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到清明節,你是不是一邊帶孩子掃墓了,一邊腦子在想着:等會要怎麼招架小傢伙的提問?怎麼給孩子解釋“死亡”,怎麼讓孩子明白死亡沒有那麼悲傷和可怕。如果當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不想讓爸爸死,我也不想死…...”你會如何回答他呢?

  記得女兒三歲多的時候,奶奶給她買回了一隻小鴨子,女兒很高興。可是鴨子沒養好,養了不到兩週的時候死掉了。女兒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但是她感受到了一些東西。我告訴她,鴨子死掉了,我甚至沒有去詮釋‘死掉’的意思,女兒的眼淚就止不住流下來。

  她很難過,我抱着她。“我不想鴨子死掉…。”女兒哭着說。

  “是的,我們都不想鴨子死掉。”我回應着。

  “可是它爲什麼要死掉呢?”女兒繼續問。

  “我想,它走完了它生命的歷程吧。”我回答道。

  “那我想小鴨子了怎麼辦?”女兒又問。

  “還記得爸爸用手機幫你和小鴨子拍的照片嗎?

  當你想它的時候,你可以看看它的照片,你也可以在心裏想着它的樣子,想着你們一起玩的時候。當你想它的時候,它會從你心裏出來。所以,當孩子在談論死亡的時候,孩子談論的很可能是,他們需要的愛還在不在。

  其實,孩子對於‘死’的理解,有時候可能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

  聽過一位朋友的分享,她的孩子在幼兒園裏學了一句口頭禪,“哎呀,我要死了”。有一天,孩子在家裏不經意說了一句,結果老人大發雷霆,指着孩子罵她亂說話,讓他不許胡說。孩子被嚇壞了,朋友也不知道該怎麼樣和孩子解釋。

  還有位網友分享說,孩子在幼兒園裏學了手工摺紙,在家裏折了幾朵小花,折完後小盆友很有成就感,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這份快樂。孩子把摺好的紙花掛在了胸口,給媽媽也掛上了,看到奶奶從廚房出來了,孩子跑過去也想送一朵給奶奶。結果奶奶拿起一扔:“這個都可以戴的嗎?紙做的是給死人用的。”

  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就是這樣不經意的傳遞給了孩子。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麼,但是,孩子會在大人們的眼神裏、語氣裏感受到恐懼。孩子會感受到,這個字背後傳遞過來的恐懼。

  那麼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們傳輸正確的思想呢?請往下看~

  其實這個也是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來區分的。

  第一階段:0~2歲

  嬰幼兒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認爲死亡只有“在這裏和不在這裏”、“有和沒有”的區別,對於“死亡”,孩子有分離或者剝奪的情緒感受。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

  第二階段:2~7歲

  幼兒認爲死亡是真實的,生者和死者會分離,死者是不會動的。孩子有時會對死亡會產生神奇的想法,比如去世的爺爺會變成天使。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階段:7~11歲

  上了小學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開始和成年人一樣會產生悲傷的情緒。這時候他們會認爲死亡時不可逆的,死亡有內外在的原因。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增加,認爲死者仍然有生理機能,但死亡是最終的結局。這時候家長應該正面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可以看出,死亡的焦慮,並不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因爲越是明白些事情了,越接近死亡的實相。但實相並不是真相,死亡的真相併不恐怖,這是成長的功課,有很多成年人也許仍舊卡在兒童時代對死亡的認識。但是現在,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