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又是一年“史上最難考研季”。四月,隨着考研調劑漸進尾聲,錄取名單基本塵埃落定。

  今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史無前例地達到290萬人,淘汰率飆升至75%,報錄比再次刷新了紀錄。急劇升溫的考研熱背後,社會壓力和個人需求交織,提升學歷、增加就業砝碼、逃避成長焦慮……各不相同的目的中,有人脫離苦海成功上岸,有人折戟沉沙鎩羽而歸。一場考試,如此釀就百態人生,令人唏噓。但是,當考研的“實用性”功能日益強化的同時,其作爲高等教育一個高階階段的本來面目,卻不免有些迷離和模糊。

  2018年12月22日,衆多考生在雨中步入江南大學考點。

  競爭殘酷,考研人數創下十年之最

  整整兩個星期,南京曉莊學院的大四學生朱欣都沒有從考研失利的情緒中緩過勁來。

  最美人間四月天,走在馬路上,看着柳樹吐出的嫩芽和奼紫嫣紅的花兒,朱欣的心卻依舊停留在冬日的陰晦裏,冰冷而又潮溼。

  備考的大半年時間,朱欣拋棄了所有的社交和娛樂活動,開啓了“魔鬼訓練”的模式。早晨九點,她揹着書準時抵達自習教室,一坐就是一天,中午累了就趴在桌上休息一會,晚上十一點再伴着星星點點的燈光回到宿舍,繼續學習一個小時。

  朱欣考研的目標是985、211院校,“我們學校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有限,只能通過考研提升自己了。”臨考前,她信心滿滿,堅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可成績公佈之後,她並沒有過線,挫敗、不甘心、聽聞他人喜訊的嫉妒、對未來的的茫然……百感交集。

  在考研圈裏,第一次走上考研戰場的人稱爲“一戰”,考第二次第三次的人則稱爲“二戰”“三戰”。“一戰”失敗,朱欣決定不再“二戰”,先去找個工作積累點經驗,可因爲考研期間高強度的學習,讓她錯過了多個大型的招聘會,在求職的過程中難度不小。

  中國教育在線發佈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強勢增長,達到290萬人,較上一年激增52萬人,增幅達21.8%,成爲近10餘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也創下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最高紀錄。就南京市而言,各報名點的研究生網報人數都有所增長。南京市招辦報名點網報25000餘人,比去年上漲約20%。

  考研人數年年激增的同時,報考與錄取比創十年最低。全國錄取人數大約72萬,至少200萬人會被無情刷掉。這意味着,在考研這場戰役中,大部分人會成爲陪跑。

  “我們宿舍一共四個人,三個人都選擇了考研,還有一個考取了家鄉的公務員。” 朱同學是南京財經大學的大四學生,去年,他去人才市場轉了很多圈,每次找到心儀的招聘信息,都被“研究生學歷”的門檻攔了下來。求職受阻迫使他決定加入考研大軍。而同宿舍一同參加考研的張同學則有另外的理由,“有時候覺得自己還不夠成熟,似乎沒準備好進入社會。”

  有時候,考研似乎是擋在年輕人與社會之間的一面牆,隔絕了外界的種種壓力和聲音,考研成功,尚且可以繼續呆在象牙塔裏躲避就業,但如果失敗,高牆轟然倒塌,年輕人將無所遁形。

  某學校,爲了防止座位被他人重佔,不少人都在位置上貼上字條。

  尋找更好的自己,往屆生強勁加盟

  《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在今年的考研報名人數構成中,往屆生佔比上升較快,逐漸接近半數,成爲考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工作的往屆畢業生重返考研戰場,通常是希望“回爐再造”之後重新選擇人生方向。

  在北京大學新聞系錄取名單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之後 ,杜瑩喜極而泣。她感覺心口的大石頭終於放下了,積壓在內心的各種情緒在那一刻得到了釋放。

  杜瑩今年30歲,已婚。六年前,她從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專業畢業之後,留在了北京一家知名的汽車企業。工作、戀愛、結婚,杜瑩的生活沿着原本的軌跡按部就班地運行着。按理說,生個孩子是下一步目標,但杜瑩卻不想將自己的人生過早定格。在轟隆作響的工廠車間裏,身爲工程師的她彷彿一眼望到了生命的盡頭。她時常這樣反問自己:“難道就要這樣慢慢老去,在這裏呆上一輩子嗎?”她決定轉行,目標是新聞行業,“閒暇時候,我喜歡寫點文字,發發公衆號,做記者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她將考研的想法告訴丈夫,得到了丈夫堅定的支持。於是,她瞞着父母辭職回家,備戰考研。

  辭去工作,意味着破釜沉舟,沒有退路,杜瑩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考研是場硬仗,也是一場心理戰。因爲是跨專業報考,複習期間,杜瑩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距離考研的時間越來越近,她愈發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一打開書,大腦就一片眩暈;一抓起筆,滿肚子翻江倒海。焦慮、逃避、自我否定……原本熱情開朗的她變得焦躁不安。考試前兩個月,她的情緒接近崩潰,整整一個星期,看不進一頁書,每天都在手機上刷短視頻,卻絲毫沒有減輕壓抑和無助。

  終於有一天,杜瑩壓抑不住內心的情緒,抱着老公嚎啕大哭。之後,夫妻二人決定,在國家圖書館旁邊租房複習最後衝刺。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從早到晚,杜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泡在國家圖書館裏。終於熬到了考研成績公佈的那一天,她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我是何等幸運,第一次考研,就考上了我愛的學校和我愛的專業。”潮水般的祝賀向她湧來,她說:感謝堅持下來的自己,感謝對未來還有夢的自己。接下來,杜瑩還有一個“遠大”計劃——在研究生之後,繼續讀博,進行專業的學術研究。

  考研成績公佈後,杜瑩收到了老公送的一束花,上面寫着“我最愛的北大小姐姐”。

  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現狀不滿足、對未來心懷憧憬的年輕人,不少都將辭職考研當成了一次重新選擇行業、修正人生道路的機會。

  辭職考研的人並不在少數。王鈺潔是南京軍區總院的一名神經外科醫生。工作穩定,收入也還說得過去。大學時候是本碩連讀,已經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她,卻選擇在工作兩年之後再度考研。今年,她順利拿到了南京大學會計學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

  “高考的時候,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盲目選擇了醫生這個行業,可我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在此。我更希望能從事金融方面的工作。” 王鈺潔考的是在職研究生,可以邊工作邊讀研,但去年8月,她還是向單位提交了辭職報告。放棄體面的工作,從體制內跳離,很多人對她的選擇表示驚訝與不解。王鈺潔說,醫生每天十個小時工作,很難得擁有周末和節假日,“那種狀態之下,我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看書複習。我想爲了自己的理想拼一次。”如今,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後,王鈺潔也找到了一家金融機構重新就業,她希望一邊讀研,一邊在工作實踐中鍛鍊自己。

  今年,王鈺潔放棄了之前醫生的工作,考上南京大學會計學研究生。

  調查顯示,從2017年開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考納入到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考試,是考研人數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我們學校而言,非全日制的招生人數每年都在穩步提高。”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莫少羣表示,2016年,教育部統一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試招生的標準,二者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其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這對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文憑“含金量”提升,社會認可度也在逐步提高。南京師範大學劉永昶教授表示,非全日制的模式其實更適合在職人員,安排的課程中有很多是趨於實踐的,可以學以致用,提升工作能力。

  考研真的能逆襲人生嗎?

  如今的考研,已然成爲很多人人生路上的第二次高考,競爭激烈而又殘酷。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考研成功者頭頂碩士光環並有名校品牌加持,在今後的求職道路上,真的能夠逆襲人生嗎?

  2019年1月,江蘇省教育廳公佈了《2018年江蘇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對江蘇2018年高校畢業生情況進行了分析。畢業研究生初次就業率83.3%、年終就業率96.7%,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88.3%、年終就業率96.8%。僅從數據上來看,研究生的就業率並沒有太多優勢。不過,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相關人士表示,單純地比較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業率數據,並不科學,研究生的具體就業情況還應考慮到就業質量和就業流向等等因素。

  在上海某知名媒體工作的袁先生十分感恩自己的研究生經歷,“如果我本科後就投入工作,和現在的起點肯定是不一樣的。”

  因爲高考發揮失誤,袁先生的本科就讀於南京的一所三本院校,他一直希望通過考研,爲自己的人生“扳回一局”。六年前,“一戰”失敗,他在南京媒體實習半年之後,繼續“二戰”。這一次,他以複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南京大學新聞系。袁先生覺得,考研除了提升學歷,更可以帶來很多無形的資源和財富,“985大學擁有更寬廣的平臺、更高的眼界和更多的機會,在這裏,人的視野會變得開闊,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有所轉變,甚至人格也會得到完善。”

  不過,在某網站對考研回報預期的調查上,僅有31%的人認爲可以實現預期目標。這其中,一些“二本”“三本”院校出生的學生,在拿到名校碩士的頭銜之後,卻發現“原生學歷”是他們一生都擺脫不了的標籤。

  “鄙視鏈其實是一直存在的。”三年前,在一所普通二本學校就讀本科的張同學披荊斬棘,考取了985院校的研究生。頂着成功者的光環來到這所大學,可卻發現與原校“土著”讀研的人之間有着一層隔膜,“原校讀研的人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根本看不上外校二本考上的學生。很多老師更是會帶着有色眼鏡,認爲二本出生的學生雖然考試成績好,但學術能力不行。”而在最近的求職過程中,他發現用人單位越來越“精明”,“用人單位會查你的第一學歷,同等條件之下,人家還是要了985土著研究生。”他非常鬱悶地說:“原本以爲讀了985院校,我可以鯉魚跳龍門,但沒想到,原生學歷卻是我們一輩子的硬傷。”

  某大型設計院負責招聘的資深工程師告訴記者,近十年來,研究生已經成爲了進入本單位的一個硬指標,“雖說學歷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說明瞭一個人是否足夠努力,是否有較強的的學習能力和勤勉的態度,這在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他同時也承認,簡歷在過了研究生的“門檻”之後,他們會以“第一學歷”爲標準篩人,因爲“第一學歷確實反映了大部分學生的能力層次。”

  走廊上,一位正在複習的學生帶着水壺、水杯、餅乾等,“裝備”齊全。

  考研熱背後的質量之憂

  面對社會出現的考研熱潮,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莫少羣表示,人才是國家強盛的重要軟實力,中國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量巨大,研究生人數的逐年增加,順應了國家創新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考研也是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需求,高學歷提升了自身的素質,提高專業水平,也展現了一種能力和層次。

  東南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宛敏說:考研熱的出現,讓越來越多人接收到了研究生教育,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也增強了國家人才儲備和科研的力量。

  不過考研過程中,有些過於功利化的目的和“就業至上”論則讓研究生教育的本質有些“變了味”,也讓一部分教育屆的人士感到擔憂。

  南京某普通二本學校上大三的劉同學說,他們學校從上至下都呼籲加入考研隊伍,甚至還專門召開了考研動員大會,在大會上,學校領導宣佈設立專門的考研教室,並且實行實名制分配,教室裏環境優良,設有空調,力爭爲考研學生提供最優質的後勤保障。有教育屆人士透露:“越是一般的學校,考研熱情越是高漲。因爲考研可以幫助‘一般高校’破解就業率難題,但這也導致一些大學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考研’,學生們並沒有接收到系統的本科教育,從而致使一部分學生本科階段的學術能力嚴重欠缺。”

  那些無意於學術研究,只看重就業的考研目的與高校招生的初衷背道而馳。“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後學歷教育,屬於精英教育。在英美等教育發達國家,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大學生纔會選擇讀碩士、博士,但在中國,許多大學畢業生讀研的目的,只是爲了找個好工作和逃避就業壓力,這種功利化的考研顯然不能篩選出值得培養的學術研究人才。”南京財經大學新聞系教授朱雲不無擔憂地說。她認爲,“功利心”較強的學生考上研究生後,如果無心學術研究,將加重導師的指導負擔和培養成本,對本就緊張的導師資源是一種浪費。她建議,廣大學子在本科階段應該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學習,從自身學習興趣和科研能力出發來考慮是否考研,而一旦選擇了考研,則應瞭解自己的特長,清晰定位,選擇適合的學校和專業。

  河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傑認爲,考研的選拔機制還是採取傳統的“一考定終身”的模式有待優化,“高校選拔研究生,看重的是學術能力和綜合素質,以及有學術熱情的人。但現在有些學生靠死記硬背考分很高,卻缺乏溝通表達能力,缺乏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他覺得考研大軍中的很多人年輕人只是盲目跟風,對自己的定位和目標並不明確,“若無學術夢想與相應的科研能力,僅僅是想逃避就業,把考研當作一個暫時的避風港,就算讀研了也會覺得很痛苦。”他建議,學生要結合個人興趣、就業環境、未來發展等多方面考慮,充分考慮讀研的必要性。

  長江後浪推前浪,2019年的考研即將落幕,2020年的考研大軍又洶湧而至。

  “距離2020年考研還有240天,南京師範大學。”南京曉莊學院大三的曉偉將寫有這行字的便籤紙貼在桌前,她想報考的是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專業研究生,儘管這個學校的報錄比挺低的,但她還是想試一試。“一想到參加考研的不只是我一個人,不是我一個人在奮鬥,我又充滿了動力。不管怎樣,考研這條路總要試着走一次,不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應採訪對象要求,部分人物爲化名)

  交匯點記者 王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