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地球上,海洋佔據着近70%的面積。在這廣袤的大海里,生活着無數神奇的生物。而我們對海洋的瞭解甚至還不如對月亮的瞭解多。

  生物的能量仰賴陽光,有了它,大海里才能生活大量的藻類植物。它們是生物鏈底層的浮游生物的糧食,小魚小蝦又以浮游生物爲食,以此類推,形成一長串互爲依存的食物鏈。

  海洋生物學家根據光照量把大海分成了若干層。從海平面到200米深處是第一層,叫光合作用帶。

  這一層,大部分可見陽光都可以照射進去,是絕大多數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舞臺。從200米到1000米深處是第二層,被稱爲“中層帶”。由於陽光照射微乎其微,這一海域的水溫明顯下降,求生本能使活動在這一層的生物進化出發光功能。不同波長的冷光交織閃爍,構成了這層海域的獨特景觀。這一層生活着許多相貌怪異的動物。比如生活在自己分泌出的一團透明黏液中的相貌怪異的蝦,它依靠黏液團提供的動力漂浮移動;還有一種會遊動的蝸牛,速度雖然不夠快,但也輕盈靈敏。

  從1000米深處延伸到4000米深的海域被稱爲“深層帶”。這裏漆黑一片,可見光都是那些發光生物產生的,儘管這裏的水壓巨大,但仍有大量生物生存,抹香鯨也可以潛到這個深度來尋找食物。

  由於缺少光線,這個深度中的多數生物都是黑色或者紅色的,很少有淺顏色的生物,深色外表是這一水域的標誌色。繼續往下,就是生物稀少的“深淵帶”和“超深淵帶”,深度從4000米延伸至6000米,直至10000多米。這裏的海水已接近冰點,難以想象的高壓與冰冷海水令絕大多數生物望而卻步,故而這裏生活着藍海星、小魷魚和管蟲等無脊椎生物。大洋水底像外太空一樣死寂冷清,與中層海洋的喧囂興旺形成鮮明對照。

  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教授吉米·卡特是世界著名的海洋學家,他成功研製了數款深海探測機器人,對幾大洋的中層海域進行了數百次深潛探測,發現命名了近300種海洋生物。他用深海探測錄像向我們展示了海洋“中層帶”的奇妙景象。

  在水深206米處,有一羣像鉛筆一樣的細長生物。它們看上去像一截截毛茸茸的線繩,這是管水母類生物中體形較小的一種,喜歡羣體生活,出現危險時大家一起面對,協同作戰,以密密麻麻的太平洋磷蝦爲食物。這一水域的管水母數量巨大,幾乎吃掉了當地近25%的磷蝦,超過魷魚、長鰭金槍魚甚至座頭鯨等大型魚類捕獲的磷蝦的數量。

  機器人越潛越深,在接近320米處,一隻美麗的拳頭大小的櫛水母飄然而至。它依靠透明身體上的一排排纖毛向前移動,樣子絢爛多姿。緊接着登場的是有地球最長動物之稱的超級管水母,它可以輕鬆長到40米,甚至超過海中巨無霸——藍鯨。

  機器人已經下潛至785米的海底,一條長膠狀的線形動物出現在熒屏上,它體長有五六米,相貌頗爲怪誕,像多腕水母,但又不完全像。它難以計數的觸手懸垂在乳白色的身體旁,頗似蜘蛛網,觸手裏握着一隻小水螅水母,是它剛剛捕獲的獵物。它的觸手有差不多 1 米長,從上到下長滿了令人戰慄的蜇刺。

  這是尚待命名的生物,人們從未見過這麼怪異的傢伙。它有很多的胃,每個胃都與一組像手指一樣的突出物連在一起。這些突出物的作用是協助將獵物送到胃裏,有些胃的顏色很深,鼓鼓囊囊的,因爲裏面裝滿食物,包括水母、蠕蟲等。

  卡特教授說,每次帶機器人下潛拍攝都能發現叫不上名字的生物,以這種膠狀生物居多。膠狀生物近年來才引起科學界重視,它們的生活軌跡和繁殖狀況還是未解之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