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是中國文化的巔峯時代。這一時期,詩人詞人輩出,不僅造就了諸如李白、杜甫、李商隱,蘇軾、王安石、黃庭堅之流的偉大詩人,也給我們留下了數十萬計的輝煌詩篇。

  談及唐詩、宋詩,可能很多人都找不出二者區別,除了學者,也很少有人關注。其實,唐詩講情致,宋詩主理趣,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別。作者在前幾天的文章裏有專門講到,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查閱。

  衆所周知,唐朝的李白,和宋朝的蘇軾,無疑是兩個時代最傑出的代表。兩人在不同的時代,各有建樹和成就。但論兩人才學之高下,千百年來無有定論,很多學者也都是各執一詞。那麼誰的才華更高一籌呢?作者之見,蘇軾更厲害!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在歷史上,兩人各有一篇同命題的詩作,描寫的對象是廬山。從詩的的藝術成就上來看,蘇軾的詩作蘊含着人生哲理,似乎比李白的更爲深刻,更有內涵。

  接下來,我們先一起欣賞李白的詩作。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是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這兩句詩作大氣磅礴,所描繪的景觀,無不吸引着人們,競相前去欣賞。

  而同樣是寫廬山的詩作,蘇軾確實這樣落筆的。

  宋·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有人說,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這首《題西林壁》裏我們也可以略見一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的是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而得出的不同觀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爲身在廬山之中。這裏邊是由一層思辨在裏邊的。

  尤其是最後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也啓迪人們爲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的道理。

  因此從這一層面上看,蘇軾的詩似乎高過李白,當然才華也是高過李白的。這時候肯定有人會說作者這樣的分析比較片面。另外還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加一印證。

  話說,蘇軾被貶到黃州後,有一天宋神宗問身邊的大臣說,李白這個人很厲害,是個天才。我朝之內,有誰和他比較相似呢?

  大臣回答:蘇軾和他比較相近。宋神宗擺了擺手說,不對。李白只有蘇軾的才氣。但他的學問比蘇軾差遠了。這就說明瞭蘇軾不僅有才氣,而且有天才。

  讀者們,關於“李白和蘇軾”,大家還有怎樣的看法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