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時,在如今的新疆西南地區,有一個由成吉思汗的後裔所建立的汗國,它叫做葉爾羌汗國,又被稱爲蒙兀兒斯坦國。這個國家只存在了166年,就被準噶爾所滅,然而在它短暫的歷史上,卻出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平民王妃,她就是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是葉爾羌汗國第二位大汗拉失德的王妃,與中原講究門第出身的婚配模式不同,阿曼尼莎汗出身於普通的人家,她的父親是塔里木河邊的戈壁灘上一位很普通的打柴人,而她與大汗拉失德的相遇也充滿了童話般的色彩。

  當時帶着隨從的拉失德來到了卡勒瑪克戈壁,爲了體察民情,他化妝成一個衣衫破爛的平民來到阿曼尼莎汗家借宿。正巧看到了牆上掛着的彈布爾琴,就邀請主人來彈奏一曲。結果主人告訴他這是自己女兒的,並把阿曼尼莎汗叫了出來。

  阿曼尼莎汗當時只有13歲,她隨手彈唱了一曲木卡姆選曲,而且歌詞是根據汗王拉失德改編的,這讓拉失德十分驚訝。當得知姑娘就是這個歌詞的改編者的時候,拉失德更爲驚奇了。阿曼尼莎汗還向來者展示了自己寫的詩,這個美麗的姑娘用她的才華征服了拉失德。

  他回到自己的駐地之後,恢復了汗王的打扮,並帶着大量的侍從和禮物來到了阿曼尼莎汗家。亮明瞭自己的身份,並向姑娘求婚。就這樣,阿曼尼莎汗進入了王宮,成了拉斯德汗的王妃。

  然而進入宮廷的阿曼尼莎汗並沒有被奢華的生活所迷惑,而是着手整理改編木卡姆。所謂的木卡姆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指的是古典音樂。也就是維吾爾族傳統的一種表演形式,它深受阿拉伯音樂的影響,是新疆人民抒發感情的歌曲。然而在阿曼尼莎汗之前,木卡姆只是一種民間的傳承,多有散失,而且夾雜的阿拉伯語言讓人難以理解。

  在拉失德的支持下,阿曼尼莎汗開始了系統的整理工作,她將全國的木卡姆藝人都集中起來,憑着自己的天賦和優秀的音樂修養,她將木卡姆進行了改編,創造出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這是反映維族人民生活的十二套古典音樂合集,集了詩歌、舞蹈、樂器演奏、表演等諸多形式,全部表演完的話要二十多個小時,是維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而十二木卡姆也得以傳承發揚,在1986年的時候,木卡姆登上了英國BBC的舞臺,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在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在嫦娥一號所攜帶的31首曲目中,就有《十二木卡姆》的選曲。

  就這樣,在阿曼尼莎汗王妃的努力下,木卡姆這樣一種西域的土著文化具有了非凡的影響力,併成了可以傳承的文化瑰寶,阿曼尼莎汗也被成爲了木卡姆之母,可惜的是這位才華橫溢的維族女詩人、音樂家,在僅僅34歲就因爲難產而去世了,將她生命中最寶貴的二十年都獻給了木卡姆。

  爲了紀念她,人們修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曼尼莎汗紀念陵墓,如今在阿曼尼莎汗的故鄉,女人們總還是將王妃當做她們心靈的朋友,看着她故居的方向,將自己的心事和願望默默告訴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