地陡峭、河道短促

每逢夏季降雨增多

水流便由山區向河谷盆地中傾瀉

令聚居於此的人們深受洪澇之擾


於是

人們一面挖塘蓄水、一面築壩攔洪

再通過水溝引水入田、引水入村

不僅解決了灌溉、防洪和行舟問題


▼引水溝也被稱爲“圳”,壩被稱爲“堨(è)壩”,下圖爲績溪縣龍川村的小橋和堨壩,攝影師@方託馬斯


也造就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別緻景象


▼宏村南湖,圖片來源@VCG(請橫屏觀看)


在衆多堨壩中

最聞名遐邇的當屬歙縣“漁梁壩”

其壩身長約143米、高5米

全部以堅硬的花崗巖巨石築壘而成

既可蓄上游之水

亦可緩壩下之流

極有利於發展農業和建設碼頭


▼漁梁壩,下方爲漁梁村,攝影師@霧雨川


困擾人們的第二個問題

是地少

以績溪縣爲例

全境山地丘陵佔比可達92%

適宜規模居住和耕種的盆地僅有8%


▼績溪縣山間的村莊,攝影師@清溪


而隨着人口的不斷增加

山間盆地顯得越發擁擠

曾經流行於中原的合院式建築

因佔地太多、密度太低

在人多地狹的古徽州實在過於奢侈

人們亟待尋找一種新的居住方式


▼山西平遙古城


於是

在北方移民和土著山越的融合中

一種獨特的“天井式樓居”建築

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誕生了

這便是“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的平面佈局由簡而繁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H形和“日”字形,下圖爲“日”字形徽派建築的常見佈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徽派建築延續了北方的庭院結構

但爲了增加建築“容積率”

又汲取了山越人架樓巢居的特點

往往設有二層甚至三層樓

爲了儘量減少佔地

庭院面積也大大縮小

最終形成了狹長的天井


▼天井,攝影師@陸雨春


天井不僅用於通風采光

還可令雨水沿四圍屋檐匯聚而下

被視爲財富聚集的象徵

人稱“四水歸堂”


▼雨水從天井落下,攝影師@馮利輝


院落與院落間

僅留有狹窄幽深的小巷

土地利用率幾乎接近極限


▼黟縣南屏村街巷,攝影師@馮磊


徽派建築主體以木爲材

又排布得如此密集

必定是“一家起火、全村遭殃”

因此在傳統“人”字形屋頂的基礎上

古徽州人創造性地發明瞭階梯狀的山牆

山牆高出房頂、層層疊落

用以防止火災蔓延

因其鋪以黛瓦、如高昂的馬頭

故稱爲“馬頭牆”


▼根據階梯數量不同,馬頭牆又分一疊式、二疊式等等,較大的民居中可出現五疊式,被稱爲“五嶽朝天”,圖片來源@VCG


加之爲了吸溼防潮

徽派建築往往使用白堊(è)塗制高牆

在雨水的侵蝕下

白牆逐漸變得水印斑駁

像極了一幅山村水墨畫

於是“粉牆黛瓦馬頭牆”

便成了徽派建築最經典的符號


▼白堊又稱白土粉,主要由碳酸鈣組成,也是粉筆的主要組分,攝影師@方託馬斯(請橫屏觀看)


住房問題解決了

人們還面臨着嚴峻的喫飯問題

據統計

南宋時期古徽州人均耕地15畝

到明萬曆年間僅有2.2畝

清康熙年間甚至縮減至1.5畝

本地存糧入不敷出

人們不得不從外地買糧餬口


▼引自康熙時《休寧縣誌》

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飢色,三日不至有餓殍,五日不至有晝奪

無奈之下

人們將目光望向了廣袤的山林

不料卻開啓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令耕地最爲緊俏的明清時期

反倒成了古徽州最爲輝煌的年代


▼黟縣木坑竹海,攝影師@邱會寧


高山的松木、低山的茶

山間的油桐、油茶、漆樹、竹林、桑椏

甚至山中的礦產、石料

紛紛成爲重要的經濟來源

尤其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丘陵

廣佈適宜茶樹生長的紅黃壤

加之氣候常年溫暖溼潤

黃山毛峯、祁門紅茶、屯溪綠茶

一衆名茶聲名鵲起、廣銷各地


▼製茶,攝影師@邱會寧


而從中原帶來的生產技藝

更是令古徽州人如虎添翼

除了大名鼎鼎的澄心堂紙

松木的主幹、油桐的種子等

被用於製作徽墨


▼徽墨製作技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下圖爲歙縣胡開文墨廠的徽墨,攝影師@方君堯


婺源龍尾山出產的龍尾石

因富含絹雲母等礦物

成爲打磨歙硯的優質石料


▼歙硯製作技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圖片來源@VCG


此外還有徽筆


▼徽筆以“尖、齊、圓、健”著稱於世,僅筆頭製作就需數十道工序,製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遺名錄,攝影師@方託馬斯


油紙傘


▼製作油紙傘,攝影師@劉辰


衆多獨特的古徽州工藝品悉數誕生

文房四寶一應俱全

其聲名遠播、傳揚至今

而人們爲了走出大山

又在層巒疊嶂間

開闢了四通八達的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藉由這些古道和發達的水系

人們肩挑背扛、船載舟運

將徽州特產銷往全國各地

又將糧米油鹽等運回家鄉

開啓了“寄命於商”的徽州模式


▼引自明代史學家王世貞,意爲10個徽州人中僅有3人留在家鄉,7個在外營生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直至明清時期

徽州商人叱吒風雲、富甲天下

得名“徽商”

徽州也隨之被推向了鼎盛時代



3

鼎 盛


距今800多年前的南宋

52歲的朱熹歷時多年

終於在前人的基礎上

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四篇儒學經典進行註釋併合刊

始稱“四書”

成爲後世歷代科舉取士的範本


而古徽州作爲朱熹祖籍地

其學說的影響則更爲深遠

人們崇尚忠、孝、仁、義

“三綱五常”、“禮義人倫”深入人心

徹底改變了古徽州人的觀念和生活


▼古徽州曾名新安郡,因此朱子學說在當地的分支學派被稱爲”新安理學“;下圖爲歙縣棠樾牌坊羣,包括忠烈坊、節孝坊、功名坊等,攝影師@清溪


從北方移民至此的士族們

本就多選擇聚族而居

而朱子學說中對宗法等級的推崇

更將宗族的地位推向了極致

一個森嚴團結、世代傳承的宗族社會

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誕生了


▼引自清代趙吉士《寄園寄所寄》

千年之冢,不動一抷;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絲毫不紊

但凡有關家族興衰之事

古徽州人都尤爲重視

其中之一便是風水學

因此古徽州人往往舉全族之力

對村落進行選址、規劃和建設


被朱熹譽爲”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

便是最爲典型的風水村落

四圍環繞的8座山峯

分別對應八卦的8個方位

穿越村莊的“S”型河流

亦如八卦陰陽魚的分界

村中三街九十九巷交錯排列

有如棋盤


▼呈坎村,現隸屬於黃山市徽州區,攝影師@楊帆


即便沒有山環水繞的理想環境

古徽州人也能利用人造工程

改變當地的“風水”條件

其中一重要方式,便是引水

近年來聲名大噪的宏村

村落形態如同青崗臥牛

其中以月沼爲胃、南湖爲肚

曲折的水圳形如牛腸

串起了一套貫穿全村的人工水系


▼俯瞰宏村,圖中水潭爲月沼,攝影師@廖光銀


而在同姓聚居的村莊中

至關重要的建築往往是宗祠

所謂“舉宗大事,莫最於祠”

作爲祭祖、宴飲、正俗之地

全體族人出資出力、大興土木

祠堂建築莊嚴肅穆、規模空前


▼呈坎村羅東舒祠中的寶綸閣,攝影師@方君堯


當然,在儒學的影響下

光宗耀祖的最好方式莫過於入仕爲官

歷任明代三朝重臣的歙縣人許國

便在家鄉立一宏偉的八柱牌坊

其四面圍合、精雕細琢

題有“先學後臣”“上臺元老”“大學士”等字樣

以旌表他的功勳和德政


▼許國石坊,中國現存唯一的八柱石牌坊,體現了極高的石雕技藝水平,攝影師@趙永清


有了出相入仕的夢想

古徽州人格外崇尚教育

並鼓勵學子參加科舉取士

在外完成財富累積的徽商

也不惜靡費大把金銀建設教育事業


明清時期

古徽州共建大小書院約93所

學堂、家塾更是數以百計

“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之景象

在這裏俯拾皆是


▼宏村南湖書院,攝影師@唐影妍


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的徽州學子

不斷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

清代全國共有狀元及第者114人

而徽州一地便獨佔17席

休寧更是當之無愧的“狀元縣”

古徽州亦被世人稱爲“東南鄒魯”


▼“鄒魯”指春秋時的鄒國、魯國,爲孔孟出生之地;下圖爲歙縣陽產村,攝影師@陸雨春(請橫屏觀看)


成功入仕的徽州官員手握權柄

爲當地的商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

而從小受到禮義經典薰陶的徽州商人

更是“亦賈亦儒”

深諳與各類官員相處之道

通過依附國家政府

加之“近水樓臺”的地理條件

他們除了經營傳統的農林業貿易外

還一度獲得壟斷江淮鹽業的特權

數年間便可“累資鉅萬”


▼引自明代文學家汪道昆

新安多大賈,其居鹽策者最豪

徽商的另一片天下爲典當業

憑藉鉅額之資和宗族之力

他們減息讓利、誠信經營

以“義字招牌”搶佔市場

這種“義中取利”的理念十分有效

在經濟發達的蘇浙一帶

典當行業紛紛被徽商壟斷


以商養文、以文入仕、以仕促商

這種獨特的徽州模式

如同滾滾向前的車輪

將古徽州推向了商業、教育、政治的巔峯

從山限壤隔之地走出來的徽州人

更是走上中國商業史的舞臺

其財力之雄厚堪與雄踞北方的晉商比肩

人稱“南徽北晉”


▼呈坎村宅第,攝影師@馮利輝


而深受儒學影響的徽商

大多選擇將財富投向固定資產

以反哺鄉梓、建設家鄉

他們的家宅“富而顯貴”

雖然爲了防火防盜

高牆上僅開設小小的窗洞

但門樓、門罩卻是精雕細琢


▼徽派建築常有“千金門樓四兩屋”之說,下圖爲黟縣關麓八大家,攝影師@方託馬斯


字匾門、拱形門、垂花門、八字門

不僅形式多種多樣

磚雕工藝更是出神入化

彰顯着院落主人的財富、地位和審美


▼磚雕工藝,攝影師@方託馬斯



內院的木雕同樣登峯造極

樑架、斗拱、欄板、門窗無一不雕

花鳥魚蟲、戲曲民俗皆可入畫

堪稱徽派建築的點睛之筆


▼徽州三雕包括木雕、石雕、磚雕,下圖爲黟縣承志堂橫樑上的木雕,攝影師@阿呆(左右滑動觀看)


村鎮水運發達、商業繁榮

衆多商業街拔地而起

錢莊、當鋪、鹽肆、紙行

瓷器、綢布、藥材、黃煙

行業衆多、商鋪林立

明清時的萬安老街

清末時的屯溪老街

均是人煙稠密、熱鬧非凡


▼屯溪老街,攝影師@王寰


民居、宗祠、牌坊

書院、商鋪、水圳、街道

在一代代古徽州人的經營下

村落規模如日中天、宛如城郭

18至19世紀的西遞村

已擁有約600幢民居、99條街巷

34座祠堂、13座牌坊和近萬人口

以“三千煙竈九千丁”聞名於世


▼房屋密佈的西遞村,攝影師@K教授


隨着徽州聲名遠播

徽商足跡遍佈大江南北

徽州文化同樣走出崇山峻嶺

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


清乾隆年間

四大徽戲戲班進京爲皇帝祝壽

此後近百年中

徽州戲曲博採衆長、融四方之音

催生了如今家喻戶曉的國粹“京劇”


▼祁門古戲臺,攝影師@楊帆


一些仕途不暢但滿腹經綸的學子

有的抱定“經世救民”之心轉而行醫

成就了世代相傳的“新安醫學”

他們“博學精術、不求於利”

世稱“儒醫”


▼徽州菊農,攝影師@方託馬斯


有的則交遊山水、寄情林泉

創造了以山水野趣爲風貌的“新安畫派”

新安畫家尤以黃山之韻見長

可謂中國水墨畫中的經典意象


▼“水墨黃山”,攝影師@曾繁鵬


直到清朝末年

隨着西方列強入侵及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各地戰火連綿、硝煙不斷

徽商所倚靠的政策優勢蕩然無存

甚至還要面臨更爲嚴重的賦稅

來自大洋彼岸的新思潮

猛烈地衝擊着千年來的傳統思想

推動古徽州崛起的根基逐漸動搖

加之外來商品的惡劣競爭

這片輝煌了數百年的土地

終於沒能扛過時代的風雲鉅變

在無奈中走向了衰落和沉寂


▼一座歷經滄桑的老房子,拍攝於黟縣,攝影師@清溪


如今

曾經的古徽州散落在兩省三地

包括安徽省黃山市

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

以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然而即便如此

它依然是許多人的應許之地

2017年,僅婺源一縣

慕名而來的旅行者便超過2000萬人次

相當於整個北京市的人口數量

名山古村並立的黃山市

全年接待人數更是超過5700萬人次


▼現代交通打破了過去“山限壤隔”的格局,下圖爲黃渡高鐵,攝影師@劉慎庫(請橫屏觀看)


從這裏走出的一衆名士

前國家領導人胡錦濤

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紅頂商人”胡雪巖等

都對中國歷史或當下產生了重要影響


▼胡適故居,圖片來源@VCG


而隨着數十萬件古徽州文書的發現

人們更得以跨越近千年的歲月

窺得當時社會的些許原貌

也讓“徽學”這一學科

與“敦煌學”和“藏學”三足鼎立

成爲中國地域文化中的一大瑰寶


所以

徽州並沒有消失

待你踏上這片土地便會發現

它就在那裏

在那片山河裏

也在故人的故事裏


▼新安江風景如畫,古徽州往事如煙,圖片來源@VCG(請橫屏觀看)



◇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楊景春等《地貌學原理》、李高聰《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全球對比及其世界遺產價值研究》、尤聯元等《中國地貌》、張遠海等《中國大型岩溶洞穴空間分佈及演變規律》 


◇ 責任編輯:華妹 微信(misshua2017)


回覆 晚安 送你一句晚安心語 —

告訴好友你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