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文╱朱漢崙】

土建融業務被銀行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對於不動產放款仍有空間的銀行,不分公、民營,一律奔向這塊戰場,行庫主管指出,原因在土建融業務可發揮「買一送一」的效果,而且這個「送一」還能放大倍數。

銀行高層分析,倘若土建融案金額是10億元,建商借七成,另自籌三成的自備款,那麼整個建案的投資金額大約14.2億元,而若以一般建商只要賣掉其中的60%的房屋就能償還銀行借款,即以最保守的情況估計該建商的銷售比重,並搭配大臺北精華區一般可給予八成的成數,以及該銀行喫下該建商幾乎全部的整批性分戶房貸來推算,則將可助銀行取得超過19億元的房貸業務,若銷量高達七成,就已超過20億元,業務量延伸力之強由此可見,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大補丸」。

或許房貸利率很低,會令人質疑土建融對房貸業務的衍生效果能否擔得起「大補丸」之名,但銀行業者普遍認為,房貸業務就算利率再低,但仍有作的價值,畢竟「進可攻、退可守」。因為從民營銀行的角度來看,多作房貸業務,可從中開發出客戶的「財富管理」業務價值;就公股行庫的角度來看,或許開發財管業務的動能,沒有民營銀行積極,但退一步來看,房貸業務畢竟有擔保品,風險絕對比一般民眾的信用貸款低。

要用最少的力氣取得最多業務,最省力的恐怕是從土建融業務下手,然後等著整批性分戶房貸從中「開花結果」。因此,土建融業務無疑為整批性分戶房貸之母,倘若上游的源頭斷掉了,下面就跟著斷炊,什麼都喫不到,還會加劇房貸客戶的流失,這也是合庫決定儘快解禁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