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首都經貿大學學者吳康的數據,從2007-2016年,694個城市中,總計80個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佔比11.5%。東北的老工業基地城市錦州,遼寧省的丹東、鐵嶺、本溪、阜新、大石橋……東三省很多中小城市的人口規模都在收縮。鞍山、撫順等Ⅱ型大城市也處於急劇收縮狀態。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表示, 地理條件差、傳統產業佔比大、資源環境壓力大的城市都容易出現收縮。日前,國家發改委首提“收縮型城市”概念,明確提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

  這兩天,解讀《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 爆文”多得看不過來。發改委的這一政策並非憑空而來,也非一錘定音,之前有許多鋪墊,未來還將會有需要補丁。當其時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速度和增量,城市化率需要速度和增量,因此,這一政策更多的是對早先各地試探性推出的搶人大戰政策的默認或強化。就如同股市樓市中的諸多概念一樣,利好出盡,可能也就意味着最好的入市機會窗口的關閉。

  新舊媒體和行業專家學者幾乎一刀切地將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劃分成牛熊兩大陣營,得出三四線城市行將沒落的結論。其實,無論是哪一線的城市,在整體上的人口羣體之間,客觀存在着供需關係。誰是買方誰是賣方,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與人口紅利的消失,已經提供了答案。這纔有了搶人大戰,直到無底線無門檻競爭。

  這從某種意義上看,當屬人的價值尊嚴最揚眉吐氣的時代,與改開初期,農民工一窩蜂地湧入珠三角長三角時有天壤之別。這是社會文明的進步,值得爲我的國點贊加雞腿。

  同時,在可以想見的未來的日子裏,比如今年,不同等級的城市之間,在搶人的政策措施上必將形成正面的激烈的競爭。一座城市能不能吸引農民工安居樂業,不僅僅取決於是不是一線城市或者二線城市,或者三四線城市,以及鄉情,親情,與家的距離,等等。關鍵是看產業,要有就業,有教育,有醫療,有房住。要建成新城市人友好城市。說起居住,雖然有租房入戶的新政,但細讀政策卻發現限制條款頗多,其實受益面並不大。

  最後說說收縮型城市。文件強調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未來,對於很多中小城市而言,從產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積極融入到城市羣中去,纔是城市生存發展的王道。

  爲什麼會出現收縮型城市?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很多中小城市目前已經進入了人口的負增長,這是人口的趨勢。其次,相對於人口向中小城市分散佈局,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更有利於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效率。當然,東北的情況有其特殊的歷史、環境、氣候、生活舒適度等原因,但大的趨勢規律不可違背,未來“從產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積極融入到城市羣中去,纔是城市生存發展的王道。”(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匡時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