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春霞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这是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6次聚焦乡村发展,关注“三农”问题。

  文件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文件还提出,坚持和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下一步乡村振兴之路究竟怎么走?各地如何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新模式?这是人们颇为关注的话题。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深入江西农村进行了采访。

  吸收外力助家乡发展

  对于中国大多数乡村来说,如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如何把农村闲置的资源盘活,让农民源源不断有收入,是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作。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圣井村正在谋划这篇大文章。

  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镇长钱小飞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说,圣井村原本是一个较为偏僻的小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贫乏,很多村民以往都是靠外出打工或经商维持生活,过去因村庄偏僻贫穷,一些村民嫁娶都困难。最近几年,自从漂流、拓展等旅游项目入驻后,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一些改善,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引进了北京的一家旅居养老运营公司,对村庄进行了全方位规划,并逐步落实项目,使该村从原来不起眼的小山村转变为现在有发展潜力、环境优美的村庄,这是圣井村最大的变化。

  目前,圣井村正在搞乡村养生养老项目建设,把农村闲置资源与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旅居养老相结合,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公司化运作,盘活农民闲置房屋、土地和人力,组织城市活力型老年人到村里进行旅居式养生养老。把人引进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旨在探索出一条乡村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民+政府”的运营模式,由当地村合作社牵头与农民签订租房协议,农民把房子租给合作社,合作社再与公司签订协议,将农民房子转租给公司,由公司统一管理运营,而政府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还出资完善基础设施,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钱小飞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作了这样的诠释:打造这个项目,其价值和意义是想在全国树立一个乡村振兴的旗帜和模板,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的亮点,今后参照这个模式,再在其他村庄铺开,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最终的目标是想把乡村资源做大做强,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达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目的。

  从反对到认可的反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该项目开展初期,不少村民对此却有疑虑甚至反对。他们一方面担心企业不真心去做事,捞一把金就走;另一方面是担心这种运营模式与他们现有的利益有冲突。而运营公司的诚意最终促使他们从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

  江西鹰潭上清镇圣井村村民练米根,是圣井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刚开始有80%的村民怀疑公司是来捞一笔金的,还说骗子来了。他也反对过,对他们不信任。后来看到他们邀请了很多方面的专家来村里调研,与他们座谈交流,并请来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搞设计,看到他们设计出来的效果图,村民们都惊呆了。他也逐渐转变了观念,不仅把自己家的房子租给他们,还积极地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

  “有农户说不想租房子给公司,要是他们把我的房子卖了怎么办?我说:人家只是租用我们多余不住的房子,又没有让我们搬出去,我们也都还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而且政府也跟他们签了合同,怎么可能把你的房子卖了呢?”在练米根的劝说下,一些村民也慢慢转变了观念,把房子租给了合作社。

  而练米根一家四兄弟,共有40多个房间,除了他们自己居住,剩余20多间都租给合作社,其中练米根自己有5间出租,年租金有1万多元。

  相比之下,练米根觉得这样更合算更轻松。他自己家也曾做过民俗,以前辛辛苦苦赚不了多少钱,现在租给村合作社,租期30年,5年后租金递增10%,以后每5年均按此比例递增,旱涝保收。现在他对这种合作模式很支持,对未来也充满期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为村里和村民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收入:一是村民出租房子,有一份稳定的租金收入;二是村民们在公司就业,有一份工资收入;三是旅居人群来村里居住,不仅要吃村民种植的蔬菜水果,离开时还购买村民们的农产品,有一份农副产品收入;四是随着旅客的增多,需要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村民们在家创业,有一份创业收入;五是村合作社与公司合作销售农产品等,村集体也有一份收入。实现了多方共赢。”练米根说。

  回乡创业是发展趋势

  村民吴乐福,是圣井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监事,他在外打工多年,看家乡有所发展,2016年回乡创业了。他在自己家里开农家乐餐馆,旅游旺季时忙接待,淡季时又接一些业务在家里加工服装,一年都不闲着,收成还不错,他感觉这比在外打工踏实多了。

  “在外打工心都是漂着的,没有归宿感,在自己家乡创业有根的感觉。所以,家乡建设好了,我们村民都受益。现在村里正在搞建设,我自己家门口就是旅游景点,在自己家里开店,成本不高,只要有营业就有收入。”吴乐福向记者感慨道。

  吴乐福建议下一步要对村民进行培训,让村民转变观念,把他们培养成一支爱农村、懂农业、会经营的专业队伍,今后能留在农村,为农村服务。

  村民邱春记对记者说,“在村里搞项目建设当然是好事。以前我们村都是杂草丛生,在村口根本看不到村庄,现在杂草除了,村庄也变美丽了。明年我们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邱春记还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对种植没有积极性,因为没有营销渠道,种植的果子也卖不出去,现在村里的柚子卖不出去都烂在地里。

  对此,钱小飞认为,传统的农耕,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民自己拉不了客源,做不了营销,没有客源没有市场没有营销模式,守着金山银山,也没有办法成功。要想盘活农村资源,不让农产品烂在地里,种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让农民农村真正富起来,只有走现代专业化合作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