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那位沒收情書的老師,其處理手段顯然是循循善誘的,否則不會在沒收情書後,還認真保管多年,並最終歸還給學生。

  在一段熱傳網絡視頻中:在一臺婚禮儀式上,一名高中老師把當年沒收的情書,還給結婚的學生。這位老師稱,本想在他們畢業時就返還,但錯過了,隨後保存多年,終於在兩人結婚時“物歸原主”。

  在人生意義重大的婚禮歷史上,收到恩師送還的情書,對讀書時已互生情愫的這對佳人,不啻是最好的祝福。在帶給人諸多感動的同時,此舉也給廣大青少年上了一堂情感課。

  如何對待青少年戀愛現象,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也是令很多教師、家長頭疼的問題。在很長時間裏,學校和社會對待青少年戀愛的態度並不寬容,一旦發現,家長和教師便軟硬兼施,用盡各種手段,窮追猛打,層層施壓。甚至有的家長將孩子調班甚至是轉學。在很多青春題材的影視片中,學生之間的感情也是常見的橋段。

  但不管是影視劇,還是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和教師過於粗暴地處理早戀問題,所達到的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相反,很多孩子因爲和學校、家長溝通不順暢,最終引發了激烈的衝突和對峙,加劇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叛逆行爲。因而,處理早戀問題,對家長、學校和教師而言都是一門藝術,如何平衡好戀愛和學習的關係,考驗着教育者的智慧和耐心。

  時至今日,青少年階段的戀愛現象已經更爲普遍。2018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發佈了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座城市中學生的“早戀”現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三城中學生中有26.3%的人已經歷了人生初戀。具體來看,初中生中有過戀愛經歷的比例爲10.6%,高中生中有過戀愛經歷的比例爲42.3%。

  和許多家長、學校處理早戀方式不成熟相對應的,還有許多青少年在性觀念上的不成熟。性教育不到位,系統性、科學性的性教育依然需要加強。

  戀愛屬於一種感性心理體驗,需要對青少年耐心的疏導和勸說。但青少年同時也經歷着性發育和性成熟,因而較爲合理的戀愛教育,必須在側面心理引導外,在兩性關係層面進行正面迴應和教育。

  這場婚禮的主人公們,能夠從中學走到如今成年牽手,已殊爲不易,而那位沒收情書的老師,其處理手段顯然是循循善誘的,否則不會在沒收情書後,還認真保管多年,並最終歸還給學生。從學生邀請老師擔任證婚人來看,其當年的教育方法贏得了學生長久的尊重。

  撰文/白毅鵬

  微信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