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作爲歐洲車中最具特色的一個車種,旅行車(Wagon)也是最近幾年纔開始在國內逐漸鋪開的。當然“瓦罐”也不是歐洲車的專利,除了大衆蔚攬、奧迪RS6、沃爾沃V60,以及BBA的旅行版“34C”組合之外,傲虎、旅行版馬6也有着不低的知名度。只不過從價格上來看,這些旅行車似乎都不怎麼親民,甚至追溯到比較早期的桑旅、標緻505旅行版,在當時也不是普羅大衆能輕易買得起的。不過今天這臺旅行車,不但是一臺“正宗”的 “德系瓦罐”,而且價格也平易近人不少——它就是斯柯達最新推出的明銳旅行版。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作爲衆所周知的“廉價版大衆”,如今的斯柯達雖然銷量一般般,但也正因如此,它顯得性價比更突出,而且不容易爛大街,在一大票“VW”標之中反而有些特立獨行,再加上實用性設計方面往往更突出,所以它也是有不少粉絲的。這一次我們也順帶窺探一下,“廉價版大衆”到底和“正牌”大衆之間有多大差距。

靜態篇

這臺2018款的280TSI豪華版明銳旅行車,已經屬於車系中的次頂配車型,外觀方面的配備規格很高。除去車體差異,細節的設計和普通三廂版車型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最典型的地方就是加了一副更具野性的塑料包圍,和小改款後的新頭燈設計還挺搭的。不過我個人還是更喜歡老款造型簡潔的矩形頭燈,雖然不如新款大氣明亮,但是更契合棱角分明、比例規整的三廂造型,也更耐看。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我個人其實對旅行車原本並不感冒,審美上更傾向於短小精悍的兩廂車,或者比例更均衡的三廂車,旅行車在我看來會顯得有些冗長。不過,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的審美也開始發生變化,表現爲對旅行車有些喜愛了。而且這臺明銳旅行版的側面視覺效果也的確不錯,尾部突出的長度還算合理,並有足夠的傾斜角度,同時還有車頂的行李架和黑色輪拱襯託。此外新的刀刃狀五幅雙色輪圈也更飽滿,但是力量感不如老三廂版的五幅輪圈。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或許有人會比較擔心,旅行版的車身體積和車重會不會和三廂版差很多,事實證明這種擔心基本是多餘的。數據上,旅行版的明銳車長也不過4687mm,比三廂版就多了12mm,寬度、高度和軸距完全一樣,車重竟然也只是比同配置的三廂版多了30kg,最低配的1.6L手動擋車型還要再輕上100kg。可見配置對車重的影響顯然要大多了。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內飾設計則是典型的大衆風格。整體造型很“大衆”,人機佈局、細節設計也很大衆,正牌大衆的優點都繼承過來了,譬如可高可低的臀點、就手的方向盤和擋杆位置都值得一讚。而且用料也很良心,中控臺都是搪塑的,兩側門板的蜂窩網紋亮面飾板,搭配電鍍的門拉手對檔次提升不少。定速巡航用的同樣也是在燈光撥杆上加車速調節按鍵、撥杆開關的方式,直白易用。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車載系統看上去很像是安卓的樣式,屏幕很大,藍牙映射、USB連接、導航應有盡有,反應速度也還不錯,就是視野有點略微靠下。操作主要靠屏幕點擊,輔助的實體按鍵只有左上角的HOME鍵和右上角的返回鍵。對於原廠車機來說,這樣的易用性算是中規中矩了。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座椅表面並沒有再用單純的皮質包裹,中間部分是摩擦力更強的絨面,而且兩翼很寬大,包裹性不錯,座椅的配置同樣是很良心的。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當然,這個內籠也有不少“很大衆”的槽點,譬如兩側視野偏短的後視鏡,還有那個最讓人蛋疼的靠背調節旋鈕和雞肋的腰託,都8102年了,這個破玩意還是沒有改過來。而且一臺落地價格超過16萬的緊湊型車,竟然還是四氣囊,只有頂配纔是六氣囊,往下大部分還是雙氣囊的配置,有點看不過眼啊。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後排的表現給人的好感還要更高一些,不但駕乘空間、座椅舒適性值得稱道,而且後排出風口下方搭配了兩個USB接口,人性化光輝無處不在。頭頂的全景天窗也很搶眼,一直延伸到了後排,遮陽簾可以完全展開,天窗的開啓面積足夠大,對頭部的空間侵蝕也不算嚴重。很多鍵盤俠可能會覺得天窗是個雞肋的東西,但如果你會用的話,它還是能帶來不少好處的。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明銳旅行車最大的福利自然就是這個巨大的尾廂。

標準狀態下的標稱數據610L,其實比三廂車的590L沒大多少,這也從一側面反映出三廂版明銳的尾廂有多爽。不過旅行車的尾廂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門檻更低、開口更大,去掉遮物簾之後容積更誇張。而且這臺次頂配車型還帶有電動尾門,相當難得——不過我更願意用它去換兩個側氣簾。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後排座椅放倒之後,標稱容積達到1740L,相比三廂版的1580L優勢還是挺大的。超過1.9米的進深可以輕鬆躺下兩個成年人,然而無法銜接成全平的地臺,有點可惜。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動態篇

我接觸過小改款前的1.6L明銳,當時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很糟糕的隔音,尤其是粗糙的發動機聲線。然而這一次卻成爲了這款旅行版明銳的最大優點。哪怕是中高速行駛,它也只有略大一些的胎噪,風噪和發動機噪音都壓製得很出色——甚至營造出了一種可以跟某些B級車媲美的高級感。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而在動力和操控方面,它給我的感覺很像是早期扭力樑版本的7代高爾夫。

沿用成熟的高功率版1.4T+DSG組合之後,各方面的調校都已經相當成熟。在這款明銳上,這套動力組合呈現出更偏向於舒適平順的風格,中低速的換擋頓挫已經被控制到最輕微的程度,哪怕是急剎車都幾乎感覺不到。動力輸出風格也更柔和一些,D擋之下,大部分時候的加速感都沒有采用同配置動力總成的7代高爾夫來得猛烈。換成S擋後顯然改善不少,升擋的時機會進一步延遲,轉速也會更多的維持在2000轉以上。當然超過80%的大油門開度也能改善問題,原地猛起步時甚至依然能讓輪胎髮出嘶鳴。而全油門下的加速雖然不如高七那般讓人頭皮發麻,但是也十分輕快了。喜歡開快車的人,手動模式是最好的選擇。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如果非要說斯柯達和大衆有什麼拉開差距的地方的話,或許就是底盤的設定了。尤其是轉向,這部明銳旅行車整體設定偏向於舒適的風格,手感非常輕,低速挪車的時候很方便,中間的虛位還算合理,但是阻尼感也很輕,而且非常均勻,回正力矩很小,隨角度變化幾乎沒有,有着一種很虛無的電子感,而且轉向比偏大,不但行走起來索然無味,在大角度打方向時嚴重影響了回輪速度。所幸懸架的設定依然保留了一些運動風格,側傾控制、車身跟隨性方面都還不錯。此外濾震風格比較硬,稍微比較大的坑窪就會帶來較強的衝擊感,但是動作很乾脆,也保留了一定的厚實感。整體來說,它就像是一臺更家用化設定的高爾夫。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油耗的表現有些中規中矩,這一次的行駛路況,大概有超過2/3是在城市街道、快速路上的變節奏駕駛,不到1/3是相對平穩的高速行駛,結果錄得9.0L/100km的油耗水平,還算是能讓人接受的,只是官方推薦使用95號油(可接受92號油),這讓用車成本相應偏高。

駕仕總結:

其實,三廂版的明銳日常實用性就已經很出色,如果你不是一個對空間要求非常極端的人,買臺普通明銳完全夠用了。不過同級別配置下,旅行版的車價和三廂版差距也就在5000塊錢,尺寸、動力、操控、油耗方面差異不大,空間更寬裕,而且中高配的旅行版還是四氣囊的,權衡之下是很划算的選擇。而對於那些經常需要長途出行的買家,和“瓦罐”的愛好者來說,它的吸引力就又大不少了。

評測2018款明銳旅行版:最親民的原味德系“瓦罐”

買臺旅行車有沒有必要?我覺得其實旅行車真的不需要動輒和自駕遊、遠足這樣的願景掛鉤。就日常用車來說,它兼具SUV的空間實用性,同時尺寸、舒適性、操控、油耗又和轎車差距不大。如果不是有什麼強迫性的審美追求,旅行車真的是個很優秀的選擇。自由的靈魂那麼多,能上路的軀殼有多少?是吧。

文|韋陀

圖|韋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