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唐朝爲“雙都”制,西都爲長安,東都爲洛陽,只不過更加偏重於長安。公元685年,臨朝稱制後的武則天改“東都洛陽”爲“神都洛陽”。但是爲何武則天放着好好的長安城不住,偏偏要遷都至不如長安的洛陽呢?

  有觀點認爲武則天遷都洛陽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她的目的是想用周王朝代替唐朝。在封建社會以男性爲中心的傳統繼承製的限制下,女性要想取得王位成爲真正的皇帝並非易事。然而,武則天作爲一個皇后、太后和皇帝,在這一過程中比男性更尷尬。

  雖然她可以稱帝,但卻無法改變的傳統男性爲尊的思想和男性中心的帝國繼承製度。而且作爲李家的媳婦,她不能讓李氏決裂,而且她明白不管是擡高或貶低李家對她來說都是不允許的。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她只能選擇另立門戶,建立一個新的政治中心。

  第一,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洛陽處於中原地區在國家的中心。武則天上臺後,在制度上建立了新的、不同的制度,政治上的原因與軍事上的原因一樣成爲了留在洛陽的另一個原因。她想要拋棄長安,擺脫李唐影響。高宗死後,她甚至拒絕回長安安葬。

  第二,洛陽與長安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都,可二者卻有着本質上的不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長安就成了儒家思想的中心。長安城內無論士子百姓,皆以孔孟爲尊。而洛陽卻恰恰相反!自漢明帝建白馬寺以來,洛陽便漸漸演變成爲佛教重地。最著名的佛教遺蹟,就要數有10萬佛像的龍門石窟了!文化的不同加上武則天的自身經歷,她當然更傾向於洛陽。

  因此武則天將洛陽改名爲神都,就是爲日後稱帝定做準備。在此期間,她在洛陽精心培養了屬於自己的勢力,爲日後接手李唐天下做了充分的謀劃。武氏既然準備在洛陽紮下了根,自然也要以洛陽爲都。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爲周,定都洛陽終於拿下了李唐的天下。

相關文章