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隨着上市銀行“年報大秀”上演,銀行體系的薪酬也成爲市場茶餘飯後的話題。

  “工作體面”、“福利好”、“旱澇保收”,這是銀行給老一輩人留下的印象。但有部分在職銀行人員卻苦笑稱,“工資沒達標,拖了銀行薪酬後腿”、“月薪僅3000元,上了假銀行”……

  那麼,銀行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究竟是怎樣的呢?爲何彼此間有如此大的差距?

  1

  高管薪酬差異明顯

  截至目前,6家國有大行、7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已披露2018年業績報告。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上述年報發現,各大銀行高管年薪差異明顯。其中,國有大行高管年薪均在60萬-75萬元之間。股份制銀行最高者爲浙商銀行行長徐仁豔,年薪爲555.16萬元,其他大多在100萬-450萬元之間。

  業內人士指出,國有大行這些較爲接近的薪酬水平,是中央“限薪令”之下的結果。限薪適用於這些大行的董事長、總裁和副總裁、監事會主席。

  年報顯示,工商銀行最高年薪者爲董祕官學清薪酬(稅前)爲92.19萬元,遠高於工商銀行原董事長易會滿;農業銀行首席風險官李志成稅前共計總薪酬爲116.39萬元,也高於農業銀行董事長周慕冰。

  2

  股份行員工更能賺?

  與此同時,各銀行員工工資水平也有明顯差異。其中,招商銀行以人均58.43萬元榮登銀行員工年薪榜首位。

  整體來看,國有大行薪酬水平相差並不大,員工人均年薪普遍未超過30萬元,僅交通銀行一家機構爲32.96 萬元。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在六大行中處於末兩位,分別爲22.76萬元、23.05萬元。

  員工平均工資計算方式:業務及管理費科目中披露的職工薪酬及福利/職工人數

  在3月28日建行年度業績發佈會上,該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業表示:“目前的員工收入和福利還沒有達到應達到的水平。”

  記者注意到,儘管建行的員工平均年薪接近28萬元,但與股份制銀行相比,國有大行仍有着不小的差距。在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浙商銀行、平安銀行員工平均薪酬位列前三甲,均超過50萬元,分別爲58.43萬元、52.23萬元和51.17萬元。浦發、中信、民生、光大的員工平均薪酬水平相接近,均在35萬-50萬元之間。

  《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多位銀行從業人員瞭解到,根據銀行、區域、所屬銀行類別的不同,待遇差距明顯。而整體而言,與國有銀行相比,股份制銀行的考覈指標更爲嚴格。

  招商銀行上海一位對公客戶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如果按照平均薪資而言,年報中所顯示的50多萬年薪可以達到,甚至部分業績好的營銷人員,年薪能上百萬元。這與營銷人員所掌握的客戶資質及拓客能力有關,但部分業績差的員工也可能僅維持在基本底薪範圍。前臺營銷人員薪資差異很大,但中後臺等部門差距並不明顯。”

  該客戶經理進一步指出,員工薪酬的高低也與營業網點所處位置、員工崗位及分支行級別等有關。如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相對拓客較爲容易,有銀行客戶經理畢業兩年就能年薪超過20萬元,但一些地處較偏遠網點的員工可能月薪僅幾千元。

  “股份制銀行屬於‘多勞多得’。”不過,該客戶經理也坦言,雖然薪資高,但揹負的考覈壓力相比國有銀行要大很多。部分銀行還存在考覈指標完不成被降薪及扣獎金的現象,且對於剛加入銀行的員工,考覈指標如完不成也難轉正。

  記者 馬嘉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