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第五屆影響力作家評選開始了 

國內外衆多優秀作家入圍

後浪的3位作者也進入了此榜單

歡迎大家爲他們投票!



個人簡紹1977年生於北京,A型血,射手座。畢業後先做律師,後轉行從事編輯,現爲後浪文學主編。曾出版短篇小說集《蒙着眼睛的旅行者》《睡覺大師》《說部之亂》。愛好哲學,曾發表《哲學隨想錄》(大概只有朱嶽本人能看懂),收入《多元2010分析哲學卷》。


代表作《蒙着眼睛的旅行者》




書籍介紹翻開這本書,彷彿掉進了愛麗絲的兔子洞,來到一個光怪陸離的文字世界,這裏的符號似是而非,能指遊離於所指,常識讓位於腦洞。


這個角色代表什麼?這個情節在影射什麼?這個故事到底想表達什麼?——如果你習慣於“閱讀全文並總結中心思想”,這一切將會使你陷入思維混亂。你試圖在看似雜亂拼湊實質精心構築的話語迷宮中找到通向“意義”的出口,最終徒勞無功。於是你發現,你纔是蒙着眼睛的旅行者。


如果你只是單純地迷戀神祕主義、白日夢、反現實,喜歡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享受文字遊戲和腦力鍛鍊,這就是你在尋找的那本書。


“你只能經歷這些小說,而別想理解它們。




個人介紹馬來西亞華裔,1967年生於馬來西亞。於1986年赴臺求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畢業。1996年迄今於臺灣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小說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花蹤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項。


代表作《雨》。獲得了2017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及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得獎作品,同時也是 2018年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獲獎作品。




書籍介紹離開故土下南洋的一個小家庭,棲身並紮根於馬來半島膠林間,四周環伺着兇猛的野獸、懷有異心的外人及徘徊不散的亡靈。伴隨着家庭成員突如其來的失蹤、離奇的死亡,緩慢而抑鬱的步調積累到了某一天,迸發出爆裂性的奇詭突變,暴雨帶來的洪水有時通向彼岸,從死神的指掌間他們脫離了現世,旋即變爲異物投向下個輪迴,不斷循環往復。



個人介紹華語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1932年生於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初入電影界曾擔任美術助理及演員,1965年在邵氏電影公司自編自導了處女作《大地兒女》,創作該片劇本時從老舍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了靈感。電影代表作有:《俠女》《大醉俠》《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山中傳奇》等。1997年因心臟手術失敗在臺灣逝世,生前唯一口述自傳爲《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已由後浪出版)。


代表作《老舍和他的作品》。



書籍介紹老舍和胡金銓都是老北京人,都愛好書畫曲藝、民俗文化。作爲同鄉,胡金銓喜歡讀老舍的小說,創作電影時也曾受其影響。1973年到1975年,胡金銓在《明報月刊》上發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後集結成書,即爲《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書是胡金銓對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藝活動的梳理,從老舍的出生起筆,詳述其求學、寫作、異國輾轉、回國教書及至抗戰時主持“文協”的經歷。胡金銓認爲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點——“安於現狀,不做過激的事情”,他稱之爲“北京(骨泉)人”。這種個性影響了老舍的爲人處世,也在其筆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現。書中所引資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憶和其他發表於世界各地報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銓走訪英美大學圖書館調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俠電影的胡金銓,銀幕內外都處於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筆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鄉北京爲連接點,“走”成爲這兩位大師人生軌跡的關鍵詞,其間的藝術影響和氣韻傳承可以借本書一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