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陳碧芬╱臺北報導】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許添財4日指出,主計總處公佈的第二季實際值,投資項目「難得」連續三個月上升,7、8月推估值也可望持續上升,帶動循環值將超越長期趨勢值,「屬於良好徵兆」。

依據目前各項情勢,唯領先力道稍嫌疲軟,他建議,政策上持續加強景氣激勵措施,以提升回升力道。

中華信評4日剛好公佈臺灣大型企業50大的最新財務實力與信用表現,因其組成中,高科技公司幾乎佔了一半,居次的則是大宗化學品公司,中華信評分析師許智清表示,今年50大企業整體應可繼續維持強健的獲利表現,目前持有的現金部位相當豐沛,會帶動企業的借款水準進一步下降,財務實力更足以因應中美貿易戰的短期衝擊。

許智清指出,基於全球保護主義興盛,加上科技創新的驅動,估計臺灣大型企業在2020年會出現新一波的投資設廠潮,除了半導體產業偏向在臺灣投資,傳產及電子產業的投資地點會側重海外,將集中在美國、東協地區,大陸也會有當地大型臺商的擴廠投資計劃。

商研院並指出,除了推估7、8月投資上升,失業率推估值、商業服務業僱員淨進入率,7、8月推估值都看到回升,也是另一良好徵兆,臺灣服務業的就業人數高達工業的1.64倍,服務業景氣影響就業進而消費的比重較大,就業的所得與消費效果,對年金改革的消費緊縮衝擊應有某程度的彌補作用。

許添財提醒,只是服務業基本上有低薪傾向,還是有賴景氣激勵措施的加持要緊。尤其,臺灣整體就業市場一直存在著明顯的結構性失業,最顯著的就是高學歷的失業問題,高學歷者的失業率仍然一直高於一般失業率,而且目前有增無減的出國就業,也是以高學歷人才為主流,「這會對長期人力資源的發展與運用形成重大的障礙」。

他建議,政府應在施以景氣對策的同時,兼具高級人才就業需求的創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