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吳泓勳】

近7、8年從美國肥咖條款(FATCA)開出第一槍後,再到OECD國家合作下的CRS(共同申報準則)引發陸版與臺版肥咖條款,凸顯「全球合作追稅」大勢所趨。

尤其這張全球追稅網在CRS影響力持續擴大下,對個人或企業避稅空間只會逐漸收攏,讓過去透過國與國之間訊息不對稱,佔便宜、閃稅負的機會愈來愈小。

除非極少數的高資產人士,還可能砸大錢、聘專家,藉遊走灰色地帶巧妙閃避,否則無論個人或企業,看待繳稅的態度似已到轉捩點,恐無法只想著閃避。改變思維,正視稅務必然帶來的成本負擔,列為企業經營考量因素,才能避免躲稅失敗被補稅、甚至引來刑責。

舉例來說,鼓勵研發幾乎是各國必然的政策,在稅負上也常有所減免與優惠,雖然臺商要先考慮自身負擔與企業的屬性,但是類似這種一邊強化企業競爭力,同時減少企業未來成本負擔的方式,加上大陸積極鼓勵臺商轉型升級,是臺商可多側重的經營策略。

就臺商而言,比較無奈的是,即便在大陸奉公守法,但因雙邊沒有租稅協議、CRS交換稅務資訊上也沒有進展,讓臺商在兩岸進出時,勢必得受累於兩岸政治急凍因素,承擔被兩岸課稅的風險。

另外,大陸稅務急速變革也帶來過渡時期不穩,臺商的憂心不言可喻,包括擔心明年社保費改由稅務機關徵收、甚至大陸加速立法的房地產稅制,是否會對臺商個人房產、工廠廠房帶來影響,都是大陸臺商關注焦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