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這樣的實驗和相關結論,不僅有強扯“雞湯”之嫌,還玷污了科學精神,幹擾了學生的正常思維。

  “見到你真高興,有你這樣的朋友在身邊,好開心!”“真討厭,滾一邊去,看見你心裏就來氣。”成都金牛區金泉小學的學生們,對着一個蘿蔔說讚美的話,而對另一個蘿蔔則使勁罵。原來,這是學校師生爲期一個月的實驗,讓孩子們用不同的語言對待兩顆蘿蔔,感受語言對蘿蔔生長的作用。實驗結束,學校給出的答案是:被罵的蘿蔔比被讚美的蘿蔔壞得更快一些。

  這樣的蘿蔔實驗,其答案恐怕不是源於師生對實驗數據的科學分析和理性判斷,而是來自主觀層面的“自我發揮”。如果沮喪蘿蔔比讚美蘿蔔壞得快,那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反之,則表示被讚美的蘿蔔過於驕傲,不思進取。

  這些道理都沒什麼毛病,也是教育應該傳遞、學生應該領悟的,但道理產生的過程是欠妥的。蘿蔔壞得快與慢,取決於各種客觀條件,是有科學依據的,把涉及科學的事情與爲人處世的道理生搬硬套在一起,還闡述得頭頭是道,這不是驢脣不對馬嘴嘛!

  正如教育和生物學領域專家所言,植物生長與人的語言並無關係。所以,這樣的實驗和相關結論,不僅有強扯“雞湯”之嫌,還玷污了科學精神,幹擾了學生的正常思維。

  蘿蔔教育可以視爲一種心靈教育,對學生產生心靈慰藉和引導的作用。然而,偏偏通過科學的口子去搞這種教育,只會搞得科學不像科學,雞湯不像雞湯,呈現出“唯心”的狀態。以僞科學來講道理,結果只會是弊大於利。

  有網友反駁道,童話有科學依據嗎?動畫片有科學依據嗎?但是,童話和動畫片本質是虛構的,其虛構和想象的屬性也是公開的,而蘿蔔變壞是事實,是科學,不是虛構與想象,所以,兩者不可相提並論。

  從追求教育效果的目的來說,更有感染力的方法多了去了,網友提到的童話故事和動畫片就是其中之一。既然存在“人畜無害”的心靈教育,爲什麼還要非得選擇“沮喪蘿蔔壞得快”這種有違科學的路子?往嚴重了說,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一種“反智”,其產生的毒害遠大於教育效果。

  “蘿蔔實驗”可以做,但與其讓學生讚美與批評,不如讓他們注重觀察和思考,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蘿蔔變壞的原因,將心靈雞湯課變成一趟科學興趣課。

  至於學校和老師所期待的“從過程中體驗,體驗中感悟”的教育目標,則完全可以通過更科學的方法來實現,比如,組織學生去勞動,去做志願者等。說到底,還是要在實踐中,以科學性爲前提探索教育方法的創新。

  撰文/默城

  微信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