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傢俱行業從規模不過500億日元的微小市場發展爲當今3.5億元的規模,並孵化了一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在這片土地上都發生了什麼?日本傢俱行業在未來又會講述怎樣的故事?

  “黃金時代”

  二戰前,日本傢俱行業幾乎完全不存在機械化生產,整個市場規模不過500億日元。

  二戰後,日本從廢墟之上重建,纔開始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傢俱行業。這得益於兩方面的推動:一,在當時那個“只能用蜜桔箱充當傢俱”的艱難時期,市場需求大而迫切,傢俱只要能生產出來,就能賣得出去;二,駐日美軍大量訂購傢俱,東京、大阪等地的傢俱商迎來大規模的生產需要,藉此進入大發展時期。於是,日本傢俱行業開始從“以經銷商爲中心、小規模分散生產傢俱”的模式,逐漸轉化爲“根據訂貨合同、大規模集中生產傢俱”的模式。

  日本的傢俱工業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加速實現現代化。踏入6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住房建設量與銷售額繼續一路上漲,加之西方生活方式的深入滲透,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消費者開始普遍更偏愛高質量且設計美觀的傢俱,同時對西式傢俱加以青睞。60年代前後,木工機械方面的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多功能機牀問世,傢俱生產線上的專用設備開發成功,傢俱製造商紛紛到海外先進國家考察,改善工廠的佈局。批量化的工業生產得到推廣,企業開始追逐設計與質量,一些龍頭企業逐漸打破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區域化經濟的狀態。到1978年,機械化生產佔據了95%以上的市場。

  二戰後,傢俱行業的流通基本上是以批發商爲主體的,但在60年代,零售渠道也發生了改變,出現專銷傢俱的門店。日本傢俱零售巨頭島忠、NITORI、大冢等企業就是這一時期成立的。

  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傢俱消費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高端傢俱、奢侈傢俱大受歡迎。

  這與日本人的消費觀念有關。

  首先,日本人對於商品品質的要求非常高,有“專挑小毛病”的習慣,一件產品有一點瑕疵,就會難以立足市場。因此,在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傢俱進口量方面東南亞多於歐洲(由於價格低廉的緣故),但歐洲產品和日本本土產品的口碑卻更好,消費者認可度也更高,雖然它們價格上自然要更昂貴。

  其次,日本有“婚禮傢俱”的傳統。年輕男女建立新家庭時皆要準備精緻耐用的高端實木傢俱,這對雙方家庭來說都是一件鄭重的事情,重視程度或可媲美中國人對婚房婚車的執着。因此,“婚禮傢俱”的傳統也助推了高端傢俱的銷售。

  最後,當時的日本處於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消費者買單時自然非常慷慨。參考三浦展《第四消費時代》的闡述,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處於“第二消費時代”,人們秉持“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觀念而大肆購物;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進入了“第三消費時代”,家庭年均開支猛漲,人們更樂意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個性化、多樣化成爲新的消費特徵;90年代前期,社會上出現了“剎那主義”的思潮,人們追求剎那間的享受,炫耀式消費的現象十分嚴重,就連普通高中生都有奢侈品傍身。根據高盛與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1995年日本奢侈品市場規模達978億美元,佔據全球68%的市場份額,市場消費人羣4900萬人,人均消費1996美元,達全球最高。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奢侈傢俱,高端傢俱甚至奢侈傢俱“大受歡迎”也是相對而言的。但在社會整體消費取向的引導之下,走高端路線、面向中產以上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大冢傢俱正得其時,成立僅11年就成爲上市公司,並常年佔據日本傢俱零售商營收前五的位置,這也可以從側面說明很多問題了。

  “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GDP增長率在70年代後就已經面臨下滑,90年代後更是長期在0以下區間震盪。

  1991年正是房地產泡沫的頂峯。根據安信證券發佈的研究報告,這一年,日本傢俱製造業的GDP超過1.8萬億美元,成爲了它“最後的榮光”。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日本房價進入長達20年的下行通道,住房建設與銷售陷入低迷,傢俱零售額也隨之下滑。結婚率連年下降也對傢俱銷售額產生了負面影響。從1991年至2016年,日本傢俱零售CAGR約爲-3.76%。

  與地產泡沫破裂一併到來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大幅放緩。“由奢入儉難”,經濟衰退對消費行爲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後,直到1995年後纔在日本顯現出來。

  消費降級,人們的行爲也逐漸趨於理性,開始將視線從高端精緻的奢侈品轉移到不強調品牌、而重視使用價值的商品上來。MUJI、優衣庫就是在“失去的二十年”裏快速崛起的。

  以此爲契機,一些企業反而迎來了增長機會。主打平價優質的NITORI獲得了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營收增長,坐穩日本傢俱零售業的頭把交椅,2016年NITORI營收4581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277億),是營收名列第二的Nafco的整整兩倍。曾經摺戟日本市場的宜家也在2006年高調歸來,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16年就位列第四。而專攻高端市場的大冢傢俱在新常態之下無所適從,2000年開始營收持續下滑,又經歷了父女爭權的風波,社會形象嚴重受損,業績下滑,負債累累,不得不向其他企業瘋狂拋出融資或出讓股權的橄欖枝。

  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哪?

  日本進口傢俱市佔率由90年代的不足20%上升到2016年的50%多,進口額已經實現翻倍。中國憑藉低廉的勞動成本,僅用二十年時間就成爲了日本最大的傢俱進口國。東南亞各國也是熱門地點,而從歐洲各國進口的比例較爲均衡,且比重不大。

  進口傢俱中,木質傢俱佔據最大比重,其次是傢俱配件、金屬傢俱、塑料傢俱等。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在日本木質傢俱進口市場佔據優勢, 佔日本木質傢俱總進口額約38.8%的份額。

  來自中國的傢俱的單位價值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多, 主要原因是中國與日本同屬亞洲國家,地理距離相近,中國的傢俱企業可以直接進入日本進行銷售、建立獨立的銷售渠道,從而使傢俱的出口單位價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與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相比時,中國出口傢俱的單位價值與它們還相差甚遠。同處亞洲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在日本的銷售份額也相當高,這些國家的傢俱產品與中國的產品存在在極大的替代性,已經對中國傢俱業在日本市場的地位造成重大威脅。

  而且,隨着中國人口紅利的消退,ODM、OEM可能也會越來越難做。海外傢俱企業和零售商將代工廠轉移到東南亞已是屢見不鮮了。中國傢俱企業如果想在日本市場分一杯羹,不如另尋它路。

  兼有中國風與現代感的新中式傢俱,和追求清淡靜謐的侘寂之美的日本文化有強烈的共通之處。以新中式作爲切入點,從ODM、OEM模式下的產品輸出變爲OBM模式下的設計輸出,進入日本市場,或許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