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了顛覆人類認知的“進化論”,從此人類不再單純地認爲自己就是上帝創造的了,我們還是從自然界進化而來的。在該理論中,達爾文還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該觀點闡述了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唯有適應了環境的改變纔能夠生存下去,否則就會導致生物滅絕。而人類似乎是這個規則的特例,我們雖然從自然界中來,但我們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自然界的影響。

  起初人類的祖先和其他的物種一樣在自然界中謀求生存之道,或許是大自然的選擇,讓人類的祖先開始走上了進化的道路。直到一萬多年前,人類進化到了一定程度後,文明就開始形成了。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今天,已然是地球上所有物種中最成功的的一種,而且我們自認爲是這個星球的主宰。

  和人類比起來,雖然恐龍這個物種在地球上稱霸了1億多年,但它們最終也沒能形成文明,最後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反觀人類現在的發展,我們不但能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資源,還能在宇宙中探索其他的資源。或許人類的祖先在一開始也沒有想到人類會發展成今天這樣,更不會想象到一百萬年人類會變成什麼樣。那麼如果人類在地球上和大自然和諧共存,地球沒有遭受外太空環境的影響,一百萬年之後人類會發展成什麼樣呢?

  關於這個問題,大多數的觀點認爲人工智能將大行其道。因爲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方興未艾,該技術被認爲是人類社會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屆時人類的許多工作將由這些人工智能來代替,從而將大大地提高了生產勞動力。然而也有科學家對此感到擔憂,其中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生前就曾表示,如果人類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的話,人類遲早會被它們代替。

  這樣的觀點聽起來像是對人類未來的否定,但它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可以這麼來想,人類發展科技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在一部分領域上代替人類了,假設再發展個五十年,人類社會將會有大半的工作由人工智能來承擔。那時候大量的勞動力就不再被需要了,人類必須解決好失業問題,否則將會爆發大規模的社會衝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